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珺,劉 漪
(南昌工學院 江西 南昌 330108)
綠色金融是把環境保護作為一種基本政策,金融機構將環境因素納入項目考核標準,抵制重污染項目,支持環境友好型項目。2021 年4 月,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在未來30 年內,“碳中和”將帶來100 萬億~300 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贛江新區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全國首批5 個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之一,需要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道路,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經過幾年發展,綠色金融已經在贛江新區開花結果,江西綠色金融發展指數躋身全國“第一梯隊”,其中贛江新區就是江西綠色金融的主戰場。
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取得了良好成績,截至2020 年6 月末,江西省綠色貸款余額為2 466.83 億元,比年初增長20.94%,其中贛江新區綠色信貸總額87.21 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9.7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2 個百分點;綠色債券發行規模48 億元,占發行債券總規模的57.12%。全省綠色產業項目庫入庫項目達1 558 個,總投資突破1 萬億元,其中贛江新區綠色項目228 個、總投資額2 200.6 億元,已遴選25 個綠色項目在北京環境交易所作為國內首批綠色項目掛牌,推出綠色金融重大創新成果19 項,其中全國首單綠色市政債、“氣象+價格”“畜禽潔養貸”綜合收益保險、綠色票據標準等6 項成果為國內首創。
江西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對贛江新區綠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大。截至2020 年末,江西銀行積極發放綠色信貸,總計發放120.685 億元,增速28.41%,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為地方法人城商行發展綠色金融起到樣板作用。
九江銀行在全國率先推出首個“綠色票據”研究成果;創新推出全國首款“拉手理財”“綠色家園貸”,支持綠色環衛行業發展;首次發行ESG 概念綠色金融理財,為節能環保行業提供直接融資支持[1]。
雖然贛江新區綠色金融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對標浙江、廣東等發達綠色金融試驗區,贛江新區仍存在短板。
“綠色”要求金融機構在日常業務活動中充分考慮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項目,承擔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綠色金融的本質仍是金融,獲得盈利是金融機構的目的,這就要求在實現綠色金融項目的過程中,保證金融機構盈利,綠色金融項目可以反哺金融機構。
贛江新區現有的部分綠色金融投資項目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整個項目投資周期較長,成本和風險控制都面臨極大壓力,與金融機構的逐利性不符,影響金融機構參與綠色金融建設的積極性。贛江新區綠色項目存在風險與收益不匹配問題,大多是政府牽頭主導項目,缺乏內生動力[2]。
贛江新區綠色金融項目的實施涉及很多領域和部門,但各部門間缺少信息溝通共享機制,產生了信息不對稱問題。首先,商業銀行缺乏與環保部門的信息溝通,需要從頭對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增加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項目的難度和程序。其次,降低金融機構數據分享的透明度,導致綠色金融機構的參與成本上升,利潤下降,阻礙了贛江新區綠色金融項目的發展腳步。再次,綠色企業信息在傳統共享途徑中進行傳播,存在泄露商業機密的風險,出于安全考慮,金融企業主觀上并不愿意過多共享信息,進一步加大了金融機構盡職調查的難度[3]。
贛江新區試驗區獲批以來,積極推動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產業基金發展,但總體規模較小,實際投放量較少,綠色項目融資落地慢。綠色企業的融資結構較為單一,主要以銀行貸款間接融資為主,缺乏上市公司,資本市場不夠發達,綠色企業直接融資能力不強。
綠色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嚴峻,綠色金融領域的降成本、補短板任務非常沉重。現有的贛江新區綠色金融創新產品“面向全省、輻射全國”的宣傳推廣不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亮點不多,前期需要政府通過財政補貼進行引導,市場培育耗時長,“贛江新區經驗”品牌效應不強。
區塊鏈技術被認為是顛覆性的金融技術,其去中心化、智能合約、安全高效透明的特點與綠色金融有著天然的耦合性。區塊鏈技術已進入以去中心化應用、虛擬機、智能合約為主要特征的2.0 時代。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對贛江新區綠色金融發展的短板進行有效彌補。
近年來,贛江新區政府高度重視區塊鏈技術,致力于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期合理解決綠色金融發展中的瓶頸問題。2017 年6 月30 日,贛江新區管理委員會與企業簽訂了《贛江新區區塊鏈產業戰略合作協議》。研究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決贛江新區綠色金融的相關難點,促進更多贛江新區綠色金融項目落地[4]。
在贛江新區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金融逐利與綠色社會責任的矛盾尤為顯著,主要依靠政府優惠政策進行化解。對于監管部門來說,金融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證所有數據的完整性、不可更改性、永久性,有利于監管部門在交易取證、關聯、追蹤、回溯等方面取得突破,降低監管成本。
對于金融機構來說,供應鏈金融可以降低綠色金融風險,把區塊鏈技術作用于供應鏈金融,金融機構可以由關注單個綠色企業信用信息轉向關注整個供應鏈企業整體信用,把獨立的單中心變為統一的多中心,提升信任傳遞效率,杜絕中間收費,降低金融機構風險與成本。對于綠色企業來說,區塊鏈智能合約可以降低綠色金融發行成本[5]。
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能夠共享數據,有助于金融機構全流程監控綠色金融業務的各類信息和數據的動態,防控金融風險。在區塊鏈的每個節點中,完整的交易記錄為綠色金融提供了跨機構、跨主體、跨時間交易數據的征信渠道,參與部門作為系統節點,將企業的綠色基本信息寫入區塊鏈的共享賬本,構建綠色金融大數據征信平臺[6]。
區塊鏈技術的不可逆性和大數據的多方交叉驗證使“區塊鏈+大數據+綠色金融”模式得到了有效實施。現有的征信平臺是人民銀行建立的傳統征信平臺,贛江新區綠色企業及金融機構需要重復獲取信息,且獲取的數據不完整。但是,通過區塊鏈大數據的征信平臺,能夠使用數學方法解決多個節點之間在交易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使綠色項目信息共享、透明,不但有利于綠色金融產品定價,擠出金融泡沫,還有利于金融機構進行事后跟蹤和評估綠色金融項目發展的效果,防止綠色金融中各種“洗綠”行為。隨著區塊鏈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其行業技術標準以及監管法規日趨完善,區塊鏈行業“良幣驅逐劣幣”的自我凈化能力為贛江新區綠色金融企業提供了更充分的技術保障。
區塊鏈真實不可篡改的數據更容易產生標準的綠色債券產品、資產證券化產品,如碳交易排放有助于豐富綠色金融產品。贛江新區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區塊鏈分析客戶行為,利用大數據對綠色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的行為作出預測,實現精準營銷,提高綠色金融客戶的識別能力,提供對用戶有吸引力的金融產品,推動綠色金融市場進一步發展,比如阿里巴巴通過建設螞蟻森林項目,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碳交易中心。贛江新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借鑒區塊鏈技術開發綠色項目。區塊鏈的共享特征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降低逆向選擇風險。區塊鏈技術的歷史數據可溯源特征可以降低道德風險,對于贛江新區綠色保險產品的管理和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區塊鏈技術想要真正應用于贛江新區綠色金融體系構建中,還面臨一些困難與挑戰,但是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從政府引導大方向,到金融機構區塊鏈應用的初步嘗試,綠色企業具有較強的應用意愿。在未來,區塊鏈技術一定會給贛江新區綠色金融體系建設提供更大的助力,取得更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