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媛媛 白冬梅 劉婷 張琳
漢景帝劉啟共有十四位皇子,除漢武帝劉徹繼承皇位外,其余十三子皆受封為諸侯王,分別為臨江閔王劉榮、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于、魯共王劉馀、江都易王劉非、長沙定王劉發、趙敬肅王劉彭祖、膠西于王劉端、中山靖王劉勝、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景十三王事跡在史書中有相關記載,從體例來說《史記》按其生母排列展開,因“而母五人,同母者為宗親”(《史記·五宗世家》),《漢書》則按十三王順序各自闡述;從內容來說《漢書》較《史記》記載更為詳實,且個別諸侯王姓名有差,臨江哀王在《史記》中為劉閼于,《漢書》則為劉閼;魯共王劉馀謚號共讀恭,在《漢書》中被轉換使用。受制于主客觀因素,十三王在景武之際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漢武帝實現大一統以及后世治國理政等具有鑒戒意義。
(一)參決政事
景十三王主要職責是代表中央治理地方。一是消除漢王朝統治威脅。“七國之亂”時,汝南王劉非“年十五,有材力,上書愿擊吳”(《史記·五宗世家》),漢景帝賜其將軍印,率軍擊破吳國后,被徙為江都王鎮守吳國舊地,因軍功被賜天子旌旗;漢武帝時期匈奴攻入漢境,劉非上書請命攻打匈奴,未獲許可,積極履行了地方諸侯勤王重任。近年江蘇大云山漢墓出土包含黃腸題湊、金縷玉衣以及兵器等在內的眾多奢華顯赫的陪葬物,被確定為劉非之墓,這與其諸侯等級、軍事征戰履歷相符。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謀反,眾多諸侯臣僚被牽涉其中,漢武帝令諸侯百官會商討論,趙王劉彭祖認為淮南王大逆不道,謀反事實成立,應該誅殺;膠西王劉端也發表意見:“淮南王安廢法行邪,懷詐偽心,以亂天下,熒惑百姓,倍畔宗廟,妄作妖言。《春秋》曰‘臣無將,將而誅。安罪重于將,謀反形已定。臣端所見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驗明白,甚大逆無道,當伏其法。而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宗室近幸臣不在法中者,不能相教,當皆免官削爵為士伍,毋得宦為吏。其非吏,他贖死金二斤八兩。以章臣安之罪,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復有邪僻倍畔之意”(《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兩位諸侯與漢武帝皆為異母至親,宗法血緣關系更近,而《史記》索隱也提到“景十三子,五宗親睦”,因此毋庸置疑,兩位皆要擁護漢武帝的合法統治;況且漢文帝時期淮南王劉長就曾發動叛亂危及統治基礎,因此對其子劉安等徒謀反事實皆需嚴懲。二是團結、維護宗室穩定。在家國同構的政治制度下,宗室親族穩定是確保國家穩定的前提,這也是漢初劉邦行分封的主要考慮。漢景帝在平定吳楚叛亂后,既削弱諸侯勢力,又分封血緣更近的皇子鎮守地方,保證政治策略的實施與延續。漢武帝即位初統治根基尚未穩固,稟賦各異的異母兄弟或為潛在威脅,中央與地方諸侯關系既緊張又微妙。臣僚認為諸侯城池相連,勢力強大,加之過錯頻發,欲以吳楚叛亂為戒,上奏繼續抑制地方諸侯勢力,期間不乏冤假錯案。建元三年(前138年),中山靖王劉勝與其他諸侯來到長安,對漢武帝慷慨陳詞,言明自己遠離京師難以為自身辯白,而眾口鑠金足以致人死地,且“群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漢書·景十三王傳》),同時陳說了官吏對諸侯所行不法的事實。漢武帝看到已取得震懾效果,轉而緩和宗室關系,對諸侯施以重禮,并減去諸臣所奏諸侯之事;后用主父偃“推恩令”策略,恩威并施,逐步解決地方諸侯勢大的問題。
(二)重振儒學
景武之際思想文化領域呈現出開放包容之勢。當時主流思想仍是“黃老之術”,但湖北張家山漢簡、山東銀雀山漢簡出土的儒、法、陰陽、數術等各家著作,涵蓋了同時期作品,自由思想氛圍可見活躍。自秦始皇焚書后儒家經典罕有存世,漢文帝時期由大儒伏生口述、晁錯筆錄出部分經典,被稱為《今文尚書》;魯共王劉馀治理魯地期間好治宮室,曾在孔子舊宅墻壁中偶得部分儒家經典,被稱為《古文尚書》,此后今古文之爭成為漢魏思想文化的焦點。當時儒家思想傳播與河間獻王劉德的貢獻密不可分。劉德愛好儒學,通曉經術,“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漢書·景十三王傳》),日常所作皆法于儒,修習禮樂,德行有嘉,吸引天下眾儒歸附。當時淮南王劉安亦好書,但門下眾人所言大多不實,而劉德所得皆是先秦古文舊書,《周官》、《尚書》、《禮記》、《孟子》、《老子》等皆經傳說記,推動《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設立。漢武帝時期劉德來朝獻雅樂,并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余事,對儒學等事理解深刻。中尉常麗評價“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于鰥寡”(《漢書·景十三王傳》),因劉德品德學術譽名日盛,漢武帝終生忌憚。劉德逝世后,大行令上奏其謚號為獻王,意為“聰明睿知”,便是對其學術品行的總結性詮釋;宋、清時代劉德皆受褒揚;清朝光緒年間,河間獻王劉德獲準從祀孔子文廟,好古愛儒之舉得到后世肯定。
(三)驕奢淫逸
漢景帝十三子中不乏驕奢淫逸、醉生夢死之輩。史載江都易王劉非“好氣力,治宮觀,招四方豪杰,驕奢甚”(《史記·五宗世家》);劉非有位寵妾名叫淖姬,在其死后被太子劉建所據;劉建淫亂暴虐、罪惡深重,后因參與淮南衡山謀反事泄自殺;其后趙王劉彭祖占據淖姬,對其寵愛有加;由淖姬的命運可窺諸侯內部萎靡淫逸、亂象頻生的腐朽生活。魯共王劉馀“好治宮室苑囿狗馬”(《史記·五宗世家》),喜好音樂、不善辭辯、且有口吃。膠西于王劉端“為人賊戾,又陰痿,一近婦人,病之數月”(《史記·五宗世家》),其將寵愛的少年封為郎官,郎官又與后宮淫亂,劉端便將郎官和郎官父母兒子全部殺掉;劉端謚號為“于”,顏師古注“于,遠也,言其所行不善,遠乖道德”,符合劉端行事特點。中山靖王劉勝喜歡飲酒作樂,滿城漢墓出土陶缸可容納上萬斤美酒,出土鎏金銀蟠龍紋銅壺等技術高超,制作精良,奢侈富貴;另外因為劉勝“好內”,其子孫支脈多達百二十余人,后世多以其為攀附。劉勝曾對胞兄趙王劉彭祖言:“兄為王,專代吏治事。王者當日聽音樂聲色”(《史記·五宗世家》);趙王反駁中山王只知飲酒作樂,卻不輔佐天子治理民眾如何稱得上藩臣。常山憲王劉舜是漢景帝少子,頗得景帝寵愛,自小驕縱放蕩,時常犯禁,但漢景帝卻常常予以寬恕。劉舜刻薄寡恩,因個人好惡導致后妾不和,在其逝世前后又發生利益分割不均局面;太子劉勃繼承王位后,在分配財物時并未給予庶子劉應有之份,劉便向使者告發王后太子在劉舜病危之際不侍湯藥、飲酒嬉戲的事實,其后漢使張騫前往驗證無疑。漢武帝認為王后修素日無行,劉勃更是沒有品行良好的師傅輔助教導,于是便廢掉王后修,將劉勃等家屬流放房陵。
(四)危及統治
諸侯就國期間稍有不慎便會危及國家統治。一是治理王國內部事務不善,影響地方社會安定。膠西于王劉端為人陰險狡詐、拒絕納諫,多次觸犯律令,漢武帝終因兄弟之故不忍將其殺害。隨后臣僚上奏削奪其大半封地,劉端對此懷恨在心,不再管理王國財政事務,“府庫壞漏盡,腐財物以巨萬計,終不得收徙,令吏毋得收租賦”(《史記·五宗世家》);同時撤掉宮門警衛,單留一門,便于其隱姓埋名游玩郡國。當時凡是朝廷派往膠西國的國相、二千石官員,若謹奉朝廷律法辦事,就會被劉端糾錯上報,無罪者便會被設計毒殺;若奉王國律法便會被害治罪,“故膠西小國,而所殺傷二千石甚眾”(《史記·五宗世家》)。趙王劉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好法律,持詭辯以中人”(《史記·五宗世家》);當時相、二千石等官員每到王國任職,劉彭祖都會穿著布衣,親自前往迎接并打掃官員住所。劉彭祖此舉是為迷惑官員,“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諱,輒書之。二千石欲治者,則以此迫劫。不聽,乃上書告,及污以奸利事”《史記·五宗世家》;劉彭祖任趙王五十年間,國相、二千石官員任職從未滿兩年,皆獲罪而去,日后無人敢在趙國奉法執事。同時趙王指使下屬通過專利買賣獲利,收入也被后宮揮霍。劉彭祖喜歡代吏人行事,以督辦王國內部盜賊為由,經常帶領下屬在夜間巡查邯鄲城,以致過往行人都不敢留宿邯鄲。諸侯這些行為不僅嚴重妨礙了地方治理,也與諸侯應盡的責任使命背道而馳,更加劇了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嚴重程度。二是勾連叛亂,威脅中央集權統治。膠東康王劉寄是漢武帝母妹之子,雙方關系最為親厚,但在淮南王謀反時,“寄微聞其事,私作樓車鏃矢戰守備,候淮南之起”(《史記·五宗世家》);后來淮南王謀反事發,劉寄發病而死,也不敢置后。這些諸侯或是奸佞不堪,或是意圖謀反,不僅加劇了國家治理的困難程度,還危及了西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景十三王作為宗室至親,呈現出各不相同的人生軌跡。班固道“是故古人以宴安為鴆毒,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漢興,至于孝平,諸侯王以百數,率多驕淫失道。何則?沈溺放恣之中,居勢使然也”(《漢書·景十三王傳》)。當時對皇子的教育培養機制并不完善,多數皇子受封后便要就國,缺失的教育和安逸的環境,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風。除此之外,景十三王的發展軌跡還與當時客觀政局、主觀統治意愿密不可分。
(一)政治環境
西漢分封同姓諸侯以穩固統治,但同姓紛爭愈演愈烈。漢文帝時期,相繼爆發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叛亂,漢景帝時期吳楚七國叛亂險些顛覆漢家社稷。司馬遷言“自吳楚反后,五宗王世,漢為置二千石,去丞相曰相,銀印。諸侯獨得食租稅,奪之權。其后諸侯貧者或乘牛車也”(《史記·五宗世家》),通過改變諸侯國機構設置、降低職官等級、剝奪人事任免權等措施,諸侯從此只能衣食租稅,形同郡縣。
漢景帝即位不久,便封皇子劉德為河間王、劉閼于為臨江王、劉馀為淮陽王、劉非為汝南王、劉發為長沙王、劉彭祖為廣川王;在平定“七國之亂”后,又徙劉馀為魯王,劉非為江都王、劉彭祖為趙王,并立劉端為膠西王、劉勝為中山王,不久立皇長子劉榮為皇太子。對十三王的改封,既可震懾當地叛亂的殘余勢力,也可減輕新制在諸侯國的實施阻力,又對其他同姓諸侯起到警示、勸勉之效,可以說是當時形勢之下的無奈之舉。景十三王中,唯河間獻王劉德“夫惟大雅,卓爾不群”,漢武帝對聲望頗高的異母兄弟漸生忌憚,在與其對策中直接表明“湯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即以商湯、周文王都是以方圓小國取得政權的事跡令其引以為戒,劉德知曉其意,回到封地后縱酒享樂,不久便命歸黃泉。江都易王劉非曾因戰功獲天子旌旗表彰,但其后熱衷于擴建宮室,驕縱奢靡,此舉和蕭何不惜自污存身有異曲同工之處。這種情況下本就零落的宗室親族又面臨重重猜忌打壓,原本寄情酒樂的中山靖王在回京之際,也不得不借宴飲之機向漢武帝陳明心跡,希望能夠嚴查群臣所奏諸侯之事。可見地方諸侯為求自保,存在不問政事縱情享樂的事實。
(二)儒學教育
西漢王朝建立后,對皇室宗族的教育管理有跡可循,但并未像后世那樣形成系統規范,教育程度也參差不齊。另外,除年幼和皇帝個人喜好等特殊原因以外,皇子自受封之日起需即刻就國,皇帝也會為其配備相、傅等人員予以教導。但教育并未全面惠及,在處理常山憲王劉舜太子劉勃問題時,漢武帝承認其缺乏良好師傅的教導,教育培養體系的不健全深刻影響了諸侯王的人生軌跡,驕縱奢靡之風不絕于耳。在皇子及諸侯王的教育中,儒學熏陶是重要內容。漢景帝尤為重儒,為諸侯配置了高等級的大儒教導。漢景帝尤為寵愛少子常山憲王劉舜,令燕趙之地富有盛名的韓嬰為常山國太傅,細心教導劉舜;韓嬰在漢文帝時為博士,主要治《詩》、《易》。河間獻王博士毛公,名為毛萇,承繼其叔毛亨衣缽,在治《詩》上成就甚多,后又培養出眾多儒生,是劉德好儒崇儒的重要表現。在眾多諸侯國中,董仲舒治理下的江都國和膠西國尤為引人矚目。作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大儒,董仲舒的“大一統”理念深受統治者贊賞,適應了景武之際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漢武帝最初任其為江都國相,專事江都易王劉非。劉非素來驕縱勇猛,聞董仲舒之名對其十分敬重。在討論越王勾踐滅吳之事時,劉非認為越王門下三人皆屬仁義,并以齊桓公與管仲君臣之義拉攏仲舒助其謀事;董仲舒則用禮義之事予以匡正,“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其先詐力而后仁誼也。茍為詐而已,故不足稱于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于他諸侯為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美玉也”(《漢書·董仲舒傳》),希望劉非能夠謹守諸侯之道,用禮義規范、約束自身行為。膠西王劉端自來驕縱跋扈,多次殘害國內二千石官員。公孫弘因嫉恨董仲舒,便上書推薦董仲舒為膠西王相。當時董仲舒已經譽滿天下,劉端素聞其賢,對其也比較尊重。但董仲舒恐日久獲罪,便以年老有病為由辭掉國相。總之,董仲舒在兩國任職期間,“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數上疏諫爭,教令國中,所居而治”(《漢書·董仲舒傳》)。統治者任韓嬰、毛公、董仲舒等儒學之士為諸侯國要職,就是欲令其用儒家禮義經典教導、規勸諸侯王,是統治者宣傳強化大一統理念、約束諸侯王的政治思想舉措。
(三)帝王好惡
帝王好惡作為主觀情感因素,在治國理念尚不成熟的條件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諸侯王的發展軌跡。河間獻王劉德聲名顯赫受到漢武帝的猜忌排擠,不久暴病而亡。長沙定王劉發為唐姬所生,當時“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避,不愿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上醉,不知,以為程姬而幸之,遂有身”(《漢書·景十三王傳》)。因唐姬不受寵,劉發也未得到過漢景帝的寵愛,分封時只能到卑濕貧困的長沙國。這種環境下劉發養成了謹小慎微、默默無聞的處事風格。《史記集解》記載,漢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各地諸侯來到長安為漢景帝祝壽,劉發“但張袖小舉手”,引得眾人皆笑;景帝詢問時,劉發巧妙而心酸地答道“臣國小地狹,不足回旋”(《史記·五宗世家》),漢景帝遂把武陵、零陵、桂陽三地劃入長沙國屬地。劉榮作為漢景帝長子,在前元四年(前153年)被立為皇太子,生母更是漢景帝寵愛的栗姬;但隨著栗姬失寵,劉榮皇太子之位也被廢除,改封為臨江王。當時臨江王劉榮被人告發侵犯宗廟之地,遂被征至京師問罪,后在中尉府被郅都責難,最終惶恐自殺。一代酷吏郅都敢責難廢太子劉榮,也就代表了漢景帝意圖;而作為漢景帝寵臣的晁錯,也因侵廟受到丞相申屠嘉的彈劾,但漢景帝卻予以寬恕;同一性質事件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劉榮失寵事實顯著。劉榮在臨行前“既已上車,軸折車廢。江陵父老流涕竊言曰吾王不反矣”,在其死后“燕數萬銜土置冢上,百姓憐之”(《史記·五宗世家》)。
景十三王事跡涉及中央集權統治和宗室管理等問題,是中國古代家國同構制度下的歷史縮影,也是西漢景武之際中央與地方、國家與宗室問題的集中體現。景十三王在“七國之亂”前后陸續登向政治舞臺,配合漢景帝及時鞏固了支離破碎的郡國江山,促進了諸侯國治理策略的轉變、實施,也為漢武帝解決地方諸侯問題、加強中央集權做了前期準備。但因吳楚叛亂的前車之鑒,或限于時代發展和主觀喜惡等因素,十三王或聲名顯赫,或驕奢淫逸,或寂寂無名,或萬世流芳,他們的歷史功過最終都被匯入景武之際大一統的時代趨勢中,共同搭建了從“文景之治”邁向漢武帝強盛時代的重要階梯,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局勢提供了經驗借鑒。
說明:本文為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年度一般項目“文景時期的隨葬器物與漢代社會文化研究”(項目號:2021ND049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漢景帝陽陵博物院,郵編7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