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 吳緒光
高質量發展是現實的戰略抉擇,是國家競爭力的邏輯前提。自從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飛速增長。當前我國現實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城鎮居民日益增長的對未來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與社會生產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的多向維度特征需求正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發力點。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100多個經濟體中約有10%已經擺脫了“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高端和低端產業分別面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擠壓與制約,只有向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產業鏈的中高端發展,形成現代產業體系,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選擇。
品牌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衍生產品之一,是全球市場的共同語言,是一個國家的無形資產,是民族產業的核心財富,是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相對于中國制造,“美國制造”的價值高達178,930億美元,超過世界上最大的中國制造,其后是“日本制造”,價值約62,050億美元?!暗聡圃臁钡钠放埔鐑r約為45820億美元。美國、日本、德國等品牌文化強國的產品相比中國的同類產品價格更高、競爭力更強。新世紀的國家競爭主要是以綜合國力的經濟競爭為基礎,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品牌的競爭。
當前學術界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從多個角度切入,首先,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創業與創新為推動力量。其次,一定要滿足城鎮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其與當前社會生產力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最后,是基于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面提出發展要求。分別注重生產產品和服務質量、產業體系和區域發展質量以及國民經濟的整體質量和效益規模。
高質量發展是品牌構建的邏輯前提要素之一,品牌是高質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品牌是國家競爭力的靈魂。根據聯合國經濟發展組織的統計,世界上有85000個品牌,其中著名的品牌占不到3%,但是他們有超過40%的世界市場份額,著名產品的銷售占全球銷售額的50%。在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多種產品居世界第一。然而,在全球百強品牌中,只有華為和聯想這兩個中國品牌上榜。
通過疏理現有文獻可以發現,高質量發展對國家競爭力推動方面的研究很多,卻鮮有文獻基于品牌視角,考察品牌文化構建對于高質量發展的傳導路徑,以上缺憾尚待學術界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嘗試性地做一些膚淺的思考。
我國是制造大國和出口大國,但科技含量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卻不多,提升核心競爭力,引導企業創新產品,提升品質品牌,只有高質量發展制造業,提高質量效益,才能為加快建設制造業強國、全面提升我國競爭力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評價品牌競爭力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個是英國Interbrand公司的方法,這是全球第一個研究和評估衡量品牌價值的專業企業。為了將品牌價值這一無形資產具體化并定價,Interbrand公司發明使用一個衡量品牌價值的公式:E=I*G,在這個公式里,E視為品牌價值;I視為品牌帶來的年平均利潤;G視為品牌實力因子,被看作是品牌競爭力的體現(見表1、表2、表3)。

表2 評價品牌強度的七個方面及最高的得分值

表3 評價模型指標
另外一個是,北京品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提出的最有價值品牌評估公式為:P=M+S+D,其中P為品牌價值的綜合價格;M為品牌的市場占有率;S為品牌賺取超過其價值的利潤的能力,D是品牌的發展潛力。
限于篇幅,具體評價案例就不羅列。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是一個制造業和工業生產強國,但在品牌生產方面卻相對薄弱。中國制造業產品整體質量等級較低,至今為止還沒有形成完整系統的、良好的品牌形象。
而高質量的發展與品牌是有機統一的,品牌的創造、建設與維護,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科技技術、文化、經濟等,其創新能力和品牌建設是中國面對工業4.0時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過程。品牌產品越多,升值空間越大,越有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質量提升體現品牌的美譽度上,成功的品牌使得相關生產者獲得溢價收益,其質量和競爭力也更強。
從2017年始,每年的5月10日是“中國品牌日”,講好中國品牌故事,以此推動整個產業的品牌構建工作。按照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發達國家的企業已基本完成了從商品出口到資本出口再到品牌出口的轉變。當然,風險是最小,獲得最高收益的理想方式是品牌產出。從縱向觀察全球知名品牌的創建過程,不難發現這些品牌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普遍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代際傳承,比如亞馬遜、蘋果等美國品牌,它們承載著美國的自由精神和創新文化;比如奔馳、寶馬、奧迪等德國品牌,它們拱托著德國的理性精神和優秀文化;比如迪奧、香奈兒等法國品牌,它們體現著法國自由浪漫的氛圍和時尚文化。相比之下,中國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和中國第一制造強國的地位并不一致。
目前,我國企業加快發展品牌文化的條件已經具備,發展品牌經濟的基本條件良好。消費者需求呼喚品牌產品,社會對品牌發展形成共識。
新世紀的國家競爭主要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推動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中之重。集中優勢力量聚攏在“卡脖子”技術,明確界定優先發展領域;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和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制造業發動機的引擎作用,加快高端制造服務業建設。
在經濟轉型背景下開展品牌建設要走“雙重路徑”戰略,重視通過文化資產戰略提升從“品牌到國家”的聯想強度,重視通過科技創新戰略提升從“國家到品牌”的聯想強度。美國智造業全體系的科學管理與全面質量管理,日本工業4.0的QC精益管理,德國工業的制造精神,瑞士制造的名牌概念與作品意識,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力量,必須牢固樹立新的發展理念,深化結構性改革,圍繞供給側主線,加快民族品牌發展,調動企業、政府與社會的積極性,走中國特色品牌發展之路,全面推進品牌發展的影響因素,填補民族品牌發展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