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中 胡文國 賈小玲 李慧強
(作者單位:中國糧食研究培訓中心)
縱觀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的百年光輝歷程,先后實施了統購統銷、放開購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決不同時期面臨的各種問題,推動糧食事業發展。改革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把解決好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堅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保障農民種糧收益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糧食生產經營積極性;堅持流通體制改革市場化取向,逐步放開購銷和價格;堅持市場和政府共同發揮作用實施糧食宏觀調控,遵循從“國家統購統銷強制干預”到“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漸進式轉變。“十四五”時期,糧食工作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實施黨政同責,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切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做好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三篇文章,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們黨和人民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把解決吃飯問題作為頭等大事。在不同歷史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對糧食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毛澤東同志警醒全黨“不抓糧食很危險。不抓糧食,總有一天要天下大亂”,在四言詩《手里有糧》寫道:“手中有糧,心里不慌。腳踏實地,喜氣洋洋。”鄧小平同志指出,“不管天下發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飽肚子,一切就好辦了”。江澤民同志提出,“糧食必須立足自給,供求必須大體平衡”。胡錦濤同志指出,“如果吃飯沒有保障,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等一系列重要論述,引領推動了糧食安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特別是在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實行黨政同責,‘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是完善制度政策、提升治理能力、筑牢糧食安全“中國之治”根基的長遠之計,是鞏固擴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成效、壓實主體責任、進一步推動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落地的現實需要。“十四五”期間,只有繼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要求,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在變化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牢牢把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使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寬廣。
回顧糧食事業改革發展百年史,黨在各個階段都高度重視保障農民糧食種植收益、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在改革時期,把農民利益作為糧食政策總基調,實施了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糧食收購保護價制度、“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等政策,保護農民種糧收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是把增強人民的獲得感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堅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不斷改革完善糧食支持保護政策,玉米大豆收儲建立了“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新機制,在“十四五”時期,要“為耕者謀福利”,充分利用WTO 政策空間,按照擴大“綠箱”政策、優化“黃箱”政策、完善“藍箱”政策的思路,在適應國際農業規則的框架下,逐步建立以保供給和保收入協同配合的農業支持政策;通過建立糧食凈調入省份向糧食凈調出省份支付糧食使用補償金的機制,強化主銷區對主產區的利益補償。要“為食者造福”,堅持數量質量并重,加強糧食質量監管,豐富優質綠色營養健康糧食產品的供給,努力實現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轉變。要“為業者護航”,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持續改善糧食行業營商環境,支持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只有認真踐行群眾路線、主動順應群眾愿望,切實抓好興糧之策、惠農之道、利民之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才能將糧食安全各項政策舉措真正轉化為人民的切身利益,實現糧食保供和糧食安全的目標才能切實可行。
在推進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面,我國先后歷經提高超購價和定購價、實行糧食收購價格“雙軌制”、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糧食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收購政策、大豆目標價格、玉米和大豆市場定價等改革,糧價市場形成機制逐漸建立,在保障農民基本利益的同時,緩解了國家收儲壓力,進一步理順了政府和市場、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十四五”期間,要堅持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進一步健全糧食價格市場形成機制。推進政策性糧食收儲“政府定價、總量平衡、中央支持、省長負責、限量收購”改革試點,中央核定政策性糧食收購規模,在給予地方政府一定轉移支付情況下,委托省級政府組織政策性糧食收購。統籌保供給、穩預期、促增收、活市場,在糧食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政策性糧食以訂單形式收購,逐漸準備條件實施“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總量平衡、中央支持、省長負責、訂單收購”政策,糧食收購價格隨行就市、補貼與收購量相掛鉤,建立利益引導機制,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增強政府對糧食資源的掌控力,促進糧食供求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推動糧食收儲管理部門與新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在信息平臺上完成訂單發布和申報工作,實現購銷直接對接。大力促進糧食市場化收購,鼓勵和引導糧食加工企業、飼料生產企業等多元主體入市收購。充分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作用,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規劃引導,為糧食企業和種糧人提供全方位、多元化優質糧食收購服務。
糧食儲備制度是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基石。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先后建立了“甲字糧”“506糧”等戰略儲備糧油,1990年又建立了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糧食儲備在穩市、備荒、恤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9年,國家糧食儲備局改組為國家糧食局,組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共同對中央儲備糧實行垂直管理。2018年,在原國家糧食局等部門基礎上,新組建了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構建統一的國家儲備體系,強化對中央儲備糧食的垂直管理。構建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糧食儲備體系至關重要。“十四五”時期,要按照中央關于深化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府糧食儲備規模動態調整和聯動機制,探索建立調節儲備制度,調整優化政府儲備規模、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改革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促進政府儲備、政策性庫存、企業商品庫存和城鄉居民儲糧等多元發展,推動形成功能互補、協同高效的多元承儲體系,增強全社會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實現國民兩安的總體目標。健全儲備運行機制,強化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協同運作,促進兩級儲備在庫存品種結構、吞吐輪換機制等方面的協同互補,有效發揮中央儲備糧“壓艙石”和地方儲備糧“第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強化儲備內控管理和外部監督,確保儲備數量真實、質量良好,急需時調得動、用得上,發揮重要的調控作用。
為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2017年開始實施優質糧食工程,以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國家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三個子項為抓手確保取得實效。同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鼓勵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方式,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優質糧食工程首次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體現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十四五”時期,要繼續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統籌推進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三鏈協同”。全面實施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重點實施糧食綠色倉儲提升、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糧食質量追溯提升、糧食機械裝備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六大提升行動”,豐富優質綠色營養健康糧食產品的供給。優化調整糧食加工產能結構和區域布局,發展糧食產業集群,大力推進主食產業化,倡導口糧適度加工,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培育壯大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大糧商,積極推動糧食企業“走出去”。激發糧食經營者創新活力、提升技術革新能力,推進糧食企業轉型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加快推進依法行政,更加善于運用市場的方法和法治的手段,在法治框架內,通過利益引導的機制、行為制約的機制、監管執法的機制、法律責任的機制等體系化制度安排,為解決重大現實問題提供重要法律保障。當前,要加快糧食立法修規,進一步推動《糧食安全保障法》《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條例》立法相關工作,發揮法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全面納入法治軌道。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要切實強化糧食監管執法,更加注重創新執法方式,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用“長牙齒”的措施,嚴查涉糧違法違規行為,顯著增強執法監管的震懾力,形成知法用法、依法監管和守法誠信經營的良好局面,以良法促進善治、破解難題、保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