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圓
“學習是永恒的話題。從《禮記·學記》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當今社會倡導的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學習之道,以更好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和自身修養。”這是統編版《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導語”。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學習之道”,由六篇課文組成:《勸學》《師說》《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
這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在必修教材的第一個單元。如何展開有效教學以更好地體現《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后文簡稱“課程標準”)對于該任務群學習目標與內容的要求,特別是結合這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進行積極主動、有意義的深度學習活動,讓自主學習在課堂上真正發生……這些問題是我在教授這個單元之前認真思考,并希望在教學實踐中努力解決的。周曼云老師在為我做教學指導時,特別強調要實現上述想法,應設計高質量的學案,制訂好以學生為讀者對象的學習目標,設計出體現學科思想方法的學習活動,提供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支架以及促進學生自我反思提高的評價工具,以學案設計促進自主學習的真正發生。這一要求為我做這個單元的教學設計指明了方向,規劃了有效路徑。
一、基于對單元的整體認識,制訂學習目標
關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課程標準”是這樣闡述的。
(1)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
(2)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以理服人。
(3)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商討,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地進行辯駁。
根據這樣的總體闡述,針對高中教材的思辨性任務群學習的起始單元,我們有必要對整個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做階段性分解。教材在“單元導語”中明確提出:“要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關注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學習他們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的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從合適的角度以恰當的方式闡述自己的看法。”這為我們厘清本學段的學習目標提供了基本定位,即學生應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能夠理解論述類文章的現實針對性,在閱讀時能夠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和論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邏輯思辨力量,并能夠在表達交流時有理有據地進行論述,增強思維的邏輯性。
從這樣的定位出發,我們再來看教材的特點。
“學習之道”是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本單元所選課文都與學習有關。荀子強調“學不可以已”,韓愈重視“師道”,毛澤東倡導馬克思主義的文風與學風,魯迅剖析對待外來文化的不同態度,黑塞談讀書,王佐良談圖書館學習,這些都可以對“學習之道”有所啟發。
學古以鑒今,以“學習之道”為單元學習的主題,正與今天我們倡導建設“學習型社會”,強調具有廣泛性的全民學習、具有持久性的“終身學習”等要求是一致的。對這個主題進行探討,既有古代文化傳統賦予我們的經驗與思考,又有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內涵。一篇文章之中可以涉及“學習之道”的多個方面,多篇文章的“學習之道”既有互相印證的,也有互相沖突的。于是,學生在“學習之道”主題的驅動下,可以深入每篇文章中“尋道”“悟道”,把那些能夠互相印證、互相啟發的學習之道提煉概括出來。再用這些“道”來指導自己的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學以致用。同時,向優秀的思辨類文章學習表達,學會在表達交流時準確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有邏輯地進行論述。
《荀子》中的《勸學》和韓愈的《師說》,都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勸學》開篇即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然后分別闡述了學習的意義、應持有的態度和可采取的方法。《師說》針對當時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風氣,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學習這兩篇文章,要辯證地思考古人有關學習的觀點在當下的現實意義,還要學習作者鮮明提出觀點、形象展開論述的方法。
《反對黨八股》是毛澤東同志1942年在延安干部會上的講話,是黨的整風運動的重要文獻之一。講話指出了黨八股的八大罪狀,分析了黨八股的危害,提出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和文風。學習這篇文章,要結合生活實際,思考文風問題的巨大意義。通過認識正確的文風,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魯迅的《拿來主義》是一篇探討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雜文。文章針對國民黨政府的媚外“送去”政策和革命陣線內部全盤否定外來文化或全盤西化的主張,提出要采取“拿來主義”—既要大膽地吸收借鑒,又要認真地分清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創造民族的新文化。學習這篇文章,要學會厘清不同的觀點和作者的主張,學會梳理論證思路,學會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
黑塞的《讀書: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的《上圖書館》是兩篇有關讀書的隨筆。雖然不是論述類文本,但其中的觀點、經驗也能引起學生思考,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依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制訂出下面的單元學習目標。
(1)學習富有思辨色彩的古今中外文本,通過對不同文本“學習之道”的梳理、對比和探究,把握學習的價值、意義、原則和方法,思考正確的學習觀。
(2)閱讀課文,注意把握思辨類文本中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在文章內容與寫作背景的對照下,理解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歸納、整合不同課文表達觀點的方法,學會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
(3)研讀課文,在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對比中,整體把握論述的邏輯思路;在對思辨類文章邏輯思路的思考中,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4)在深入閱讀文本、學習文本論述方法的基礎上,學會發現和分析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學會選擇合適的角度、以恰當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闡述自己的觀點。
二、基于學科思想方法和真實學情,設計學習活動
周曼云老師指出,教師要在學習目標的指引、約束下設計與之高度關聯的學習活動,或者說,教師設計的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應明確對準某一個或兩個學習目標。我的理解是,學習目標通過學習活動來實現,學習活動又是學科思想方法的具體體現,且與真實學情密切相關。
“課程標準”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提示”中有這樣的表述:“以專題性學習為主要方式”,“選擇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歷史或當今社會中學生共同關心的話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學習并梳理論證方法,學習用口頭與書面語言闡述和論證自己的觀點,駁斥錯誤的觀點”,“教學過程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據此,圍繞探討“學習之道”這個核心任務,依據單元學習目標,我將本單元的六篇課文加以整合重組,做出整體設計。
首先,重點研讀《勸學》和《師說》。從單元主題出發,引導學生從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以及從師學習必要性的角度思考“學習之道”。從思辨類文本特點出發,引導學生聯系作者的思想主張和寫作背景,分析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理解論述的針對性和論證的方法。
其次,繼續重點研讀《反對黨八股》和《拿來主義》。從單元主題出發,引導學生由文風思考學風,探究“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在學習中的價值和意義。從思辨類文本特點出發,引導學生探究論述的針對性與概括性之間的關系,學習論證的方法,梳理論證的結構,體會具有作者個性風采的論述語言的魅力。
最后,泛讀《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從思辨類文本特點出發,引導學生了解、認識具體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個人經歷、經驗的敘述與立場、觀點之間的關系。
在對文本的具體學習中,我基于學科思想方法和真實學情設計了“梳理文本一張表”“分析結構一張圖”“解決問題一件事”的學習任務。
任務1:“梳理文本一張表”
在單元學習伊始,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設計一張表格,表頭列出相應的學習內容(見表1)。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依次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通讀課文,提取文章主要觀點”,“翻閱資料,查找文章論述所針對的現象或問題”,“細讀課文,分析文章使用的論證方法及其效果”,“品讀課文,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通覽單元,提煉、概括課文體現的學習之道”。隨著單元學習的進行,表單日臻完善,逐漸豐富。從表單的橫向上看,該任務保證了學習中的“留痕”,對于每一篇課文所體現的單元主題和思辨類文本特點均有梳理和總結。從表單的縱向上看,該任務有利于學生對本單元不同文本的“學習之道”進行梳理、對比和探究,以更好地把握學習的價值、意義、原則和方法;有利于學生把握不同文本中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進而在檢索閱讀與文本內容相關的背景資料中,理解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歸納、整合不同課文表達觀點、論證觀點的方法。
任務2:“分析結構一張圖”
學習任務的第二項是請學生用不同方式畫出《勸學》《師說》《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的文章結構圖。
我們知道,思辨類文本具有邏輯性強的特點。教師帶領學生研讀課文,有必要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進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論述的邏輯思路。將具體的邏輯思路圖像化,以較為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思辨類文章邏輯思路的特點。在不同論述邏輯的比較中,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思維水平。
任務3:“解決問題一件事”
單元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在深入閱讀文本、學習文本論述方法的基礎上,學會發現和分析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學會選擇合適的角度、以恰當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學會發現和分析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這既是“課程標準”強調的“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全面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這一評價過程,也是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
如何尋找一個與本單元學習相對應的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王寧教授指出,所謂“情境”,指的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所謂“真實”,指的是這種語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實的,是他們在繼續學習和今后生活中能夠遇到的,能引起他們聯想,啟發他們往下思考,從而在這個思考過程中獲得需要的方法,積累必要的資源,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經驗。
對于一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單元學習而言,如果能夠用學習所得指導議論文的寫作實踐,那是最合適不過了。但是,針對具體學情來看,大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后,日常寫作還是以復雜記敘文為主。步入高中,記敘文寫作的要求提高了,很多學生感覺記敘文不好寫了,也寫不好了,很是苦惱。更為嚴重的是一部分學生的記敘文寫作有漸入“八股”(套路)的趨勢,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據此,我制訂了單元學習的核心任務。
走出記敘文寫作的“新八股”
學習任務:現在很多同學的記敘文寫作有漸入“八股”的趨勢,以期中考試“通關密語”為例,同學幾多嘆息,老師緊鎖愁眉,真是找不到記敘文寫作的“通關密語”呀。
請你針對一個自己觀察、思考到的同學們寫作記敘文出現的問題,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的思考。
發言稿提出觀點的形式、闡釋觀點的方法、成文結構、語言風格可以參考本單元學習的課文。
教師結合一個真實的學習情境,提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本單元的學習策略,結合具體問題展開實踐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讓自主學習真實地發生在課堂上。
三、固化單元學習成果,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學習問題
在單元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完成“梳理文本一張表”“分析結構一張圖”的任務,留下學習的痕跡。在單元活動課上,大家首先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豐富彼此的認知。這也為下一步完成單元學習核心任務打下了基礎。
然后,學生針對自己觀察、思考到的寫作記敘文出現的問題,以期中考試剛剛寫過的記敘文“通關密語”為例,展開了激烈討論。
有的學生指出了大家寫作中素材陳舊、扎堆的問題,“飯后一杯奶,雨中一把傘,車上一個座,爬山一句話”等內容層出不窮;有的學生指出了立意過于強硬的問題,如寫完一件事后,總要為了升華主題而聯系社會人生發出一番并不真實的感慨……
既然我們的記敘文寫作有漸入“八股”之勢,發現了問題,那么接下來我請學生為記敘文的“新八股”命名,要求結合具體問題,仿照《反對黨八股》的形式,為每一個小問題提煉八個字。學生討論,我來板書呈現,問題依次總結為:
選材—素材老套,老生常談
結構—格式套路,千篇一律
主題—拔苗助長,適得其反
語言—花里胡哨,言之無物
……
走出記敘文寫作的“新八股”,重點在解決問題,不能空對空,這就需要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學習情境,運用所學所思解決真實的問題。我給出了期中考試的一篇例文,文章的作者就是本班的學生,作文內容很好,但就是讓人感覺有些別扭。我提問:例文《通關密語》最主要的問題是什么?屬于記敘文“新八股”中的哪一個?為什么?
要求:
1.主動分享自己的修改方案。
2.分享修改方案時,注意思考他人想法和自己想法的不同,要問問自己得到了什么啟示。
學生經過討論后,一致認為這篇文章中有“主題—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的問題。有的學生指出,升華主題的這幾句太生硬:“我沉浸其中,一片寧靜祥和,我第一次體會到這種超脫世俗之外的淡泊怡然,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帶給自己的提升,與自然融為一體,方知何為自然。我頓悟了畫國畫的真諦,也理解了自己畫的不足之處,朵朵梅花躥進我的心中,打開了我的心結。”作者在繪畫中陷入困境,到真實的生活里尋找感悟,看到梅花的千姿百態,一下子頓悟了繪畫的真諦,但是這個“頓悟”竟然到了“一片寧靜祥和”“超脫世俗之外的淡泊怡然”,顯然有些夸張了。
如何修改?我緊接著拋出學習任務:請同學們針對例文《通關密語》中“拔苗助長,適得其反”的問題,小組討論修改方案,并和全班同學分享。
第1小組提出了修改方案:“拔苗助長,適得其反”說明作者升華主題的意圖是好的,但是主題的“苗”離開了作文敘事的“土”,升華反而走向了虛空。敘事描寫與議論脫節,議論部分為議論而議論,盲目拔高,于是文風顯得有些浮夸。怎么辦?讓主題的“苗”回到作文敘事的“土”中,扎根生長。解決敘事描寫與議論脫節的問題,就要在敘議之間建立有效的聯系。
他們給出了具體的修改方法。在作文中,老師提出了畫得不夠自然、畫面沒有層次感的問題,然后邀請作者一同去賞梅。作者突然被一種神奇的力量所吸引。他看到了“朵朵梅花錯落有致,大小形態不一”“花瓣顏色由深及淺漸漸變化”“枝條交錯間,遠方夕陽漸漸西下,霞光萬道,映黃了花瓣”。作者最真實的感悟是什么呢?這個神奇的力量又是什么呢?那應該是作者體會到的繪畫與生活的關系。想要畫得好,憑想象不行,只參考圖片也不行,只有到真實的生活中去觀察、體驗、思考,才能獲得第一手材料。這樣作者不僅得到了畫梅花的“通關密語”,更得到了藝術創作的“通關密語”。
第1小組降格的修改方案,得到了許多小組的認同。這一個小小的細節,又將課堂引向了深入。小作者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見,但是他還有一點不甘心,說自己挺想寫出“天人合一”的感受的。
這個細節引發了學生新的思考,我順勢給出一個“支架”。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主題想升華到“天人合一”,就得先知道“天人合一”的意思。我板書呈現了“天人合一”的相關材料。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2小組提出了修改方案:老子的話告訴我們,“天人合一”強調人向自然學習,作者如果想把觀察梅花的感悟上升到“天人合一”這個高度,就要在敘事的內容中有所體現。讓升華主題的“苗”,從作文敘事的“土”中長出來。
他們注意到了文中的這處描寫:“枝條交錯間,遠方夕陽漸漸西下,霞光萬道,映黃了花瓣。”他們建議這個梅花與自然霞光交相輝映的細節應該得到加強,因為這是與“天人合一”的感悟相一致的。作者身處其中,欣賞著美,感悟著美,也享受著美。自然之美幫他解決了困惑,走出了煩惱,思考了人生。我們學過的很多文學名家像李白、蘇軾等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作者可以引古人為師友,更好地升華主題。
他們的發言贏得了全班同學的一片掌聲。我順勢總結,希望一部分同學敢于挑戰這個有難度的修改方案。語文課上學過的許多優秀詩文都可以為我們提供“支架”,如李白所說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辛棄疾所說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再如朱自清“日日走過的荷塘”,史鐵生扶輪問道、思考人生的“古園”……
記敘文的主題升華是必要的,但拔苗助長不行。作者需要建立起敘事描寫和主題議論抒情間的有效關系,“土”肥沃了,“苗”才能長得壯,長得高。
最后,我布置了本課的作業。
(1)重新審視自己的作文《通關密語》,看看還有哪些記敘文“新八股”的問題,思考改進的具體方法,并進行修改。
(2)借鑒本單元主題活動的思考方法,結合語文課正在進行的材料積累的實踐活動,以“積累之道”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恰當、有條理,語言準確。
四、反思與小結
“課程標準”關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學習目標與內容表述中強調了學生要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學會分析質疑,多元解讀,培養思辨能力;學習表達和闡發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
本單元的教學設計正依據于此。學生從課文的學習中,習得闡發觀點的方法,分析論述中論據的使用、邏輯的建構。教師通過表格、結構圖的完成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梳理學習內容,固化學習成果。通過引入真實情境中的問題,以學生剛剛完成的記敘文寫作為實例,啟發學生運用單元所學,對自己記敘文寫作的問題進行解剖。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科核心素養中語言、思維、文化、審美四個方面的內容都得到了比較有效的落實。發現寫作的問題,然后為問題命名,在具體寫作的修改實踐中分析、解決問題,語言、思維這一組素養目標自內而外得到落實。通過討論習作中“天人合一”這一主題,有效跟進文化、審美這一組素養目標的落實,恰切自然。
在思辨性閱讀中學會分析生活中的真實問題,并積極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這也是本單元要告訴我們的一種“學習之道”。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趙繼瑩
7241321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