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娟 李小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內科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截至目前,COPD 在全球導致死亡的原因中排名第四,預計2020 年將上升到第三位,造成最經濟負擔的全球排名第五位[1]。研究結果顯示[2],我國成人當中,20 歲及以上人群COPD 患病率為8.6%,40 歲以上是13.7%,60 歲及以上人群患病率>27%,相比于10 年前的調查結果,中國COPD 的患病率上漲了67%,成為僅次于高血壓、糖尿病的中國第三大慢性疾病。因此,COPD的研究也是醫學研究的熱點,目前,COPD 的防控不足,作為我國排名第三大慢性疾病,我國對于COPD 的防控重視不夠,并且由于環境惡化、人口老齡化等趨勢,COPD 的發病率還將會逐年上升。本次研究選取本科從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以來,采用俞募配穴結合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治療的70 例COPD 患者進行實驗研究,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70 例COPD 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5 例。治療組男24 例,女11 例;年齡45~82 歲;病程5~41 年;輕度7 例,中度18 例,重度10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42~85 歲;病程7~42 年;輕度9 例,中度16 例,重度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2017 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GOLD,2017)診斷標準[3]。結合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確定。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4]:年齡40~85 歲;符合COPD 分級Ⅱ級和Ⅲ級(GOLD,2017);神志清楚,能夠配合完成肺功能測試,且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FEV1/FVC<70%;簽署試驗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5]:不符合COPD 診斷標準;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病的COPD 患者;有明顯的認知障礙或精神系統疾病患者;胸背部皮膚有破潰、傳染性皮膚病或局部皮膚感覺障礙者;病情危重,難以對本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準確評估者。
1.4 方法 ①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一般性治療,如吸氧、霧化、排痰及抗感染等治療,伴有基礎疾病患者分別給予個體化管理及健康教育。②試驗組:肺俞、中府穴TENS 治療,取穴:肺俞(第3 胸椎棘突旁開1.5 寸)、中府(胸部,橫平第1 肋間隙,鎖骨下窩外側,前正中線旁開6 寸),雙側取穴。操作方法:患者坐位或臥位,定位取穴,75%乙醇消毒局部皮膚,然后采用經皮神經電刺激治療儀,在電極板上涂上導電膏,將電極板固定在雙側肺俞、中府穴,選擇頻率100 Hz,波寬200 ms,逐漸加大電流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治療時間20 min,1 次/d,連續10 d 為1 個療程。③對照組:局部TENS 治療,在患者胸背部局部特定區域(肺俞穴、中府穴)相鄰區域給予TENS 治療。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5.1 肺功能測試 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6 個月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對患者進行肺功能檢查。常規指標:FEV1、FEV1/FVC。檢查時用嘴呼吸,緊閉嘴唇;遵醫生口令,做呼氣或吸氣的動作。
1.5.2 圣喬治呼吸問卷(St.George’S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評價 SGRQ 主要評價COPD 患者生活質量,內容包括呼吸情況、日常生活質量、活動參與三個方面,評分范圍為0~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反之則表示越好。
1.5.3 6MWT 6MWT 評定分級:4 級>450 m;3 級375.0~449.5 m;2 級300.0~374.9 m;1 級<300 m。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FEV1、FEV1/FVC 比較 治療前,兩組FEV1、FEV1/FV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6 個月后,兩組FEV1、FEV1/FVC均高于治療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EV1、FEV1/FVC 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EV1、FEV1/FVC 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b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SGRQ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GR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6 個月后,兩組SGRQ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GRQ 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SGRQ 評分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b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6MWT 比較 治療前,兩組6MW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6 個月后,兩組6MWT 均長于治療前,且實驗組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6MWT 比較 (±s,m)

表3 兩組治療前后6MWT 比較 (±s,m)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bP<0.05
COPD 是以持續的呼吸道癥狀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一種可以預防和治療的呼吸系統慢性疾病,COPD 不僅可以表現為肺功能的進行性下降,還伴有全身炎性反應及骨骼肌功能下降,并會促進或加重并發癥的發生。COPD 的全身不良影響可導致患者的日?;顒幽芰χ鸩绞芟?生命質量下降,預后不良,具有很高的致殘性,因此COPD 的防治研究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
目前 COPD 的發病機制尚未研究清楚,并且COPD至今也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案,如何減緩COPD 患者肺功能損害,減少疾病發作頻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目的。中醫對COPD 的認識,最早見于《內經》中有關肺脹的記載?!鹅`樞·臟論》: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已指出肺脹乃虛實相兼之復雜證候。對于COPD 的發病機制也多有論述?!秲冉洝罚何迮K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諸病源候論》認為肺脹的病因是肺虛感寒,或感受風冷之邪致病,有實證與虛證的不同。俞穴,即膀胱經第一側線上腰背部的穴位;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稱為“腹募穴”?!鹅`樞·衛氣》云:“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說明了臟腑之氣可以通過氣街與其俞、募穴相聯系。因此,臨床上常常將病變臟腑的俞、募穴配合運用,以發揮其協同作用,此為俞募配穴法[6,7]。
上世紀70 年代,TENS 逐步開始應用于臨床疾病的治療,TENS 是將特定的低頻脈沖電流經皮膚輸入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近年來多有研究證實,將TENS 與穴位結合能改善多種臨床內科疾病的治療效果[8]。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中府穴是肺經募穴,本研究選用肺俞配合中府穴的俞募配穴法結合TENS來治療COPD。結果顯示,治療2、6 個月后,兩組FEV1、FEV1/FVC 均高于治療前,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6 個月后,兩組SGRQ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6 個月后,兩組6MWT 均長于治療前,且實驗組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俞募配穴結合TENS 治療COPD 患者,可明顯改善患者氣道通氣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