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英
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九年一貫的辦學優勢凸顯,北京市東城區精忠街小學作為北京市第十一中學附屬小學有了更優質的資源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對于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長期以來,中小學在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相當一部分小學畢業生升入中學后對語文學習感到不適應,學習興趣減退,學習成績也有所下降。研究發現,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方式更主動,學習內容更深化,學習范圍更廣泛,學科知識更系統,學習習慣更重要,對其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影響最大,更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作為六年級語文教師,如何做好中小銜接工作,使學生能夠在知識能力上順利過渡到初中階段的學習,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有幸,今年我校六年級學生可以進入到中學校園學習,在空間、時間、課程等方方面面進行了初步融合的嘗試。我也嘗試讓課堂教學發生改變,使教學更有實效性,使學生擁有應對未來學習的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
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適應中學學習生活的需要
首先,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日常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方式培養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讓學生養成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的習慣;養成書寫規范、工整,格式行款正確的習慣;養成讀課外書看報的習慣;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看書做筆記,隨時積累有用知識的習慣;養成訂正錯誤、修改文章的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能更快地適應中學的學習節奏。
其次,高度重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自學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法指導。中學語文的學習要求學生具有較強自學能力,因此,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教師應有意識、有步驟地教給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認真落實好教學中“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單元小結”五個環節,調動學生口、心、手、眼的四到位,掌握多說、多讀、多思、多寫四個法寶,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教師要教給學生更為準確清晰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怎樣掌握好基礎知識,怎樣進行文段閱讀,怎樣做好知識整理與歸納,怎樣運用科學記憶法提高學習效率等。總之,教師要盡力使學生消除依賴心理,養成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再次,精講精練,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抓住重點進行精細閱讀。要有選擇地把某些問題留給學生自己思考,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不要因害怕學生掌握不好知識而把全部問題講透講盡,要相信學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尋答案,鼓勵學生多探索多思考,憑借自己的努力解決實際問題。
最后,小學生和初中生的身心發展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學方法應有所不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手段也比較直觀;初中生抽象思維能力不斷加強,課堂上可節省時間,加大學習量。小學生身體發育較快,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和七年級學生只跨了一個年級,在身心的發展上也較為接近。所以到了五、六年級時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潛能進行教學,適當加大抽象性學習內容的學習,增加課堂的容量。同時注重啟發式教學,摒棄灌輸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維能力,變重機械訓練為重理解訓練。小學階段,特別是高年級要加大課外閱讀量的提升,幫助學生利用各種途徑積累語言,為初中語言的大量輸出做好準備。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語文教學必須加強學法指導。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交給學生開啟語文學習的金鑰匙。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以適應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
“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講,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因為語文是唯一的每個人終生使用并發展的學科。葉圣陶還專門撰文論述:學習語文要養成好習慣。這個習慣中實際包含了一絲不茍的嚴謹的學習態度。具體有:正確拼音的習慣;書寫規范的習慣;熱愛讀書的習慣。只有熱愛閱讀者才會在學習間隙抓緊閱讀,而閱讀對于提高語文素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小學初中期間養成熱愛閱讀、隨時閱讀的習慣,孩子的語文發展就會順利許多;仔細觀察生活的習慣;定期寫日記的習慣,因為,作文必須養成“以我手寫我心”的習慣。
教師本為人梯,一屆屆的學生就是踏著小學教師的肩膀、中學教師的肩膀成長并走向高一級學校。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出現了一些斷層或落差,那么,我們不妨伸出我們的手,共同鋪設幾個臺階,讓我們的孩子成功跨越吧!總之,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是一個亟須解決的問題,需要語文教師,尤其是六、七年級語文教師加強交流,精心鉆研課程標準和教材,認真分析所教學生,確定適當的教學方法,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盡最大可能克服中小學語文教學銜接帶來的弊端。
(作者單位: 北京市東城區精忠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