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珍
(廣州工商學院美術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2008年韓國成功申遺江陵端午祭,中國端午節后于2009年申遺成功,自此端午節英文發音為Dragonboat Festival而不是Duanwu Festival。2013年韓國成功申遺泡菜的腌制與分享,但其起源于中國《詩經?小雅?信南山》的“菹”,譯酸菜也。2020年韓國申遺燃燈節成功,燃燈節的青紗燈籠與中國四川自貢彩燈的藝術表現、制作工藝等近似相似,習俗與中國的元宵節習俗亦有相同之處。可見,韓國文化每一個成功申遺的背后都禁不起中國傳統文化的推敲。在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軟實力已成為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的體現,華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是國家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中華新一代的新青年除了在網絡上進行傳統文化完整性的保護,也應加強傳統文化可行性的實踐,由此課程設計應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愛國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
為踐行和響應大思政教育創新體系,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融入日常工作、教育教學和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當中去,不僅要傳承且行動起來宣傳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從思政融入課程教學做起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邊學生,同時解決思政課程與其他專業之間,長期以來的“兩張皮”問題。
紅色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符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要求,因此課程思政作為專業課程顯性與思政內容隱性的結合,課程觀的切入應側重于思想價值的引領。其次,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的意見中提出新文科作為文科教育的創新成果,應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養學生對文化自信堅定之心,倡導教師對人才培育奉獻之心,促進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此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因此,把非遺藝術之美、非遺精神之美融入教學設計中,緊密聯系社會的發展,緊跟學生的生活實踐,符合學生的認知品德教育與文化傳承創新是當前重要的國家課題之一。
《標志與VI設計課程》是學習平面設計的必經階段,也是技術與藝術的綜合體現。隨著標志VI設計處于多種藝術風格迸發環境下,非遺美術元素在大眾市場中表現尤為突出,各服務行業的品牌將產品設計與中國文化進行結合營銷。原因在于非遺傳統文化的潤色增強了產品的品牌號召力和消費吸引力,淡化品牌標志的商品性質,滿足消費群體的文化需求。非遺傳統文化其獨具個性與視覺識別度體現了標志VI設計新的藝術面貌與發展趨勢,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也能有效提供設計創意的突破口,為弘揚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
基于以上,為實現大學生在生活中始終保持對非遺文化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新實踐,培養高素質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思政融入標志設計課程是鑒定學生理想信念,注重知識與能力素質的途徑之一。
VI系統設計是企業形象的基礎系統,學生需通過實事求是的前期調研進行構思確定傳統文化設計方向,運用辯證思維挖掘個性元素進行系統性的VI設計是課程設計的教學重點,也是對標識設計方法與發展趨勢知識點的拓展與提升。以紀向宏、陳明輝編著的《標志與VI設計》教材第三章第三節VI的設計原則為例,缺乏結合設計原則的具體案例分析來協助學生搭建知識框架,且圖文中所選圖片案例較單一欠缺生動性。鑒于此,教師在確定思政主題方向基礎上,查找非遺設計代表性案例進行補充。資源探索實施思政的隱性導入,促進學科融合。
隨著網絡時代信息更新的多維沖擊,學生能快速地接受新鮮事物并對其充滿好奇精神拓展了知識認知的廣泛性,但與此同時過多沖擊一定程度導致了學生的學習麻木,不利于學生對知識內容深度的持久挖掘,缺乏探索精神。在前期課程實踐觀察中,學生對于元素挖掘構思普遍采用較表層的視覺元素,形式雖有一定視覺沖擊力,但在深入討論時,學生對其設計不知所以然,著重追求流行趨勢,欠缺文化內涵的深入探究與剖析。標志作為視覺符號的設計,除了注重視覺表現形式也需注重企業文化形象的價值建立,要求學生在共性中建立個性。沒有個性深入探析是不能切身展示企業的精神文化內涵與社會價值追求,也難以滿足品牌受眾的文化情感需求。需加強學生對非遺個性元素的藝術形式感知層拓展與訓練。
在學科融合的角度上,應注意分層教學。首先,通過翻轉課堂教學促進教師授課的感召力,供給學生在課堂外初步構架知識結構,從而講懂中國故事。其次,通過問題探究教學引發學生辯證探究的影響力,面對面的信息交流與分享匯報,從而會講中國故事。最后,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提高學生設計深度的塑造力,以科學的標準對學生成果、教學工作質量等進行師生反饋,從而講好中國故事。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標志課程思政構建的雙融合雙提升雙促進。
1.回顧中國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神話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民族價值觀,感悟精神內涵與故事美。
2.根據VI設計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探究非遺文化的傳承現狀,感悟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從而了解國家對非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政策的大力扶持,鑒定4個自信。
3.根據非遺傳承人和年輕設計師的VI文化設計成品的效果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辯證,探析非遺傳承創新的方法論。
4.探究標志VI設計的發展趨勢,認真學習習近平主席講話,幫助學生從國家戰略角度上,領悟到非遺文化切實是給年輕人在未來藝術設計發展的寶貴資源,而非遺文化的未來發展離不開年輕人的探索與創新精神,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本課程設計思路依據思政教育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標志與VI設計》教材中VI設計原則的課程知識內容,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在文化自信視角下,學習探討企業形象視覺識別的文創發展現象和需求層次規律的變化,從而鼓勵學生了解識別非遺傳統文化的故事元素和精神內涵的知識,豐富設計源泉。非遺與現代設計結合是必然趨勢,也是傳統文化可以延續傳播的最佳途徑,保留傳統文化精髓,親近現代人群的審美意識,讓現實生活更文化,讓傳統文化越生活。同時非遺傳統文化能淡化標志商品性質,只有準確傳達出符合精神文化需要的商品,才能讓消費大眾動之以情,品牌價值的有效提升。
通過小組欣賞、討論等活動,引導學生運用需求層次規律探索非遺新文創與企業形象設計的公共關系,辯證統一的分析思考非遺重新進入生活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行動,引出思政內容。非遺項目兼具經濟與文化雙重屬性,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提供了內生動力,煥發“非遺”的內生創新是當前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明確方向,也是新時代文化扶貧的重要內涵。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創作能力,促進學生對中國非遺藝術資源的思想情感升華,從而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自信意識。探討非遺保護現實存在的痛點。首先,傳統的非遺手工藝老師們相對缺乏創新和設計能力,仍然停留在工藝品性質,脫離日常生活。其次,非遺工藝的純手工特點,決定了“人工”成本極為高昂,這就可能不利于大眾生活的應用傳播。借于此探討傳承與創新,加強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及問題解決的針對性。
最后,能聯系標識設計與生活經驗,吸引學生自發探索、創作非遺文化為主題標志VI設計。國潮興起之后,引發了對傳統文化更多的關注,但傳統文化市場最任重而道遠的是設計者及消費者的“培育”。
課程以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辯證思考,使其能自主探析非遺文化在標志VI設計中出現的新構思、新形式和新意義。本文根據教學計劃與實際情況,會以8節課來進行以下的教學活動實施,如下圖。
《非遺在標志VI設計中的傳承與探索》課程設計,一方面加強學生對中國優秀非遺文化的精神內涵、造型藝術與工藝技藝知識的了解。另一方面通過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覺悟,自發在藝術設計層面上注入民族情感的元素,推進素質教育新文科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