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文方
“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怎樣指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課堂上教師的“精講指導”是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
抓住“新知識的新環節”是實現“精講指導”的關鍵
數學具有嚴謹的科學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它本身又有一套獨特的符號系統和能力結構,數學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核心。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的語言要格外準確、精煉、邏輯性強,敘述問題不能含糊其詞,模棱兩可,要言簡意賅。由于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教師在課堂上必須“精講”。要“精講”,就必須抓住“新知識的新環節”。所謂“新知識的新環節”,是指該節課中新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全部外延,區別于舊知識的結構性以及涉及到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新的解題步驟、方法、過程、規范要求等)和新舊知識的轉化。圍繞“新知識的新環節”的講授(或指導)是實現精講的關鍵。一節課中,學生真正不懂不會的“新知識”是很少的,即使是“新知識”也不全是新的,而往往只有幾個“環節”是新的,教師只要把“新知識的新環節”講解清楚,指導透徹,問題就完全可以解決。例如,講“平方差公式”一節中,內容較多,包括平方差公式、公式推導、分式特征和分式應用(3個例題)。但作為本節課的“新知識”只有“分式的特征”。其他像公式的推導是前一節剛學過的“多項式乘法”,學生自己可以推出來。只要學生把握了分式的特征,三個例題只需教師指導一下,學生就可以自己完成。這樣只講“新知識的新環節”,壓縮了教師講的時間,徹底解決了教師滿堂灌的問題。同時,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練習時間,增大了課堂容量,使學生當堂能學會知識,形成技能。
質疑問題,幫助學生實現轉化是“精講”的重要一環
課堂上的設疑,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深挖教材,精心設計。針對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設計一組互相聯系、漸次加深的問題。將每一個問題順次呈現給學生,通過學生的各種心理活動(特別是思維活動)的積極參與,主動獲得每個問題的解答,從而引導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加深,不斷用已有經驗同化新知識,完成從已知狀態到目標狀態的轉化。這組問題猶如學生認知過程的“路標”,發揮搭橋引路的作用,幫助學生實現轉化。設計問題時要注意體現教材內容本身的邏輯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一定的思維深度,能引起大多數學生的思考。圍繞每個問題的解決,能促進學生認知的深化。例如講“一次函數”一節時,設計如下一組思考題:觀察函數y=x,y=2x+3,y=(1/3)
x+1有什么共同特點?①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關系?②這些函數式中的自變量是什么?函數是什么?③在這些函數式中,表示函數的自變量的式子,分別是關于自變量的什么式呢?④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⑤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對以上問題,要求學生綜合運用眼、耳、手、腦等各種器官,主動學習,探索新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轉化。將新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種轉化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實現的。讓“學生自己悟出來”的知識才能被學生自己真正掌握。
適時指導,啟迪思維,是實現“精講”的途徑
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要抓住“新知識的新環節”,但指導的時機是至關重要的,需要就是動力。學生經過思考不會的問題正是教師要指導的問題。讓學生按教師設計的問題看書,在看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動手、動腦、動口,同學之間互相研究,互相討論,互相啟發。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問題學生已經會了,對不會的問題或疑點,教師用簡練、準確的語言給以指導。這時學生精力集中,吸收能力強,收到的效果好。
例如講“一次函數”一節,按上述設計的思考題,讓學生看書、思考、討論。一般的學生對前四個問題都能很快的解決,不會出現問題,有爭議的是第五個問題。教師抓住時機進行指導,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是:y=kx+b(k?0),引出一次函數的概念:如果函數y=kx+b(k,b是常數,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數。從而達到掌握一次函數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抓住“新知識的新環節”,做到“精講”,又要適時指導,講在學生不會之后,使教師的講與學生的思維同步,引起教與學的共振。教師做到“精講”、“少講”,留給學生“三動”的時間,增加了學生思維的自由度,這樣才能取得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