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宇

吉林省檔案館革命歷史專題檔案中保存有一份1948年5月中共樺甸縣委給中共吉林省委的報告。這份報告反映了吉林解放戰爭時期生產支前的一些情況,可以帶我們一起回顧那段改天換地的革命歷史。
這份報告開篇即闡明當時的主要任務:“我縣現在工作有三個任務:生產、支前和剿匪。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隨后點明報告的主要目的即匯報生產中尚需解決的幾個問題。“生產工作是作為中心問題來提,從土改轉入生產除必須打破群眾顧慮、搞通思想外,目前成疑的生產問題有下面幾個:牲畜、種子、勞動力”。這幾個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土地改革的完成。
無論是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農民的土地問題一直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關注的問題。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地預見到東北對于中國革命的重要意義,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派遣大量部隊和干部進入東北。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和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是當時的主要任務。正如毛澤東起草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中所說“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同時指出“我黨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群眾工作的內容是發動人民進行清算漢奸的斗爭,是減租減息和增加工資運動,是生產運動“”我黨必須給東北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群眾才會擁護我們,反對國民黨的進攻。”
當時的東北,日偽及其扶持的漢奸地主占有了大量的土地,這些土地數量巨大且名目眾多,如滿拓地、開拓地、東拓地、學田地,等等。在東滿地區這些公地甚至占到了全部耕地的30%,這些高度集中的土地給廣大農民帶來了沉重的剝削。吉林省政府在1946年3月20日發出了《吉林省處理公有土地暫行辦法》。公有土地即偽滿時期日本掠奪的土地,《吉林省處理公有土地暫行辦法》中規定“凡已沒收歸公之敵逆產土地、政府代管之開拓地均作本辦法處理……無價分配貧苦農民確地地權實行稅契”。通過黨的這一系列活動,農民分到了土地,初步解決了生產、生活困難。在實際分配土地的過程中,成功的關鍵在于發揮黨的領導作用與充分發動群眾。正如1946年4月吉東分省委《關于敵產分給貧苦農民的決定》中所提到的“相信農民本身有力量來為自己利益斗爭,因此我們進行工作應充分的讓農民自己起來說話,應以他們的意見為主來解決土地問題……分配土地本身是有力的群眾運動,他既可清算漢奸,也可改造下級政權,在土匪活動地區更可展開自衛防匪運動組織自衛隊。農會的組織就應在這次運動中建立起來使他成為一個斗爭的組織”。
通過反奸清算、減租減息和分配解決這個問題要依日偽土地的斗爭,既擴大了黨的影響建立了斗爭組織,又發動了群眾,既增加了農民收入,又限制了地主的剝削。可以說在極短的時間內取得了極顯著的效果,也為下一步徹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消滅剝削創造了條件。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五四指示》是在全面內戰爆發之前制定的,中共中央洞察形勢,在全面內戰即將爆發的時期,我黨只有制定新的土地政策才能使解放區人民長期支持戰爭直至勝利。《五四指示》將抗戰以來實行的削弱剝削的減租減息政策改變為廢除封建剝削,實現“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946年7月3日-11號,中共中央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了擴大會議。7月7號,會議討論通過了陳云起草的《關于東北形勢及任務決議》,即《七七決議》,“強調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責任,號召他們走出城市……一切可能下鄉的干部要統統到農村去”。《七七決議》要求各地要迅速普遍地執行《五四指示》。中共吉林省委7月13日至24日在敦化召開省委擴大會即“敦化會議”,研究貫徹《七七決議》。陳正人7月16日在會上作出《形勢與今后方針》的報告,全面分析了吉林省的斗爭形勢,提出要認真貫徹黨的土改政策,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迅速、認真、全面地貫徹《七七決議》。敦化會議后吉林省1698名干部下鄉,深入發動群眾,實行土地改革,建立鞏固的根據地。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吉林省政府、吉林省軍區隨后發布《關于貫徹執行中國土地法大綱的聯合布告》,使吉林省進入到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平分土地的高潮。
吉林省土改的具體情況可以參看另一份檔案:中共吉林省委1947年下發的《關于進一步發動群眾分配土地的決定》。在這份文件中,既肯定大量干部下鄉“造成了面向農村,深入農村的熱潮。”也指出工作上的缺點和偏向如“不善于運用群眾路線,一方面表現出包辦代替……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放任自流的毛病,把放松領導當做群眾路線”。同時也進一步總結這一時期斗爭的口號“在經濟上分配敵偽漢奸惡霸豪紳的土地、房屋牲畜,使農民有地種、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即是反奸清算,實現耕者有其田;在政治上是窮人翻身,自己做主;在軍事上是聯防自衛,肅清胡子,捉拿特務,支援前線,粉碎蔣軍進攻”。
回到開頭這份檔案中,解決三個主要問題:牲畜、種子、勞動力。檔案中說明“根據樺甸情況,多開荒是增加糧食的首要任務”而“由于畜力不足而影響勞動力的發揮,不夠更多的開撩荒”。
土改之后農民開荒的熱情極大提高,而更多的開墾荒地對畜力的需求自然更大,靠分配地主惡霸牲畜,防治牲畜疫病等方式使問題得到了緩解。
而關于勞動力和種子問題,種子靠從延吉等處調劑得到緩解,關鍵是勞動力問題。檔案中是這樣說的:“勞動力在一般情況下足以有余的,但由于擴軍,擔架支前等任務和防匪剿匪情況下一定數量民兵的必要集中,將會大大減少一批勞動力。”在當時戰爭情況下,翻身農民踴躍參軍支援前線,以及防匪剿匪的民兵造成勞動力的短缺。解決這個問題主要依靠發展農業合作社。早在1945年底到1946年初,東滿根據地和遼吉根據地就建立了少數經營商業和運輸的合作社。1947年1月延吉市成立了第一個手工業合作社。農業的合作社則是隨著土改的深入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逐漸擴大規模。到1949年夏天吉林省全省參加季節性或常年互助組的農戶已占到80%以上。生產互助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勞動力不足對生產造成的限制。
解放戰爭是一場人民戰爭,隨著土改的深入,吉林省人民保衛勝利果實的熱情被徹底激發起來。無論是參軍擴兵還是生產支前,翻身農民用實際行動克服重重困難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作者單位:吉林省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