李上宇
GIST 屬于胃腸道常見間葉源性腫瘤,由于患者發病部位、直徑大小、破裂、核分裂象等存在差異,其惡性潛能也從極低危到高危不等,因此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多在偶然事件中被發現,若不及時干預,將可能導致腫瘤惡性潛能升高[1,2]。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完整切除為基本原則。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及器械的更新,微創手術在GIST 中應用日趨廣泛,既往研究中認為腹腔鏡手術相較于開放手術,長期療效具有一致性,而在住院時間、術后疼痛、腸胃功能恢復等多方面具有相對優勢[3,4]。基于此,本研究將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就診的72 例GIST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應用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的治療效果及臨床價值。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就診的72 例GIST 患者,按照自愿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6 例。觀察組男16 例,女20 例;年齡41~79 歲,平均年齡(54.29±8.33)歲;腫瘤部位:胃底-胃體14 例,胃竇幽門13 例,賁門9 例;危險度分級:低度10 例,中度21 例,高度5 例。對照組男17 例,女19 例;年齡43~78 歲,平均年齡(54.12±7.97)歲;腫瘤部位:胃底-胃體13 例,胃竇幽門15 例,賁門8 例;危險度分級:低度11 例,中度21 例,高度4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部位、危險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小胃腸間質瘤診療中國專家共識》[5]及《胃腸間質瘤規范化外科治療中國專家共識》[6]中的GIST 診斷標準:經影像學超聲內鏡檢查存在結節或腫塊形態,呈不均勻中高強化等征象,經臨床病理性檢查證實為陽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上述GIST 診斷標準;②腫瘤直徑≤5 cm,原發病灶且未出現遠處轉移;③患者及陪同家屬均知情手術風險及相關注意事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研究術式禁忌證者;②合并肝腎臟器衰竭、其他惡性腫瘤、凝血系統障礙疾病者或合并各類急腹癥者;③患者近3 個月內行過腹部手術治療。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術前準備及檢查,并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對照組實施開腹手術,具體操作如下:取仰臥位,于上腹部正中做15 cm 長切口進腹,仔細探查患者肝臟、盆腔等部位,并根據腫瘤位置、體積、相鄰組織等情況切除胃局部,并逐步關閉腹腔,進行常規縫合。觀察組應用腹腔鏡手術,具體操作如下:引導患者取仰臥體位,于臍下緣2 cm 穿刺并建立人工氣腹,氣腹壓力保持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于臍部下緣做一10 mm 切口作為觀察孔,根據腫瘤位置選擇左/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作一2~4 cm 處為操作孔,探查明確腫瘤位置、體積、形態,若無法明確腫瘤部位,可聯合胃鏡進行定位,并于腹腔鏡視野下選擇適宜手術進行操作,應用超聲刀完整切除腫瘤,再采用線性切割縫合閉合胃腔。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術后1 周)。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測評,評分0~10 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感覺越強。②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腸梗阻、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大出血等事件。③對比兩組預后情況:術后1 年隨訪,了解患者OS 及RFS。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2.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兩組OS、RFS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n(%)]
GIST 具有特殊的生物學特性,且具有惡性潛能,因此臨床強調一經發現需要積極切除,降低手術風險,改善預后質量[7]。隨著臨床對GIST 生物學行為認知的不斷深入,相關診療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目前臨床診療模式已經發展為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聯合多學科的綜合診治模式,而外科手術切除仍然為其主要及有效治療手段。外科手術治療原則為保證完整切除腫瘤,降低腫瘤破裂風險,因此選擇安全有效、精確度高的術式對于臨床有著重要意義[8]。本研究顯示,腹腔鏡手術治療GIST 臨床效果顯著。
腹腔鏡手術在既往研究中不推薦用于GIST 治療中,主要是由于GIST 腫瘤質脆易破潰的特征,但隨著近年來技術的成熟,使用頻率及效果有了明顯提高。在2017 年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發布的《軟組織肉瘤臨床實踐指南》中更新腹腔鏡對GIST 治療范圍。腹腔鏡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采用常規多孔腔鏡治療操作選擇性多樣,實用性更強[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開腹手術可能導致過多切除腫瘤邊緣組織,導致胃部體積減少,進而影響到腸胃生理功能,且切口較長,對腹腔相鄰臟器影響較大[10]。而腹腔鏡手術可以輔助治療,聯合內鏡定位,降低腫瘤破裂風險,同時該手術具有微創手術的特征,可以進一步降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害,繼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11]。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疼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在于GIST 具有邊界清晰、質地均一的特征,為腹腔鏡手術治療提供理論基礎。而腹腔鏡手術操作過程中可以確保醫生操作視野的清晰度,減少對周圍相鄰組織及血管損傷,解剖層次相對清楚,采用輔助小切口可以減少手術創傷,優化圍手術期指標[12]。兩組OS、RFS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目前腹腔鏡手術治療具有較好的長期療效,可以降低患者復發率及死亡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GIST 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較好的預后質量,可以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優化圍手術期指標,值得臨床推廣。但是腹腔鏡手術在非適宜小GIST 中易出現術中暴露困難等問題,因此仍需要采用開腹手術,而這也是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局限性所在,未來隨著腹腔鏡手術的發展,相信會逐漸優化該方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