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蘭,謝鵬省,羅波濤
(河源長安醫院 婦產科,廣東 河源 517000)
剖宮產手術主要應用于因某種原因不適合陰道分娩的產婦中,近年來,隨著剖宮產手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剖宮產手術,但臨床應用中發現,手術后,部分產婦易發生瘢痕憩室,從而影響產婦的預后效果,因此,降低瘢痕憩室的發生率,對提升剖宮產手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1]。相關研究[2]表明,剖宮產術中對子宮的縫合方式與瘢痕憩室的形成具有一定聯系,既往臨床多采用連續褥式縫合術,雖具有一定止血效果,但術后產婦身體恢復較慢,且瘢痕憩室發生率較高,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隨著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是一種新型縫合方式,可有效降低手術失血量,減少并發癥發生[3],但目前臨床對此相關報道較少。鑒于此,本研究探討兩種不同縫合方式預防剖宮產術后瘢痕憩室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9 月于我院行剖宮產手術的298 例產婦,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2019 年審(369)號],依據不同縫合方式將入選者分為對照組(n =148)與觀察組(n =150)。對照組年齡21~37 歲,平均年齡(29.16±1.05)歲;孕周36~42 周,平均孕周(39.05±0.94)周;初產婦97 例,經產婦51 例。觀察組年齡20~38 歲,平均年齡(29.18±1.03)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08± 0.93)周;初產婦100 例,經產婦50 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具有剖宮產指征;②無麻醉禁忌證;③與本院簽訂相關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腹部手術史;②妊娠期糖尿病;③嚴重營養不良。
1.3 縫合方法對照組產婦在剖宮產手術中采用連續褥式縫合術,具體方式如下:待胎兒分娩后,行連續褥式縫合術,采用1 號可吸收縫合線,選取子宮切口角部位在超過子宮切口頂端0.5 cm 處連續褥式縫合子宮肌層至切口尾端并超過0.5 cm,針距0.5~1.0 cm,間距1.0~1.5 cm,再連續褥式縫合子宮漿膜層,在邊緣1.2~1.8 cm 處進針,縫合至對角口上方位置出針,并保持線距在1.2 cm 范圍內,確保足夠的宮頸子宮漿肌層組織被縫合,有利于促進止血,然后將縫線稍微拉緊,按此順序依次縫合,直至子宮出血區域縫合完整,完成后清洗整個盆腔,觀察無明顯出血點后,關腹,手術完畢。觀察組產婦在剖宮產手術中采用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具體方式如下:待胎兒分娩后行連續褥式縫合子宮肌層,采用1 號可吸收縫合線,在超過子宮切口頂端0.5 cm 處連續褥式縫合子宮肌層至切口尾端并超過0.5 cm,針距0.5~1.0 cm,間距1.0~1.5 cm,再行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縫合子宮漿肌層,采用1 號可吸收縫合線先將子宮切口位置肌層組織進行縫合,完成后從離切緣薄弱處0.5 cm 位置進針,并從對角口切緣的邊緣出針,針距保持在0.5 cm 范圍內,縫合深度達2/3 漿肌層則需保證不穿透內膜1/3 的漿肌層,按此順序依次縫合,直至子宮出血區域縫合完整,完成后,清洗整個盆腔,觀察無明顯出血點后,關腹,手術完畢。
1.4 評價指標①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兩組的手術操作時間、24 h 失血量及總住院時間。②恢復效率:記錄兩組的惡露持續時間及月經恢復時間。③瘢痕憩室發生率:手術結束1 個月后,兩組產婦均行B 超檢查,瘢痕憩室判定標準為:B 超檢查結果提示剖宮產子宮切口位置處,存在宮腔內凹陷漿膜層,或存在肌層子宮下段的液性暗區,磁共振檢查可發現子宮下段肌層缺失,則可判定為瘢痕憩室。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觀察組的手術操作時間長于對照組,24 h 失血量少于對照組,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2.2 恢復效率觀察組的惡露持續時間及月經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恢復效率比較(,d)

表2 兩組的恢復效率比較(,d)
2.3 瘢痕憩室發生率觀察組發生瘢痕憩室2 例,發生率為1.33%(2/150);對照組發生瘢痕憩室10 例,發生率為6.76%(10/148)。觀察組的瘢痕憩室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70,P =0.017)。
瘢痕憩室為剖宮產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是由于剖宮產術后患者子宮下段愈合不良所致,從而在子宮切口位置形成憩室,臨床主要表現為剖宮產術后陰道持續性不規則流血、下腹部疼痛等,如不及時治療,可直接影響患者生育功能,對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影響[4-5]。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更為優質的縫合方式應用于剖宮產術中,以期降低術后瘢痕憩室發生率。
既往臨床在剖宮產術中多采用連續褥式縫合術對子宮進行縫合,雖可有效促進止血,但在臨床應用中發現,該縫合方式線距較大,后期恢復較慢,且部分產婦后期縫合位置處易形成瘢痕憩室,從而影響預后效果[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操作時間長于對照組,主要由于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的縫合更為精細,線距較窄,且子宮肌層與漿膜層分開縫合,導致手術操作時間較長,臨床可加強操作醫生的縫合訓練,有利于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同時,本研究中,觀察組的24 h 失血量少于對照組,總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惡露持續時間及月經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瘢痕憩室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剖宮產術中采用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的效果確切。分析原因在于,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在縫合前,首先需對子宮肌層進行縫合,再進行漿膜層的縫合,可進一步加固切口位置,有利于后期切口新生組織的生長[8-9]。同時,剖宮產手術切口一般選在產婦子宮下段位置,該位置肌肉組織較少,若縫合不牢固,后期極易發生撕裂情況,而采用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在縫合過程中選取的位置是切口薄弱處進行內翻式縫合,且線距較窄,可有效降低子宮張力,降低局部血供,從而減少手術出血量,促進術后切口恢復,并減少瘢痕憩室的形成。
綜上所述,剖宮產術中采用連續褥式內翻縫合術效果顯著,可有效減少失血量,縮短產婦恢復時間,降低瘢痕憩室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