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洪葉
1928年8月,延邊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延邊區委,經中共滿洲省委批準正式成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將《民聲報》、北京香山慈幼院和一批年輕共產黨員的名字緊緊地聯結在一起,成為延邊歷史上一道壯麗的紅色風景。
一、《民聲報》為延邊第一個黨組織提供了活動陣地
《民聲報》籌辦于1927年10月,由時任和龍縣教育局局長關俊彥和延邊四縣各界代表發起成立報務委員會,確定辦報宗旨為“藉言論以喚醒同胞”。1928年2月12日,《民聲報》正式刊發,成為當時東北唯一一份用漢、朝鮮兩種文字印刷出版的報紙。報社下設編輯、營業、印刷三個部,同時設立朝鮮文翻譯部,有員工60余人。
早在1907年,延邊地區就受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延邊各族人民的抗爭也隨之奮起。《民聲報》創刊前,為抵制日本帝國主義的輿論控制,延邊地區有識之士曾先后創辦《延邊實報》《延邊時報》《吉東日報》等報刊,但都因宣傳反日排日思想被取締。《民聲報》創辦以后,依舊承襲這一傳統,每期報紙以大量篇幅記錄社會現實,傳遞普通民眾聲音,傳播新文化新思想,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延邊乃至中國的罪惡活動,積極倡導和宣傳抗日救國,被稱為“民之喉舌”。
《民聲報》主要創辦人之一關俊彥,于1910年7月來到延邊,先后在延吉、和龍兩地任小學校長、勸學所所長、中學學監、教育局局長等職務,還創辦了多家經濟實體,在延邊社會各界頗有聲望。1927年底,關俊彥到沈陽為開辦《民聲報》采買印刷設備,招聘辦報人才。借此機會,早已謀劃在延邊建黨的中共滿洲省臨委指派黨員周東郊應聘,并指示他到延邊后“相機建黨”。
1928年1月,周東郊到延邊后,任《民聲報》文藝版編輯,并在龍井大成中學兼作語文教員。以這兩種身份為掩護,周東郊在《民聲報》社和龍井村區域開展黨的活動,建立被后人稱為“龍井村黨支部”的黨的組織。其后,中共滿洲省委又相繼派蘇子元、陳濤、孫佐民等黨員進入報社,擔任各級編務工作。成立中共延邊區委后,黨組織利用《民聲報》的社會地位和交通便利條件,有力地領導和組織延吉、和龍、琿春各地黨員和群眾開展“演戲、發傳單、抵制日貨、與日警沖突”等革命活動,被滿洲省委稱為“在延邊各縣影響甚大”的黨組織活動陣地。
二、北京香山慈幼院學生黨員成為延邊第一個黨組織的主要力量
北京香山慈幼院由原民國國務總理、平民教育家和慈善家熊希齡創建,1920年10月正式開學,專門收留家里受災無人認領的貧苦兒童入院就學。這是一個學校兼家庭的現代教育場所,無論是辦學理念還是學校規模,在當時的中國都是首屈一指,其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
1927年下半年,吉林省教育廳在報紙上發布為延邊四縣招聘小學教師的公告。當時的教育廳科員郭乃岑曾在北京香山慈幼院教授古文,經他介紹,香山慈幼院通過信函與吉林省教育廳和延邊各縣教育機構取得聯系,分三批派出師范部和中學部畢業生四十名,到延吉、和龍、琿春等地的小學任教。第一批共25人,于1928年3月下旬抵達延邊,其中到延吉、琿春兩縣任教的分別為10人,到和龍縣任教的5人。第二批10人,于1928年8月抵達延邊,全部派往琿春縣各小學任教。由于交通阻隔,當時延邊與內地聯系十分艱難,因而北京香山慈幼院的學生們都是轉道朝鮮來到延邊。
北京香山慈幼院教育環境寬松民主,早在1926年就建立起黨的組織,在赴延邊的學生中就有黨團員17名。當學生們離開慈幼院時,中共北京西郊區委指示學生黨支部書記劉建章,要他到延邊后與當地黨組織建立聯系。香山慈幼院學生黨員們的到來,使延邊黨員隊伍迅速壯大。周東郊與劉建章取得聯系后,一面著手擴建黨的組織,一面向中共滿洲省臨委報告延邊的情況。
1928年8月,經中共滿洲省委批準,成立了延邊區委,周東郊任書記,劉建章任組織委員,趙志剛任宣傳委員。區委下設十個黨支部,有黨員22名。十個支部中有九個支部的書記是從北京來的學生黨員。八道河子黨支部書記趙志剛,局子街黨支部書記李德保,銅佛寺黨支部書記程貴珍,老頭溝黨支部書記伊福海,光霽峪黨支部書記賀錫光,甕聲砬子黨支部書記姚茂才,三道溝黨支部書記劉建章,和龍黨支部書記謝采屏,琿春黨支部書記曹振家。黨的活動在延吉、琿春、和龍三縣迅速開展起來。
三、延邊第一個黨組織的主要活動及其影響
中共延邊區委成立后,各支部的青年黨員,利用遍布延邊各地的優勢,深入工農群眾和知識分子中間,辦夜校、搞集會、撒傳單、發表演講,傳播馬列主義,喚起群眾覺醒。
以《民聲報》社為陣地,開辟進步專欄,成立黨的外圍組織“荒原學會”,聯絡、鼓動延邊知識界,倡導新文化和新思想,開展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愛國宣傳活動。組織青年學生到日本領事館門前示威游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東北資源。
中共延邊區委創辦黨內秘密刊物《東滿通訊》,用以轉發省委文件和學習材料,指導延邊地區黨的思想建設。
黨員們的活動引起反動封建勢力和日本帝國主義分子的恐慌。而此時,國民黨反動派制造的反共高潮也開始波及延邊。延邊黨的活動遭受嚴重威脅。
1929年1月18日,中共延邊區委書記周東郊被捕,延邊黨組織與中共滿洲省委失去聯系。不久,接任區委書記的劉建章,在龍井車站被警察搜出反日宣傳品,關進延吉監獄。
中共滿洲省委堅持往延邊派出黨員,努力恢復黨的工作。北京香山慈幼院來的黨員們堅守著自己的信念,繼續與黨的組織保持各種聯系,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展開英勇斗爭。
來自香山慈幼院的曹亞范,初來延邊時在開山屯養正小學任教,1930年參加“紅五月斗爭”,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中共和龍縣委書記、東滿特委秘書長、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團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第三師政委、第一軍第二師師長、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等職務。他機智勇敢,屢出奇兵,多次重創日偽軍。1940年4月8日,曹亞范在濛江(今靖宇)縣壯烈犧牲,年僅29歲。2014年國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曹亞范名列其中。
白全泰也是在香山慈幼院加入黨組織,來到延邊后在琿春縣興仁鄉第一小學任語文教師。1932年4月,白全泰受中共琿春縣委指派,到抗日救國軍政治部作宣傳工作。11月任琿春縣第一游擊大隊政委。他帶領70多名游擊隊員參加攻打東寧縣城的戰斗,與救國軍和山林隊結成抗日統一戰線,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1934年1月15日,白全泰和戰友們蹚著沒膝深的大雪,去支援一支陷入困境的山林隊,遭遇日軍“討伐隊”包圍。白全泰臨危不懼,沉著指揮部隊英勇還擊,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1歲。
曾在和龍縣小學任教、中共光霽峪黨支部書記的賀錫光,九一八事變后參加了東北抗聯第二軍,轉戰延邊各地,最終在琿春附近密林中英勇犧牲。曾在琿春小學任教的王增權,也參加了東北抗聯第二軍,在一次戰斗中負傷,被埋在雪堆里兩天兩夜,后被蘇聯紅軍救起送到醫院搶救,雙腿嚴重凍傷不得不截肢。
劉建章被捕后一直沒有暴露真實身份,他在獄中堅持學習和斗爭,還發展了一名進步警察加入黨組織。一年后,劉建章獲釋進入延吉北山學校,秘密開展黨的工作。1930年10月,劉建章被派往琿春任縣委書記,在大荒溝一帶發動群眾。但由于身份暴露和環境惡化,他不得不離開延邊,輾轉回到家鄉河北景縣繼續革命斗爭。全國解放以后,劉建章一直在鐵路部門工作,曾任鐵道部部長、中顧委委員。
從北京香山慈幼院來的趙志剛、曹振家、程桂珍、姚茂家、伊福海、趙啟剛等年輕黨員用青春和生命點燃的正義烈火,久遠地在延邊革命歷史的起點上熠熠閃光。
經歷人員變故的《民聲報》,無懼環境的變化,繼續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發出怒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已然邁出全面侵略中國的罪惡腳步。1931年10月10日,《民聲報》副刊“樂游原”以轉發“南京電”的形式刊發《仇日歌》。導語寫道:“此次暴日橫行,不僅我國一致反對,即世界各國亦莫不紛起責難。”歌詞號召:“同胞猛醒濟同舟,我國存亡爭一籌”“一戰不勝再三戰,不斬樓蘭誓不還”。1931年10月31日的《民聲報》,同樣在“樂游原”副刊,報道了延邊人民散發“不讀敵人報紙、不買敵貨、不給敵人做事”的傳單,稱其為“延邊民眾救國的第一聲”。
1931年底,由于環境進一步惡化,《民聲報》被迫關閉。關俊彥在《民聲報》停辦后,到關內參加革命,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任延邊行政督察公署第一任專員,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吉林省法院院長、省政府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
今天,延邊各族人民正沿著革命先輩開辟的道路,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進步,創造著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參考資料:
[1]《東北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第2冊第263頁.
[2]延邊州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料.
[3]劉建章:《我的九十年》.
[4]《熊希齡傳》.
[5]《中共延邊州組織史》.
[6]東北局.
[7]《延邊大事記》.
(作者系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檔案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