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摘要:近幾年,我國的體育事業正在蓬勃發展,大眾對體育的關注度也在大大提升,尤其是在青少年的體育教育中,教師更應注重體育人文精神的培育。體育教育的理念是對人性的關懷,傳達人性的寬容和善意。將人文精神融入體育教育,對青少年的發展十分有利,也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經之路。
關鍵詞:青少年? 體育人文精神? 重塑
體育運動可以很好地培養青少年的競爭意識,鍛煉他們的身體,塑造青少年的人文精神,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意志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讓他們享受在運動的過程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領悟蘊藏在體育運動中的生命力量和意義。下面,筆者論述了重塑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中存在的問題和策略。
一、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的意義
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元素之一,體育激勵著人們不斷突破自我、挑戰極限。人文精神是一種調和劑,打破了階層的限制,能夠共同造福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安全閥”。首先,開展體育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個體的全面發展,豐富青少年的個人生活和生活體驗,幫助青少年清晰地認識社會,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快速成長,產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健康有益的意識,實現自我的成長和進步。其次,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重塑,有利于青少年更好地認知公民價值和公民義務。人文精神是關愛和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不僅可以維系人際關系,預防社會矛盾,還可以促進人與社會的溝通,堅定青少年為社會作貢獻的決心。最后,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重塑,有助于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志愿服務。志愿服務是社會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人文精神融入體育教育,可以讓志愿服務成為青少年在生活中自覺去做的事情,從而促進志愿事業的發展。
二、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建設存在的問題
1.體育引導失衡,出現娛樂化
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教育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如果體育教育中的公平、公開、公正被扭曲,則會大大影響教育效果。當代社會體育正在逐漸被娛樂化,體育信息向低俗化發展,不少體育明星逐漸娛樂化,影響了輿論和社會導向,減少了對體育的正面教育作用和引導作用,導致體育失衡。
2.體育考核、評價方式單一,出現功利化
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體育的內容和考核方式都是以物質需求為主,導致學生在考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考核結果,使體育變得物質化。另外,學校對體育內容的選擇更傾向于籃球、足球、排球等競技類項目,而對民間傳統的體育項目開展甚少。在考核評價上,教師著重于讓學生掌握每一項運動技術,導致學生缺乏創造力,阻礙了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三、重塑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的策略
1.深化青少年對體育人文精神的認知
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歷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不僅是愛國的體現,還是愛國情操的重要方式。在民族傳統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并把文化的精髓融入自身的體育人文精神。對于不同的體育人文精神,青少年應具備海納百川的胸懷,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體育人文精神,實現自我價值。
2.將人文精神與體育教學相融合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人文精神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和社會的向往,展示了人們的興趣愛好,以及實現社會交往的心愿。因此,體育教師要增加人文教育的內容,加強對學生品格和能力的培養。
3.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考核方式
社會的迅速發展讓青少年更加注重強調自立和自我。每個學生的思想意識、身體基礎、體育技能等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運用多元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行分類教學。同時,教師應創新考核評價方式,針對每個學生的表現給予不同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注重于體育技能的考核,還應增加思想品德和精神意識的考核。
四、結語
青少年的體育人文精神重塑是現在乃至以后體育教育努力的方向,培養高品質和高技能的體育人才,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朱金棒.人文精神視域下青少年體育教學與訓練方法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9(12).
[2]原子茜,李志誠.簡論青少年體育人文精神的重塑[J].青少年體育,2019(5).
[3]李承偉.學校體育對青少年人文精神培養及其實現路徑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8(2).
(作者單位:商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