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霞
(西南大學 重慶 400716)
隨著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對外貨物貿易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階段。當前中國社會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兩個百年”之大變革時期,要綜合考慮國外和國內發展形勢,加快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貨物貿易是參與國際事務的重要方式,2019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1.54 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盡管2020 年受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進出口總額仍呈現增長態勢,為32.16 萬億元,較2019 年增長了1.9%。
目前,中國進出口貿易呈現規模逐漸攀升、民營企業為外貿主體、進出口結構逐步優化的特點[1]。進出口結構優化反映了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即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穩步增長。當前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呈現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2]。黨的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增長的新目標,如何利用當前國際經貿形勢,通過進出口貿易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3]。產業結構升級有助于提升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狀況。
當前關于國際貿易與城鄉居民收入的研究多集中于城鄉收入差距視角,分析對外開放是否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4],然而,鮮有針對貨物貿易影響城鄉居民收入的機制分析。采用中介效應模型重點分析貨物貿易對城鄉居民收入的作用機制。
古典經濟學認為,一國應當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通過貿易順差實現原始財富積累,為后續經濟發展奠定基礎。早期國際貿易以貨物貿易為主,多為商品的買和賣,通過買進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賣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節約生產要素,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和國民收入增加。
時至今日,貨物貿易依舊在國際貿易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貿易主體也從政府部門向民營企業轉變。企業通過貨物的國際流通獲得更大的利潤,為企業擴大貿易規模創造條件,同時貿易收入以所有者權益等方式為企業家所得,最終提高企業所有者的收入水平。
當企業和國家原始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為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原始財富將用于新產品研發和高端產品制造,從而推動國內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升級意味著國內工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一方面,出口商品由低附加值的簡單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向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將進一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提高企業家收入,實現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國內工業和服務業發展將優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結構,促進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崛起,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和城鄉工資提高,最終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因此,提出假設:貨物貿易既可以直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也可以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間接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加。
鑒于研究為面板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估計對外貨物貿易對城鄉居民收入的作用機制,為了檢驗產業結構升級的中介效應,設定以下3 個模型。
式中:Xit為控制變量的集合。模型(1)作為基準模型,檢驗貨物貿易對城鄉居民收入是否存在影響;模型(2)檢驗貨物貿易是否改善或惡化產業結構;模型(3)中既包含了貨物貿易也包括產業結構,檢驗模型是否存在中介效應。
在基準模型成立的前提下,若系數均顯著,則中介效應成立。
城鄉居民收入(pergdp)用2006 年各地級市價格指數消脹后的人均GDP 對數進行衡量。貨物貿易(trade)采用剔除物價因素影響后的進出口總額的對數表示,推測隨著對外貿易深入開展,進出口貨物將從低端產品逐漸向高端產品擴展,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居民收入增加。中介變量產業結構(stru)采用第二、第三產業占比衡量,預期產業結構高級化有利于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居民收入。設置了城市經濟狀況(gdp)、就業結構(urban)、政府干預程度(gov)和城市交通便利度(traffic)作為控制變量。
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部分城市2006 年居民價格指數缺失,無法獲取的居民價格指數采用對應省份的價格指數補齊。
采用極大似然法進行模型估計,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根據模型(1),主效應顯著,說明貨物貿易對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具有顯著的積極作用,一國居民通過對外貿易加強同世界的經濟交流,進口原材料用于加工生產,出口貨物獲得收入,從而獲得貿易收入并改善經濟狀況。模型(2)、模型(3)的回歸結果表明貨物貿易改善了貿易國的產業結構從而擴大了城鄉居民收入。根據解釋變量(trade)和中介變量(stru)的回歸結果判斷中介效應存在,且為部分中介效應。這表明,貨物貿易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國內外貿企業家的收入,另一方面通過改善國內產業結構,推動產品優化升級,間接擴大居民收入。

表1 回歸結果
城市經濟狀況良好有利于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優化產業結構,原因在于大城市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良好的創業條件,從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大城市的經濟實力雄厚,擁有更多經濟要素和更完善的機制,能夠更快速地對市場需求作出反應,及時進行結構調整,從而推動經濟自發增長和居民收入增加。政府支出同樣有利于產業結構轉型和居民收入增加,說明政府扶持型重點產業發展戰略對完善產業鏈、改善人民生活具有積極作用。就業結構的回歸結果表明,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所占比重提高將對改善居民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原因可能在于相較于第一產業,第二、第三產業進出口貿易的附加值更高,更有利于居民獲得高收入。城市基礎設施狀況也有利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小農經濟對道路交通等依賴性較低,而加工業和服務業需要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作為發展條件,完善的道路網有利于節約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從而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國際貨物貿易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方式。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經驗表明,貨物貿易對促進經濟增長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2006—2018 年281 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從理論上分析了貨物貿易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作用機制,并通過構造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論:貨物貿易在直接提高從事國際貿易企業收入的同時,通過優化產業結構間接提高了其他城鄉居民的收入。城市經濟狀況和政府支出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加居民收入,就業結構升級更有助于居民獲得高收入,而城市完善的道路網和基礎設施可以節約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從而促進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
我國應當不斷深化開放格局,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陸逐步擴大對外開放領地,以國際經濟合作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政府應當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在規范外貿行為的同時,保障外貿企業的合法權益,扶植重點企業、重點產業優先發展并參與全球競爭,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化生產和銷售,增加企業收入。合理利用政府開支,提供良好完善的公共服務,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為企業從事外貿活動提供平臺和機會,加快城市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企業應該加大創新投入,不斷研發新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提高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地位,通過提高企業經濟實力,推動城市經濟增長和居民生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