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摘 要:以J省10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從中可以發現,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總體情況良好但還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為: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教育方法缺乏創新性、教育理念缺乏先進性、教育隊伍缺乏科學性。這就需要從貼近日常生活提升針對性,創新教育方法提升實效性,更新教育理念保持先進性,優化師資結構增強科學性維度來尋求對策。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31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也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明確指出“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因為大學生是否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僅事關自身的成才,也事關中華民族中國夢的實現。因此,新時代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研究是一項極為緊迫的課題。
1 調研對象、運用方法和調研內容
為了準確了解本研究的現狀,在調研對象上,選取J省10所高校2000年出生的在校大學生,其中“雙一流”綜合高校2所,公辦高校2所(理工科和文科),民辦高校2所(理工科和文科),普通高職院校2所(工科和文科),民辦高職2所(工科和文科),本研究基本上包括了J省不同類型的高校,共發放1000份問卷,有效回收926份,有效回收率為92.6%;在運用方法上,選用問卷調查和走訪訪談兩種形式,為了保證調研的有效性,筆者在設計問卷之前和調研對象進行了交流,獲取了相關第一手資料;在調研內容上,主要圍繞J省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這一主題來展開的,問卷共設24個問題,主要包括三個維度:一是有關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知;二是對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內容、方式的認知;三是對思政課及其教師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作用的認知;四是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議。
2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狀
2.1 有關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知
在對理想信念教育重要性的認知上,72%的學生認為有著重要的作用,18%和10%的學生分別認為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為“一般”和“無”;在對理想信念教育必要性的認知上,71%的學生選擇了“非常有必要”,17%的學生選擇了“有必要”,7%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必要”,5%的學生選擇了“可有可無”。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意識到了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還有少部分學生對其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度。
2.2 對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和方法的認知
在對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認知上,75%的學生“非常熟悉”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18%的學生選擇“不熟悉”,7%的學生選擇“不確定”;在對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認知上,40%的學生認為家庭教育最為有效,效果最低為自我教育占9%,中間的分別為28%的社會教育和23%的學校教育;而對于線上平臺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影響上,34%的學生選擇“有很大影響”,29%的學生選擇“比較有影響”,25%的學生選擇“影響一般”,12%的學生選擇“不影響”。從以上數據可以發現,絕大部分學生是知曉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并認同當前的教育方法,但是還有少部分學生對教育內容不知曉、對教育方法持懷疑甚至否定。
2.3 思政課以及思政課教師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發揮作用的認知
關于思政課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發揮的作用的認知,56%的學生認為“十分有成效”,32%的學生認為“成效一般”,12%的學生認為“無效果”;關于思政課采用的教學形式,按照受學生所喜愛的程度從高往低排依次為:71%選擇了案例教學法、65%選擇了視頻教學、58%選擇了社會實踐、52%選擇了理論講解、45%選擇了討論;關于思政課教師作用的認知;64%的學生認為“發揮了關鍵作用”,26%的學生認為“作用一般”,10%的學生認為“可有可無”。從以上數據可有看出,思政課以及思政教師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發揮作用的效果一般,學生比較認同的是理論與現實有機結合的案例教學和教師。
2.4 大學生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議
在對如何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的相關建議中,82%的學生提出“理論與現實相結合,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75%的學生提出“多開展實踐教學活動”、68%的學生主張“多采用新媒介技術”。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并不喜歡單純的理論灌輸教育,而要多采取符合學生所喜歡的形式,不能僅僅把理想信念教育僅僅局限在課堂、線下。
3 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
3.1 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
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主要表現為:第一,教育內容脫離學生的個體特征。00年左右出生的學生,他們成長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互聯網廣泛普及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涌入的時期,他們比較注重自我、張揚個性,生活經驗不豐富、理性辨別能力還有待發展。通過教育獲得的一些理想信念往往會與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現實發生沖突,從而產生困惑,這些困惑需要在理論中得以科學解答,但是當前的教育內容還尚達不到這一目標。第二,教育內容缺乏時代性。由于教育內容要具有威權性和穩定性,致使教育內容長期得不到及時更新。當前理想信念的教育內容很多都是革命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而中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下中國的經濟基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加上國際形勢復雜變化以及各種突發事件,這就勢必要求上層建筑要發生變化。而當前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這就導致教育內容缺乏針對性。
3.2 教育方法缺乏創新性
教育方法缺乏創新性,具體體現在:第一,單一的教育平臺。當下開展理想信念的主要方式還是通過思政課,而這一平臺在互聯網時代就顯得比較單一,難以滿足00后學生的秀氣。因為互聯網時代下,抖音、微信、微博、QQ等是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重要平臺,學生在這些平臺可以肆意表達自身情感、想法和訴求,使其主體性得到極大的張揚。而單一的思政課如果沒能很好地融入互聯網因素則不能很好地達到教育的目標。第二,社會實踐活動開展不力。僅僅單純依賴理論灌輸,理想信念教育是難以實現教育目的的。因為理論只有回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實踐才能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而當前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在各高校都有行動,但是開展力度、效果并不能盡如人意。第三,缺乏隱性教育。作為顯性教育的思政課,發揮著主導地位的作用,但是僅僅依靠思政課就顯得比較單薄,需要和隱性教育形成合力,發揮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