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方興未艾,它被認為是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工業4.0”是指以智能制造為主導,以互聯技術為驅動的工業轉型與升級。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對傳統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模式產生巨大的沖擊,全球價值鏈和生產網絡也將面臨重組。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與政策,促進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以加快邁向“工業4.0”時代。
在各國“工業4.0”戰略框架下,中國與東盟可以逐步實施“工業4.0”的戰略對接,推進產業互補、科技創新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合作,以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
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產業層面理解,高質量發展是指產業布局優化、結構合理,不斷實現轉型升級,并顯著提升產業發展的效益。高質量發展意味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要重視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不但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更注重技術創新。質量與效益提升是產業轉型的重點,要以最小的質量成本產出最大的質量效益,并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企業經營層面,高質量發展要求發揮創新能力,提升生產率和產品性能,促進新科技、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的出現,不斷推動產業向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
在東盟國家,率先聚焦“工業4.0”的國家是新加坡。在2006年6月和2014年6月,新加坡分別公布了“智慧國2015”(IN2015)、“智慧國家2025”(Smart Nation 2025)計劃,力爭建成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2016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臺了“產業轉型計劃”,制定了23個工商領域的轉型規劃。新加坡貿工部將資助300家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采用政府經發局研發的本國工業智能指數加以評估,以推動這些企業向“工業4.0”轉型。
2016年,泰國制定了“泰國4.0”戰略,確定了新一代汽車制造、智能電子、農業和生物技術、數字經濟、工業機器人、食品深加工、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航空和物流、高端旅游與醫療旅游、醫療中心等十大目標產業,推出了“泰國4.0”的戰略性項目即東部經濟走廊(EEC)、南部經濟走廊(SEC)建設項目,將其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2018年4月,印尼政府公布了“工業4.0”路線圖,提出實施該路線圖的十大優先步驟,確定了電子、汽車、紡織服裝、食品和飲料和石化工業等作為數字建設的優先重點發展產業。
2018年10月,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剛剛上任不久,在他主持下,馬來西亞推出了“工業4.0”藍圖(Industry 4WRD),提出以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網絡安全、3D打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和虛擬現實為支柱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由此拉開了邁向“工業4.0”的序幕。
2019年9月,越共中央政治局頒布了關于主動參與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決議,提出了越南邁向“工業4.0”時代的戰略愿景,即到2025年越南的全球創新指數位居東盟前三位,2030年越南的全球創新指數躋身世界前40位;到2025年越南的數字經濟占GDP的20%;到2030年數字經濟占GDP的30%;到2045年,越南成為亞洲地區的智慧生產和服務中心、創業創新中心之一。

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一家汽車廠,工人正在檢查生產線上寶馬車輛車門。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國和東盟積極制定和實施“工業4.0”戰略,以加快邁向“工業4.0”時代。在各國“工業4.0”戰略框架下,中國與東盟可以逐步實施“工業4.0”的戰略對接,推進產業互補、科技創新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合作,以實現優勢互補和互利共贏。
首先,實施中國與東盟“工業4.0”的戰略對接,推進區域產業轉型與升級。為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國和東盟國家均相繼制定了“工業4.0”的戰略與政策,有些國家還確定了實施“工業4.0”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從各國的“工業4.0”戰略與政策看,中國和東盟國家“工業4.0”的戰略目標和方向基本相近,選擇重點的戰略性產業部分相似,它為區域產能合作創造了新的產業空間。因此,中國與東盟國家可以根據各自的國情特點和產業狀況,探討各國“工業4.0”的戰略對接,依據區域和國家實際需求,務實和有效地推進多邊或雙邊的產能合作。
其次,選擇“工業4.0”的重點合作領域,增強產能合作的實效。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上,按照“東盟所需、中國所長”的原則,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實現產業互補和合作共贏。積極利用智能化、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推動雙方傳統產業的結構轉型和技術升級;加大在現代化通信、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能合作領域的對接,構建新興產業發展的共享平臺;推進有市場前景、資源因素支撐、基礎設施保障和產業體系配套的重點項目,打造區域產能合作的示范效應。
再次,推進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為“工業4.0”戰略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在中國—東盟科技伙伴計劃框架下,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國家聯合實驗室建設全面啟動,中國科技部已分別與合作國科技主管部門共同在合作國建立了8個聯合實驗室及研究中心。中國和東盟國家可依托這些聯合實驗室,建立長期和穩定的合作關系,開展高水平聯合研究,進行科研人才的交流與培養,搭建相關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的平臺,為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合作提供技術條件。
最后,促進中國與東盟智慧城市建設的合作,探討區域智慧城市合作的路徑。中國與東盟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具有廣泛的合作空間,智慧城市的建設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等為基礎,涉及政府、運營商、解決方案提供商等建設主體,涵蓋了城市建設、交通運輸、智慧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居民生活等諸多領域,市場分割性強,進入機會眾多。中國與東盟國家應進一步加強主要城市、業內企業、科研機構的聯動合作,探討智慧城市建設與合作的路徑,建立雙邊或多邊的智慧城市合作機制,加快培養智慧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專門人才,以實現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