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勇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則是從直觀思維開始,從直觀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再到邏輯思維,動手操作學具就是實現思維轉變的路徑。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設備進入教室,很多教師追求聲光動畫效果的配合,忽視了學生動手操作學具的作用。筆者認為,學具的作用不可忽視,學生操作學具,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可以獲得基本的活動經驗,對于學習數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動手操作學具,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恰當地操作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
如在教學一年級的“立體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橡皮、乒乓球、魔方等生活中常見的素材,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聯系實際進行分類,建立立體圖形的初步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學具,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豐富教學方式
從現代教學的觀點來說,數學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數形及其空間觀念的認識過程。動手操作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實踐探究和發現的環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注重學具的操作活動,能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腦、動口,從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使操作與觀察、思維、語言有機結合。
三、動手操作學具,有助于更好地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應用意識
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支柱,小學生正處于從直觀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對于數學的概念、定理、法則、公式等抽象內容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直觀學具的演示,讓學生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有利于學生形成抽象邏輯思維。
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時,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學具,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底面積和高的關系,得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個立體圖形的統一公式為體積=底面積×高;在圓柱、圓錐體積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有助于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也更樂于接受,避免在求圓錐體積時少乘以,導致做題錯誤。
四、動手操作學具,有助于促進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
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將各種組合圖形的學具交給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動手操作,找到分割法、補充法,從而明白每個組合圖形的面積求法不是唯一的,在操作中探究發現不同的方法,創新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
第一,注意時機,合理引入。結合現代多媒體,展現各自的優勢。 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時,教師可以先進行實物觀察,再讓學生觀看多媒體的動畫圖,讓學生從立體到平面再回到立體,有一個更好的深入學習過程。
第二,注重變化和發散效應。在教學“讀寫大數”時,由于讀寫過程非常枯燥,教師可以讓十個學生分別拿著0到9的數字,到講臺上來進行自由組合,然后讓臺下的同學讀數,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然后,教師可以設計“比一比”活動,教師說大數,小組成員用數字卡片拼出大數的比賽。這一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過程,小組同學相互之間也進行了學習與評價。
第三,強調動手操作學具,更要鼓勵自制學具。如在教學“立體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長方體盒子、正方體盒子、圓柱盒子和圓錐盒子。在自制學具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加深對立體圖形特征的理解,提升數學學習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與現代多媒體技術有機結合,將給教學帶來更多的趣味性和實用性,有效提升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具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羅瓊.淺談實踐活動在小學中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優勢[J].教育革新,2019(3).
[2]郭彩艷.從小學生實際出發進行數學教學[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
[3]趙香蓮.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動手操作[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蓮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