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潔

“西洋”是中國古代對今東南亞馬來群島、馬來半島和印度洋沿岸印度、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等地的統稱。歷史上,人們將從中國經海路前往這些地方的旅程稱為“下西洋”。文獻記載與學術研究均表明,“下西洋”之事肇始于秦漢,發展于隋唐,全盛于宋明,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首推鄭和下西洋。鄭和奉旨七下西洋,不僅加強了中國與西洋各國的聯系,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傳播了中華文化,迄今為止仍為人津津樂道。不過,查諸史籍,鄭和卻并不是歷史上第一個下西洋的官使,早于鄭和六百余年,同樣有一位身肩朝命、遠涉重洋的使者,不僅首次從海路達成唐朝與史稱大食的阿拉伯地區的官方聯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此間的歷史進程,他就是唐朝的楊良瑤。
楊良瑤,字良瑤,唐京兆云陽人(今陜西涇陽),其先本弘農人(今陜西華陰),曾祖時因功被唐賜業京兆云陽,遂入籍京兆。楊良瑤少時即以“節義為志行”而聞名鄉里,及長又以“忠勇為己任”而著稱于世,但奈于家道中落無以出仕,不得已入宮為宦。他入宮后謹言慎行,先后侍從肅宗、代宗、德宗、順宗四帝,皆因忠誠可靠而深獲信任。
代宗永泰年間(765-766),河東慈、隰等地胡人作亂,逼脅州縣,百姓震恐,社會不寧。時安史之亂甫定,唐朝國力困窘,無力鎮壓,遂命劉崇進為正使、楊良瑤為副使前往招撫。未料臨行之際,正使崇進卻因懼叛軍之威而遷延不敢進,良瑤乃慨然輕謁叛軍營中,陳說利害,據理力爭,最終成功說服叛軍止兵息武接受招撫,避免了一場無謂的兵燹之災。他也因此官升文林郎、行內侍省掖庭局監。
大歷八年(773),楊良瑤奉命赴廣州公干,途中遭逢循州刺史哥舒晃叛亂。叛軍素聞良瑤之名遂扣之欲為己用,但他面對叛軍百般威逼利誘,卻始終屹然不動,拒不從命,直至兩年后唐軍平定叛亂方得以獲釋。經此一事,楊良瑤忠貞之名愈彰,并晉官為宮闈令。
建中四年(783),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德宗調涇原駐軍前往平叛。不料涇原將士行至長安,卻以待遇不公為由發動兵變,并攻破大明宮丹鳳門。德宗被迫倉促西走奉天(今陜西省乾縣)以避其難,史稱“涇原兵變”。由于事發突然,隨德宗避難者僅“皇太子、韋淑妃、唐安公主、親王、貴妃及信任的宦官百余人”,楊良瑤亦在此列。
叛軍攻陷長安后,推舉朱?為首領,發兵將德宗圍困在奉天城中,攻城甚急。守城唐軍兵微將寡,供給困難。疲于應付,形勢一度危急,甚至出現“賊射百張弩于上前三步而下,上大驚”的緊急狀況。但楊良瑤始終忠心扈從德宗左右,護其安全,勤勞匪躬,因此深受德宗信任。
為平定叛亂,德宗決定向宿敵吐蕃請求援兵,“許成功以伊西、北庭與之”。楊良瑤因膽識過人奉命出使,曉之以利害,成功勸說吐蕃出兵。興元元年(784)吐蕃派援兵與唐會于奉天,擊潰朱?叛軍于武亭山,不久天下各路勤王軍趕到,奉天之難得以成功解決。楊良瑤也因出使之功被升為內侍省內給事,加朝散大夫。
朱之亂平息不久,吐蕃要求唐朝踐諾予地。朝廷考慮到安西、北庭在控制西域地區以及維持國家穩定方面的重要性,并不打算出讓土地,故以吐蕃并未到達京師為由,借“功雖未立,其義可嘉”的假托只滿足吐蕃對于彩帛一萬匹的需求。吐蕃極為惱火,決心報復,遂“大舉寇涇、隴、、寧,掠人畜,芟禾稼,西鄙騷然”。
面對吐蕃的連番進擾,德宗決定采納宰相李泌“北和回紇,南通云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以困吐蕃”之策。鑒于大食、天竺與唐朝相距甚遠,且以吐蕃相隔,陸路不通,因此與之聯系必由海路。但大海波濤洶涌,過于兇險,路途未卜,大家莫敢進。經過朝廷內部反復考量,楊良瑤因其經歷及表現被選為國使,肩負聯系大食緩解唐朝壓力這一重要使命,攜帶國信和詔書正式出使大食。
貞元元年(785),楊良瑤使團從長安出發抵達廣州,于廣州舍陸登舟。面對漫漫海路人們惴惴不安,但他“無憚險之容,懔然有必濟之色,剪發祭波,指日誓眾,義激左右,忠感鬼神”,極大地鼓舞了使團泛舟西行的士氣。楊良瑤出使的具體路線文獻并無記錄,僅表述“黑夜則神燈表路,白晝乃仙獸前驅”。但唐相賈耽與楊良瑤生活于同時期,并在《皇華四達記》中記載過著名的“廣州通夷海道”:沿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今香港附近),西行經九州石、象石(今海南省附近),又經門毒國、古笪國等(今越南東南沿海),到達海硤(即馬六甲海峽),北為羅越國,南為佛逝國,繼續西行到達訶陵國(今印尼爪哇島),再行幾日到達婆露國(今蘇門答臘島),繞過獅子國(斯里蘭卡)到達印度半島,最后經波斯灣和陸行到達大食首都巴格達。目前研究者大多認為,這條路線很可能就是楊良瑤所行之路。
由于史料闕載,楊良瑤抵達大食之后的事跡已不得其詳,不過從“播皇風于異俗,被聲教于無垠,往返如期,成命不墜”的記載來看,他應該很好地完成了使命。文獻也表明貞元中,也就是楊良瑤出使之后,大食與吐蕃成為勁敵,出現了“蕃兵大半西御大食”的局面。這樣一來,大食的出兵相助分散了蕃兵的焦點,極大地緩解了唐朝的邊防壓力,由此贏得了政治經濟的恢復發展空間,這一點楊良瑤功不可沒。因此,貞元四年六月,楊良瑤轉中大夫,七月又被封為弘農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恩寵優渥。
貞元十五年(799),楊良瑤從大食返回后不久,淮西生亂,此時楊良瑤雖已過花甲之年,仍布線行針鎮壓叛亂,后因平叛有功,貞元二十一年(805),即以本官領右三軍僻仗。
永貞元年(805),德宗去世,順宗即位,此時楊良瑤作為四朝元老,以年老體衰懇請致仕還鄉。次年,楊良瑤終于其家中,享年七十一歲,“皇上軫悼,士庶同悲”。
楊良瑤一生波瀾起伏,卻或因其宦官身份事跡被歷史遺忘。直到1984年4月,陜西省涇陽縣掃宋鄉大、小楊戶村附近出土了一合名為《唐故楊府君神道之碑》的神道碑,當今的人們才了解早在唐朝楊良瑤不遠萬里跋涉至大食,邀其共擊吐蕃的經歷。如今神道碑靜靜地佇立在涇陽縣博物館,似在訴說著楊良瑤這段傳奇的歷史。

楊良瑤的出使不僅政治上與阿拉伯地區取得了聯系,也帶動了經濟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因此更加繁榮。史籍記載貞元年間,“諸蕃君長,遠慕皇風,寶舶薦臻,倍于恒數,到貞元末年,蕃國歲來互市,奇珠、?瑁、異香、文犀,皆浮海舶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成為聯系不同地區文明的橋梁。楊良瑤出使大食,使人們對唐朝統治范圍以外的世界認識更加清晰,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楊良瑤也因而成為當之無愧的泛舟西洋第一使。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