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 常翔 王鳳娟

蘇拉西·塔納唐泰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中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今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地區國家也正在步入疫后復蘇進程。《中國報道》專訪了泰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蘇拉西·塔納唐上將,他闡釋了對中國“十四五”規劃的理解和對中泰兩國合作發展的期待。
中國報道:您如何理解中國的“十四五”規劃?
蘇拉西:中國“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還是不斷提升污染防治力度、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在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公報中,我看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創新發展。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發展過程,將為世界各國的合作打開大門,我非常關注泰國在未來5年和中國將有哪些合作機會。必須說明的是,“十四五”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提出,旨在促成合作與集中動員各方力量,包括全黨、全民和全國所有民族,共同發展,戰勝所有的風險和挑戰。
中國報道:您認為“十四五”時期,中國需要著力解決哪些發展問題?
蘇拉西:習近平主席強調,制定好“十四五”規劃建議,必須處理好“五大關系”,包括:一是處理好繼承和創新的關系,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三是處理好開放與自主的關系,四是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五是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系。其中第五項,更加簡單易懂的表述就是,處理好戰略目標與促成實現該戰略目標的戰術之間的關系,將使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制定出一個高瞻遠矚、務實管用的規劃建議。
第一項“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可以說是,如何對過去成果的繼承,以及在過去成果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在兩者之間建立起平衡,同時創造新的事物、新的市場、新的發明、新的方法,如何實現以上各項創新?就必須要掌握好平衡;至于第二項“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意思是中央的指導規劃和行政管理與產業、市場之間的關系,并包括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同時也有地方的自主管理,要實現多方平衡。
第三項“處理好開放與自主的關系”,說明改革開放同時要兼顧自力更生,不能過度依賴國外而導致失去自主能力,導致產業界受到外界左右,正如習近平主席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第四項“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意思是國家需要發展,但也必須保持發展與安全之間的平衡,包括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不能因為眼前的利益損害長遠利益,甚至為了利益放棄安全的底線。
第五項“處理好戰略和戰術的關系”,戰略包括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的發展戰略,戰術亦有多樣化,所以戰略和戰術要實現平衡。
中國報道:您認為,“十四五”時期中泰兩國有哪些合作機遇?
蘇拉西:未來5年,泰國的許多發展方向與中國“十四五”規劃中的內容不謀而合。
第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科技為基礎的高質量發展,符合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背景,這種新發展注重品質化發展,而不是量化發展。因此泰國可以在這個重點方向尋求與中方加強合作,在雙方已簽署的合作協議基礎上尋求高質量與高效率的發展,這就是泰國在中國“十四五”期間可以尋求的重大合作機遇。
第二,“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意思是中國將更加注重國內與國外市場經濟雙循環相互促進的作用,中國國內經濟大循環要助力國際市場發展,同時國際經濟大循環也將助力中國經濟與生產的發展。這一重點顯示出中國正在加強應對某些國家的反全球化潮流與單邊主義浪潮。泰國應該緊抓中國的國內循環促進國際市場的機會,泰國也是中國的國外市場之一,應積極尋求與中國加強產能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所謂的“國際市場”與“中國國內市場”,有一點必須理解,因為中國市場非常大,有的省的面積比泰國整個國家還大,每個地方也有獨特優勢,泰國可以更好地運用泰國與中國地方的合作基礎,增進合作效率。泰國在了解各地方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下,可以與這些省市市場直接發展合作關系,建立產業與市場之間的互動合作,以同泰國的市場和產業實現互聯互通。

2020年5月20日,在泰國莊他武里府,果農運送新采摘的榴蓮。
第三,“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就是泰國的“永續發展”。中國的目標是要在2025年發展成為高收入國家,國內生產總值或經濟總量在2035年實現翻一番,因此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效率與質量。泰國與中國擁有共同的經濟發展目標,即注重發展的永續性。然而,各國的國情與社會文化背景各有區別,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措施構成則各有區別,泰國不必照抄中國,也不需要刻意模仿。但如何使泰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我們可以向中國請教,無論是中央政府的政策還是各省的工作方法,都可以借鑒。
第四,“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會發展新局面”。雖然泰國與中國在國家政治制度上不同,泰國人民對“新型社會主義”的理解也有不足,但必須了解到“穩定”是非常重要的目標。泰國要加深對“新型社會主義”的新解讀,從而產生共同的理解,它并不光是統治層面,而是社會共同奉行的秩序制度,如何平等共享資源與發展,特別是向中國學習脫貧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