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曉 張紅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探究性學習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本文探究了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問題的思維含量,從而打造高效的地理課堂。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 ?地理教學? 問題情境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是指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的學習精神和態度。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分享了一些實踐成果。
一、構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構建參與式的平等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合作的教學氛圍,并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因為這些“奇談怪論”中往往孕育著學生創新思維的萌芽。
如在教學“板塊運動”時,有學生提出問題:“以后的大陸還會不會合在一起呢?世界第五大洋會在東非大裂谷出現嗎?”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讓學生分組討論,大膽猜測。學生頓時興奮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還出人意料地說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結論。
二、適時點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充分利用圖表和其他聲像材料適時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探究、思考和解決問題,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真正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而這才是探究教學的成功之道。同時,教師必須重視思維的推導過程,清晰地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討論內化—技能形成”的思維過程,為學生主動探究拓寬思路。
如在教學“全球的氣壓帶、風帶”時,筆者放下教材深奧的理論說教,設計了四個梯度的問題情境:第一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既不自轉,又不公轉。學生很容易得出在南北半球的赤道和極地之間各自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環流,即“單圈環流”。第二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不公轉。筆者適時引導學生逐步推導出“三圈環流”的形成,最終在近地面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第三步:假設地表均一,地球自轉且公轉。在地球公轉情況下,太陽直射點產生回歸運動,氣壓帶、風帶也隨之發生南北移動。第四步:地球表面并不均一,存在海陸分布等下墊面狀況的差異。
三、緊聯實際,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在教學中引入生活中學生樂于接受的實例,用生活原型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在教學《鋒面系統》時,恰逢一場秋雨過后,筆者先提出“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的諺語,并讓學生回憶和描述近幾天的天氣變化:晴朗而溫暖→綿綿的秋雨→涼爽而晴朗。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經過一番查找、分析、討論,甚至是“爭論”,他們找出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由來是對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天氣變化規律的總結。通過比較,學生又總結出了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特點。同時,根據暖鋒和準靜止鋒影響下的天氣變化規律,學生又總結了“一場春雨一場暖”“靜止鋒下雨連連”的諺語。
四、以問題為主線,精心創設問題情境
為了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教師要把課本中由因到果的教學內容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以此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問題。
如在教學“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時,筆者打破教材既定的由因及果的教學思路,設計引入“海平面上升使馬爾代夫面臨舉國搬遷”的材料情境進行探究,并提出問題:“導致這里海平面上升、迫使該國集體移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近年來,海平面上升的幅度為什么會加快?人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緩解海平面不斷上升的問題?”
實踐證明,當教師呈現出精心設計好的問題情境時,就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張博雅,劉瑩昕.巧設數學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發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7).
[2]馮莉秋.關注問題情境創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J].華夏教師,2020(6).
(作者單位:山東省平邑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