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萍
案例描述
讀小說要關注情節、環境,感受人物形象,這是小學高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語文能力,是閱讀小說的重要路徑和關注點。基于此,在學習部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窮人》一課時,教師與學生一起在情節的賞析中感受人物形象、體會寫法,從而引導學生創編生活故事,塑造人物形象。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們已經初步感受到了桑娜和漁夫的品質:寧愿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善良。于是,教師請學生瀏覽五個情節:天氣惡劣,等待丈夫;探望鄰居,西蒙去世;毫不猶豫,抱回孤兒;內心糾結,忐忑不安;不謀而合,共同承擔。然后思考哪兩個情節最能體現人物的這一品質。最終,學生們選擇:一個是桑娜內心糾結,忐忑不安,寧愿挨揍;一個是漁夫和桑娜不謀而合,共同承擔,寧愿熬生活,也都要抱回孤兒撫養。
教師順勢提出挑戰(如圖1),引導學生比較兩處情節,內容上有什么相同?
挑戰一:比較兩處情節,內容有什么相同?
學生發現這兩處情節所展示的人物情緒都先是憂慮,然后糾結,最后是決斷。為什么要展示這樣的過程?學生經過探究認為是在突出人物在抉擇時的艱難,展現生活的真實,凸顯他們人性的高貴—寧愿自己受罪苦,也要撫養孤兒。
繼續挑戰:再比較兩處情節,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學生發現:對桑娜的描寫側重的是心理,對漁夫則側重語言描寫。經過引導,學生繼續探究并發現:作者對于桑娜的糾結主要通過多處問號、省略號表現,給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從中體會到她擔心、害怕、自責、硬著頭皮等種種復雜情感的交織;漁夫雖糾結,但語言比較干脆,作者多處使用了感嘆號。
進一步挑戰:兩個人物都很善良,但形象上有什么不同?用心讀一讀體會。結合前面的學習,學生一讀就發現了桑娜是柔中帶剛,漁夫則剛中有柔。雖是一樣的品格和人性,但因家庭角色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行為表現也有所不同。
于是教師指導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也應注意這一點,避免千人一面,并提出最后一個挑戰:結合你的生活進行想象,同是對學生負責任的老師,他們的性別和性格不一樣,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態度和表現有什么不一樣呢?
隨后,教師提供了描寫性格相對溫柔的教師的文字材料,并要求學生通過閱讀關注這位教師的細節,如輕言細語、亭亭玉立、笑瞇瞇等。接著教師提出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想想要怎樣才能真實又傳神地描寫出擁有“雷霆萬鈞氣勢”的李老師呢?同時,列出評價標準(如表1),請學生仔細閱讀,明確目標:通過努力自己的人物塑造可以提高到哪一個標準。
案例評析
以上描述的教學流程是微課錄制的內容。它對已經完成的四十分鐘課堂進行了高度提煉,展現了學生閱讀關鍵能力培養的過程和方法。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閱讀關鍵能力的培養基于小說的特點,包括了信息提取、整體感知、解釋說明、欣賞評價和讀寫結合的問題解決。在這些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學生能夠自然而然地提高“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傳承和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
首先,微課回顧了上一節課中學生對小說人物準確的整體感知,即桑娜和漁夫的善良。這個“善良”獨特在“寧愿自己受苦、受罪,也要抱回兩個孤兒”。接著,引導學生進行信息提取,即在五個情節的描寫中比較哪兩個情節最能體現人物品質。最關鍵的是第三步—解釋說明:比較兩處情節,內容上、描寫上、形象上有什么相同與不同。這也是在引導學生欣賞作者描寫情節的結構及作用、描寫方法的獨到和價值、人物的人性在共性下的獨特。第四步—解決問題。學習經典文本的關鍵是要能舉一反三,解決自己的問題。“如何描寫溫柔的教師和嚴厲的教師?”這是學生經常在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學以致用,再通過具體評價促進學習目標達成,以寫促讀,以讀促寫,提高閱讀關鍵能力,促進核心素養培育。
這樣的微課教學聚焦人物,帶領學生在關鍵情節中體會人物,體會結構和寫法;同時快速聚焦核心素養和閱讀關鍵能力培養,充分展示了小說閱讀能力培養的過程和方法。這節微課可謂一石三鳥:既是學生良好的學習材料,又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專業培訓,更能成為可反復使用的優質教學資源。
【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關注課題“基于小學生語文學習關鍵能力提升的微課開發與利用的研究”(課題編號:HDGH20190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 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