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喜貴
(作者單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近年來,隨著玉米產需關系的變化,我國中長期飼料糧供應安全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問題。國際機構曾多次預測,中國將成為玉米主要進口國,但都與實際結果相悖,玉米大量進口的拐點始終沒有出現。2020年我國玉米進口突破了關稅配額,玉米供需關系再次受到普遍關注。研究認為,我國玉米供需仍有較大調節空間,立足國內發展生產能夠確保中長期我國玉米保持自給。
本次研究充分考慮了影響糧食生產、消費和貿易長期預測的主要因素,包括GDP、人口、城鎮化率等。一般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考慮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城鄉差距縮小等因素,我國糧食消費將加速升級,人均口糧消費需求將穩中略降,而肉蛋奶消費需求增加將拉動飼料糧需求持續上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11月1 日全國大陸地區總人口數為14.1 億,因此基期人口數可能比抽樣調查數據增加1100萬。2021年5月31 日我國決定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改善我國人口結構、應對人口老齡化。預計2035年全國大陸總人口數為14.9 億,未來15年平均每年新增520萬人口,平均增幅0.36%。
未來15年我國城鎮化率穩步提升,2020年城鎮化率為63.9%,預計2035年達75.4%,城鎮居民每年增加2000萬以上。鄉村居民膳食結構中肉禽蛋奶消費量明顯低于城鎮居民,鄉村居民膳食結構轉型升級以及新型城鎮化將拉動糧食消費增長。
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均動物蛋白攝入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2020年我國人均肉類、禽蛋和奶類占有量為53.88公斤、24.46 公斤和24.26 公斤,預計到2035年將分別增至75.86公斤、28 公斤和30 公斤,年均增幅分別為1.9%、0.7%和1.1%。
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國內玉米產能主動調減,玉米及替代品進口明顯減少,供應下降疊加需求快速增長,玉米市場供求關系迅速逆轉,2017年玉米市場開始出現產需缺口,2020年臨儲玉米庫存消化結束,國內玉米供求關系偏緊。
2020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4126.4萬公頃,同比減少2萬公頃,減幅0.05%。全國大部農區天氣條件較為適宜,病蟲害發生較輕。盡管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和臺風對玉米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但各地積極抗災減災,農業災情對糧食生產影響有限。2020年全國玉米產量2.61億噸,同比減少10萬噸,減幅0.04%。
2020/2021年度我國玉米總消費量2.81 億噸,同比減少1491萬噸,減幅5.0%。盡管飼料糧需求明顯回升,但玉米價格上漲至歷史高位,國內小麥及超期儲存稻谷、進口高粱和大麥等飼用量大幅增長;燃料乙醇消耗玉米量降至低位;產品價格高企刺激下游行業尋求其他替代品,加工行業開工率降低。
如不考慮進出口,2020/2021年度玉米產不足需2000萬噸,也是連續5年主動調節的結果。玉米及替代品進口大幅增加,玉米市場產需缺口得到有效彌補,國內飼料糧供應有保障。預計2020/2021年度我國進口玉米、高粱和大麥2800萬噸、750萬噸和1000萬噸,同比增加2040萬噸、380萬噸和404萬噸。
從中長期看,國內外糧食市場供需形勢和外部環境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我國玉米供需中長期將保持“緊平衡”狀態。由于玉米市場供需周期性波動較大,為簡化分析,供給和需求量預測從2025年開始以線性外推趨勢為主。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6月份預計,2021年我國玉米播種面積4290萬公頃,同比增加163.6萬公頃,增幅4%。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支持。農業農村部計劃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 億畝以上,力爭玉米增加1000萬畝以上,加大對玉米生產的補貼支持力度。二是玉米價格上漲,農民種植積極性高。考慮生產者補貼后,2020年玉米大豆收益相差不大,而且2021年國家將適當提高玉米生產者補貼。預計2021年我國玉米產量為2.735 億噸,同比增加1283萬噸,增幅4.9%,將創歷史最高。
長期看,我國耕地和淡水資源有限,在工業用地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的趨勢下,玉米、大豆等作物爭地,玉米種植面積很難突破2015年歷史高點。預計2025年玉米面積4382萬公頃,2030年4391萬公頃,2035年4400萬公頃,分別比2020年基期增長6.2%、6.4%和6.6%,未來15年平均增速0.4%。
未來玉米增產主要依靠提高單產,雖然玉米單產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美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未來玉米是增產潛力最大的品種。玉米良種攻關推廣、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基本設施改善、種植技術提高,將有利于提高玉米單產水平。預計2025年全國玉米單產水平將提高到6793 千克/公頃,2030年7354 千克/公頃,2035年7961千克/公頃,分別比基期增長7.5%、16.4%和26.0%,未來15年平均增速1.6%。
預計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國玉米總產量分別為2.98 億噸、3.23 億噸和3.50 億噸,分別比2020年基期增長14.2%、23.9%和34.4%,未來15年平均增速2.0%。
國內生豬生產恢復勢頭良好,飼料玉米消費穩步增加。預計2021年玉米飼料消費1.92億噸,同比增幅4.9%。國內生豬養殖持續向好,飼料需求明顯回升,拉動玉米飼料消費增長,高粱、大麥進口量預計都將增至1000萬噸以上,國內部分稻谷和小麥進入飼料領域,對玉米飼料用糧具有替代作用。
中長期看,隨著居民對肉蛋奶需求的增加,畜牧業和飼料工業的發展,飼料糧消費將保持剛性增加。考慮到我國確保口糧高自給率,在飼料糧供應結構中,小麥和稻谷仍將占據一定份額,我國飼料糧供應呈現“多元化”特點。預計2025/2026年度我國玉米飼用消費量2.06 億噸,2030/2031年 度 為2.21 億 噸,2035/2036年度為2.37 億噸,未來15年平均增速1.7%。
工業用糧主要用于滿足飼料養殖、食品加工等需求,未來將由于居民消費升級而保持較高水平。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全國玉米深加工產能持續擴張,2021年度產能1.27億噸,同比增加400萬噸。未來氨基酸、功能性淀粉糖等產業發展前景看好,玉米加工精深程度繼續提高。預計2025/2026年度我國玉米工業消費8485萬噸,2030/2031年度為9033萬 噸,2035/2036年度為9683萬噸,未來15年平均增速1.5%。
預計2025/2026年度我國玉米總消費量3.11億噸,2030/2031年度為3.32 億噸,2035/2036年度為3.55 億噸,未來15年平均增速1.6%。
2020年1月15 日中美簽訂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后,自2020年3月2 日起我國開展了對美加征關稅商品市場化采購排除工作,其中包括大豆、小麥、玉米和高粱,主動擴大對美農產品進口,2020年、2021年我國采購美國玉米、高粱數量明顯增加。
受耕地、淡水等資源約束以及國內玉米需求增長的拉動,未來我國對大豆、玉米等糧食進口將繼續增加,近幾年由于生豬生產下降導致肉類進口增加,未來我國肉類進口仍將保持一定規模。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利于國家糧食安全。國內玉米生產成本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全球玉米供需總體保持寬松,未來國際市場供應有保障。
進口玉米主要滿足逐年增加的飼料糧需求,隨著國內玉米生產不斷恢復,展望期內玉米進口量可能先增后減,預計2020年度玉米進口達到2800萬噸,2035年將降至700萬噸。我國只是“階段性”成為一個主要玉米進口國,未來15年我國玉米自給率將由90%逐漸提高到98%,多元化進口格局不斷深化。
為確保中長期我國飼料糧供應安全,應做到立足國內、統籌國際、控制消費、精準調控。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產穩產、防災減災優良品種,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確保玉米單產水平穩定提高。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動糧食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生產。嚴守18 億畝耕地紅線,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使耕地更多向玉米等高產作物傾斜,鼓勵引導東北和華北黃淮等主產區增加玉米種植。
擴大玉米等飼料糧多元進口,適度進口肉類和奶類產品,平衡國內飼料糧供求關系。優化糧食進口渠道,拓展糧食來源市場,促進全球范圍內糧食資源高效配置。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糧食經貿合作,共同打造國際糧食合作新平臺。
處理好糧食和能源、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優先保證玉米飼料用糧需要,推進飼料工業降低糧耗。嚴格管控糧食燃料乙醇,積極發展非糧燃料乙醇。優化糧食消費內循環,適當抑制出口導向型產能發展。提倡科學消費、健康消費,降低餐飲浪費。
科學確定糧食儲備規模,完善儲備品種布局,健全糧食儲備運行機制,增強飼料糧儲備調節能力,發揮儲備吞吐調控。健全完善糧食市場監測預警體系和預警機制,充分發揮信息引導糧食生產和消費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