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紅 陳香
摘 要:數字人文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或理念,是新媒體時代校史資源挖掘和文化傳播的創新舉措。數字人文的模式、理念和技術特征恰恰貼合這一時代校史研究的新趨勢和高校發展新要求。在此基礎上,從數字人文視角來探討校史資源的挖掘與整合以及校史文化的傳播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數字人文;校史研究;新模式
校史是高校發展過程、科教精神和光榮傳統的歷史積淀,是大學文化建設和高等教育史的重要內容。傳統的校史研究作為人文研究對象,一般通過編研、展覽等靜態實體,記錄學校發展歷史,彰顯學校人文底蘊。隨著電子校務的發展,校史資源多以數量龐大、結構冗雜的數據形式存在,這給校史研究帶來更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加多元動態的需求,校史研究呈現新的特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校史資源的深入挖掘整合、校史文化的多途徑傳播等。
1 校史研究的新趨勢
從時間范圍看,校史研究重心由民國時期逐步擴展至圍繞現代尤其是1949年后的各個時期的大學校史進行研究,越來越多地注重將校史事件、人物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進行古今對照研究。
從空間上看,校史研究的視野更加開闊。校史研究的范圍已不再局限于研究自身學校歷史,而是開始關注同一時期跨高校的共性問題、規律問題研究、大學服務地方發展的地域研究。
從研究內容和方法看,不再局限于某一時期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單一研究,更加注重國內外高等教育史的比較研究,注重在高等教育大環境背景下探討研究校史問題和大學文化,更注重總結凝練學校的辦學理念及文化特色。
校史研究也不只是簡單的資料搜集、史實整理,已開始注重專題性更強的學科史、院系史的研究;大數據時代,校史研究更加注重校史資源利用方式的創新,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探索校史成果形式及傳播方式的多元化,校史研究的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凸顯。
2 “數字人文”契合校史研究新趨勢的表現
從時間、空間或是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當前校史研究都體現了跨歷史時期、跨高校區域、更注重專題性、多媒體和規律性的特點。這就對校史資源的挖掘整合,校史文化的傳播途徑提出了全面系統、多元量化、動態互動等方面的新要求。校史研究者需要掌握本學校不同歷史時期的資源情況,同一歷史時期其他高校關于此類問題的校史資源等,這些都建立在發達的信息技術對校史資源進行跨區域挖掘和整合基礎上。如果校史資源的占有這一研究的前期準備階段對數字技術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后期多途徑的校史文化傳播更是依賴于大數據、新媒體等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
目前頗受史學界關注的“數字人文”理念、技術正是契合了校史研究的新趨勢和新要求,能夠引領校史研究者從不同視角挖掘校史的多維價值。
“美國學者約翰·安斯沃斯認為數字人文不是簡單的數字化過程,而是一種由高效計算與人文需求進行交流獲得的描述性實踐,是一種數字建模或模擬的方式,也是一種推導的途徑和一系列本體論的約束。我國學者李巧明、王曉光認為,數字人文是對數字化環境與數字化進程中科研現存問題的回應與追問。數字人文的研究對象,主要為人文社科領域各種可數字化的資源[1 ]”。總之,關于數字人文的定義十分多樣,其核心內涵是指計算機技術與人文學科的雙向融合[2 ]。不管它是一種技術、方法論或是一門交叉學科研究領域、一種新型學術模式和組織形式,都是為了在一種新的理念、視閾下改造和重塑人文領域的知識元素,為研究者提供共同性、規律性的研究新思路,促進人文及更廣領域的研究。該領域中的諸多技術已經在國內多種文化實踐和研究活動中落地,這些技術包括文本挖掘、數據可視化、文本分析、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VR/AR/MR)等[3 ]。
校史研究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數字人文重要的研究對象。將此理念運用于校史研究,即是將以上“數字人文”研究的維度和技術引向人文歷史研究層面,著力體現某個數字技術或思路理念如何更好地與高校歷史這一人文研究對象進行融合。在這些理念和前沿技術的協助下,校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傳播途徑和研究范式都會得到拓展,校史功能也更加多元強大,校史也將借助數字技術構建成為兼具歷史性、民眾性、專題性、可觀性的資源內涵豐厚且組織合理的數字人文記憶。所以,引入“數字人文”理念,為“動態多元”的校史研究厘清思路、提供資源挖掘新方法、文化傳播新路徑是恰切的選擇,也是本文的宗旨。
3 數字人文在校史研究中的具體應用
校史在高校教育及大學文化建設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這些功能目標的實現程度依賴于校史資源的挖掘整合及傳播路徑的多元化。
3.1 數字人文視域下校史資源的挖掘與整合
一般來說,校史資源應包括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兩個方面。它們本身不具有教育、文化功能,需要將其蘊涵的文化因素和知識進行多維度的挖掘、提煉與整合。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校史資源多以電子化的形式存在,這為校史資源的充分挖掘提供了極大機遇,同時也對多維度的信息挖掘與整合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
3.1.1 利用文本挖掘技術構建數據庫。數字人文領域的文本挖掘技術是多維度挖掘和信息提取,不同于機械整理、歸納,它不只是能夠實現檢索等最基本的功能,還可以根據校史資源特征進行進行聚類分析、專題性集成等,以獲取有價值的、符合受眾需求的資源,形成可視化的成果,建構校史資源數據庫。這種數據庫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文獻資料庫”——即把文件轉換成PDF或JPG等信息格式后,按照一定的邏輯分類存儲于數據庫,這些史料無法直接被電腦分析利用。文本挖掘所構建的校史資源數據庫的數據材料按照一定的電子格式進行電子化,根據數字時代的要求構建其邏輯,能夠直接被電腦分析、統計,并進行量化研究。
如:文本挖掘技術可以以專題為導向,將分散產生于各業務部門,并保存在檔案館、圖書館等信息資源部門的數據進行采集提取,根據需求分為高校各個時期的機構變更、科研發展等不同類型的專題,建構專題性的校史庫。從而為校史研究提供更深層次的研究素材,能夠深度挖掘校史資源蘊涵的文化要素,多維度了解校史脈絡,便于開展跨高校、跨區域、連續性的校史合作研究,同時也提高了二次開發和利用水平。
3.1.2 運用組織、關聯等技術多元整合校史資源。對校史資源進行深層次挖掘是基礎性工作。做好校史資源整合和成果轉化則能夠更好展示和傳播校史文化。“數字人文”的信息組織功能是利用計算機識別、分析描述出語義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合處理,去探求不同語義信息和資源之間的關系,并構建連接,最后發布出RDF序列化格式數據。[4 ]此功能可對挖掘提取的校史資源的屬性進行分析關聯,并將其進行可視化處理,形成具有系統性、創新性的資源集成。“數字人文”的數據關聯、可視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可對校史資源中提取的信息進行分析,以人物、時間、事件等核心特征為線索聚合網絡上相關資源,構建具有相同屬性完整的知識網絡;考慮到受眾范圍的廣泛性、個性需求的差異性,對資源進行深度聯合、動態展示和互動,基于可視化VR/AR技術逼真再現場景、運用GIS關聯不同地域、不同高校具有共同性和規律性的校史資源。這樣既能提高傳統校史成果的內容質量和編撰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夠適應多媒體時代需求,實現成果形式的多元化。
3.2 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校史文化傳播
校史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效果取決于校史文化的傳播能否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在新媒體時代,將校史文化的傳播與“數字人文”理念相融合,是一種值得探討的新途徑。首先,在集納各種資源數據的基礎上,基于可視化技術,創建虛擬校史館、提供在線專題展覽是數字人文視域下校史成果多元化的表現。基于數字人文的虛擬校史館打破空間限制,相比實體館更加節約建設和維護成本,可視化技術創建360度全景漫游場景,與微視頻、微信、公眾號等社交終端融合關聯,受眾范圍突破地域空間限制,提高便捷度。凸顯展覽功能的共時性。其次,數字人文的可視化AR技術,可自動提供互動平臺,如新生在線入學教育,讓其在信息互動共享平臺,通過簡單操作即可與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互動交流,見證感受學校發展的光輝歷程,接受人文熏陶。在增進了互動交流和體驗的同時,更能使受眾產生對學校的共同感和認同感。
另外,“數字人文”的文本挖掘和組織功能可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元素,再利用數碼技術如:3D打印、藍屏幕技術等融合到文創產品生產和校園文化活動中,讓這些校史文化的衍生產品為校史文化精神扮演傳播使者。
結語
大學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日益備受關注,“數字人文”的興起能為傳統的校史研究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機遇,我們應秉承這一理念,在數字技術創新引領下,最大程度挖掘和整合校內外各方資源,多元化傳播校史文化底蘊、科教精神及辦學特色,彰顯校史對高校發展、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拓寬“數字人文”理念在校史人文研究中的實踐維度,最終實現“數字人文”與“校史研究”的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龍家慶、王玉玨、李子林、許佳欣:數字人文對我國檔案領域的影響:挑戰、機遇與對策[J].《檔案學研究》,2020(1):105—106.
[2]馮惠玲.數字人文:在跨界中實現交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12-21(8).
[3]張洪亮.數字人文視域下的歷史文化整合與傳播——以北京為例[J].《文化產業》,2021(1):82.
[4]高淞、王向女.數字人文視域下口述歷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研究[J].《山西檔案》網絡首發,2021-1-14:6.
作者簡介:趙瑞紅,中國海洋大學檔案館館員。陳香,北京大學檔案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