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鵬 張敏 劉志彪 許致遠
摘 要: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以來,黨和政府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抗疫和采取應對措施,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下,國內疫情迅速得到全面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已演變?yōu)槌B(tài)化的狀態(tài)。高校教育工作的未來發(fā)展和工作重點也受到疫情影響而產生深刻的變革,其中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高校育人育德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旨在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種的新思路及對策。
關鍵詞:疫情防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F24?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21
0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我國強有力的行政手段作用下和舉國上下團結一致的努力奮斗下,“抗疫戰(zhàn)爭”已經取得重大戰(zhàn)略成果,疫情病毒傳播和發(fā)展也得到有效控制,疫情防控也逐漸變?yōu)槌B(tài)化,社會生產生活已慢慢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在經濟復蘇、企業(yè)復工、學校復學的同時,我們應該要關注一部人群經歷大災大難的疫情洗禮后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往往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伴隨著疫情創(chuàng)傷后的各種心理應激綜合癥狀,如失眠、恐懼焦慮、抑郁等。而這部分心理存在健康問題的人中,我們高校大學生占據很大比例。
疫情防控背景下,有部分高校大學生表現出很明顯的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加重了心理負擔,也給日常校園的學習與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持續(xù)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已成為新時代和形勢下高校教學育人工作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疏導、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和對策等工作刻不容緩。
1 疫情防控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問題
(1)環(huán)境適應能力問題。疫情防控下,高校學生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問題主要體現在校園內環(huán)境不適應和校園外環(huán)境不適應的兩方面。隨著高校復學和學生返校就學后,校園疫情防控管理實施封閉化和半封閉化管理模式,采取低風險地區(qū)的高校“非必要不外出”和中高風險地區(qū)的高校“非必要不離校”等措施。嚴格執(zhí)行學生進出校門需提前報備、校園門口體溫檢測及掃碼登記、班級同學的體溫晨午晚檢、學生身體健康日匯報制度、師生行動軌跡追蹤制度等。因目前高校管理及要求跟以往不同,造成部分學生對曾經熟悉的校園內環(huán)境感覺有陌生感、壓迫感和被監(jiān)控感,存在心理適應能力下降和心理調節(jié)能力障礙等癥狀,影響其在學校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疫情期間,高校學生出校園次數驟減,與校外環(huán)境基本處于隔離狀態(tài),日常的逛街購物、外出旅游、校外聚餐、社會實踐等社會活動減少,導致部分學生在學校待久了,出校園外對外界環(huán)境產生各種身體和心理不適應。
(2)行為認知和情緒方面問題。有研究數據報告,有許多學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表現出感覺過敏、反應遲鈍、記憶錯亂、幻想等行為認知障礙,問題嚴重的學生還伴隨著神經衰弱、強迫癥、躁狂癥等精神類疾病。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在情緒方面出現過恐懼焦慮、緊張、煩躁等現象。此外,受疫情防控管理嚴格情況下,有的學生在學校基本過著“寢室-食堂-教室-圖書館”四點一線的生活,缺少必要的人際交往和校園社交活動,再加上日常體育鍛煉的減少導致身體素質狀況呈下降趨勢,對身體呈現出各種小毛病或疾病往往會在心理和行為認知層面擴大化,從而產生心慌焦慮、疑慮幻想等嚴重問題,最終可能導致悲觀厭世、仇恨社會與他人甚至自殺行為。
新冠肺炎疫情對普通大眾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很大傷害和影響,而高校大學生本身心理素質還未成熟和人格還未健全,受疫情的影響比其他群體更為嚴重,故大學生疫情后時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預防與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3)心理免疫與自我調節(jié)問題。正常情況下,高校大學生都有著一定歲月的生活閱歷與人生經歷,對成長成才過程中出現的學習能力問題、環(huán)境適應能力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緒管控等問題都有一定自我心理調節(jié)與免疫機制,保障個體的身心都能夠健康和諧發(fā)展。而受本次疫情侵襲和影響下,部分學生的心理免疫與調節(jié)能力機制受到干擾,失去了自我的心理免疫能力與心理應激能力,導致心理問題頻發(fā),心理健康狀態(tài)得不到良性發(fā)展。
心理免疫與調節(jié)出了問題的學生,在學習方面上表現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下降、學習成績下滑、學習理解與記憶能力衰退等情況,在生活方面上表現出遠離人際交往、夜間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生活態(tài)度消極等問題,在心理方面上表現出焦慮擔憂、自卑自郁、害怕恐慌、情緒失控等癥狀。
2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因素
(1)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 當今社會處于百年大變革的時代洪流中,科技水平不斷發(fā)展和互聯網大數據的普及化給人民生活方式和信息接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與改變。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伊始,受網絡信息的報道渲染和媒體視頻的視覺沖擊下,大眾對疫情病毒帶來的身體損害產生了恐懼和焦慮,心理健康受到很大傷害。疫情最緊急和最關鍵階段,都是廣大醫(y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員和社區(qū)志愿者沖鋒在前、抗疫在一線。而普通百姓和學生很少親臨疫情現場,不能正確和客觀看待疫情的影響,對疫情的心理認知和感知不足,從而引發(fā)普遍的疫情心理健康問題。
(2)校園疫情封閉式管理因素。 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雖然大部分高校都已經恢復正常的教學育人工作,但是校園疫情防控管理卻大不同往常,部分高校實現封閉化和半封閉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由進出校園和活動范圍。為了減少人員不必要的聚集,除了教室、食堂、圖書室正常開放外,大多數校園文化娛樂和體育鍛煉場所被迫關閉,學生在學校的活動空間被進一步縮小,部分學生對校園環(huán)境和疫情防控氣氛感覺到壓抑感和“拘役”感,很容易從心理產生不良情緒和問題。
(3)家庭環(huán)境因素。 疫情爆發(fā)初期,由于疫情防控隔離需要,教育部要求各地區(qū)高校延遲開學,并且“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教師和學生居家通過網絡在線課堂進行授課學習。學生在家進行封閉學習與生活,線下沒有同學老師交流溝通,與家人長時間處于固定范圍內生活,容易因家庭瑣事發(fā)生爭吵和矛盾,親子關系緊張,家庭關系不和諧等都能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傷害與影響。同時部分學生家庭因所在地疫情隔離防控,父母不能出去務工掙錢,家庭經濟收入驟減,造成家庭經濟陷入困難境地,家庭生活負擔給學生本人帶來了無形的心理壓力和心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