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國彪
摘要:教師既是教學的主導力量,又是有效促進學生接受思想教育、傳遞信息的主體,所以教師是主導和主體的辯證統一。學生是教學工作的服務對象,是最主要的客體,更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客體和主體的辯證統一。因此,教師辯證地看待教育主導和主體的關系,關系著教學的成敗。
關鍵詞:教育主導? ?教育主體? ?教育客體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師積極投入教學是主要的,教學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用蠻力,應該重視發揮‘導的作用。”筆者認為,“導”就是教師想辦法讓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即逐步擺脫教師的教授;“導”的方式要靈活,不可流于形式,要重實效,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的個體,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教師從學生的發展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學生有學習的需要,也可以從學習中獲得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是主導又是主體,要避免控制學生的學習,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要認識什么是“主導”。學生迷失方向,教師要引導;學生缺少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遇到阻塞,教師要開導;學生的學習,教師要領導。因為學生的心理和思維尚未成熟,自制力很差,若是沒有教師的組織、領導、引導,學生很可能會放棄學習。教師重在交給學生方法,即“授之以漁”,通過教授知識,練能力、育人格。
其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是受教育的對象,即學生是客體。第一,學生是主體,是相對于社會的需求來說的,社會需要終生學習的人,教師教出的學生要會學習;第二,學生是主體,是相對于新的教學內容來說的,不待教師傳授,學生能夠預習,自主學習,甚至能夠學好;第三,學生是主體,也是相對于教師的認識來說的,教師重在教,學生重在學,學生主動去學,比教師主動教更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學生也是教育的客體,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狀態,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引導,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化。筆者認為,教育主體的本質是學生主動學習,所以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引導并支持學生主動學。主動學背后的心理機制是我要學,俗話說:“有錢難買我愿意。”“我愿意”是一種最強的心理能量,小可聚精會神、樂在其中,中可不畏艱辛、持之以恒,大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所以通過“被動學”甚至“被迫學”是無法讓學生取得好成績的,即便短期見效,也不能持續。
再次,從教師的角色定位來看,教師能主導教學的方式、方法,但無法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潛能,但學生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的目的有關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學生有了學習目的,學習速度也會主動加快。”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智育,還要對學生進行德育,因為教師肩負著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使命。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的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管理者,是對學生的學習和思想教育的設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妥善處理教育主導和主體之間的關系。
最后,從教育的目的來看,學生能夠健康成長是最終目的,教師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因此,教師應該辯證地看待教育主導和主體的關系,嘗試構建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新型師生關系。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即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自學。因此,教師要改變主導課堂、主導學生學習的傳統做法,不能搶占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要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中,教師不是主導學生學習的,而是為學生學習服務,并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即教師的領導、支配作用是通過靈活的“導”實現的,沒有教師的“導”,學生的“學”往往會陷入一種迷茫狀態。所以說,只有教師導之有方,學生才能學之有效,也才能充分體現學習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楊克功.教育須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N].解放軍報,2020-07-24.
[2]脫文鍇.創新教學模式,打造高效課堂[J].甘肅教育,2020(13).
(作者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