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立軍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
糧食是特殊重要的商品,糧食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糧食產量連續六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0年達到13390 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同時,我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年糧食消費量接近6 億噸。雖然總量上自給有余,但地區間、品種結構上很不平衡,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同時,糧食產后損失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如不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解決,會影響糧食的穩定供給,進而會對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節糧減損、制止浪費涉及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需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民參與的長效機制,在全社會形成“減少糧食損失、制止糧食浪費”的優良風尚。
優化倉儲設施布局,合理確定庫存結構,加快倉儲技術研發,形成符合國情、糧情和有競爭力的現代糧食倉儲體系。重點是加快新型糧倉建設和“危倉老庫”的維修改造,改善糧食儲存條件,促進糧食倉儲的生態化、智能化;因地制宜改造提升倉儲設施的功能,實現糧情、庫情智能化預警;推進糧食精細儲存,做到“優糧優儲”。
通過量化分析并綜合考慮影響我國糧食產銷的相關因素,合理確定地方糧食儲備規模,構筑確保糧食安全和成本優化的糧食儲備體系。
重視糧食運輸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打造“包、散、集裝箱”結合、“公、鐵、水”分流、各種運輸方式共存互補的現代糧食運輸體系。重點是適應“四散”作業需要,打通物流節點,促進糧食發送、中轉、接收環節和不同運輸工具之間糧食轉換的無縫化對接,減少糧食在轉運中的損耗損失。
加快糧食流通信息化建設,暢通糧食物流各環節間的銜接與協調,形成靈活高效的糧食物流服務體系,為節糧減損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開展低能耗碾米技術及裝備研究,嚴控大米過度加工。大米加工過精過細,既造成大米數量損失,又導致大米原生營養素流失。因此,應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進大米的適度加工,取消大米拋光工藝,進一步規范大米的加工流程。同時,應加快低能耗碾米技術及裝備的研發、改進和應用,以便做到大幅減損、減碎、節能,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加工企業的綜合效益。
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小麥加工資源綜合利用率。政府和企業應加大研發資金的投入力度,加大對糧食加工關鍵技術研究的支持,促進小麥進口加工生產線的改良和小麥加工工藝的優化完善,降低加工成本,提高面粉的質量。
深度開發糧油副產品,提升糧油產品附加值。稻殼、米糠、碎米、麥麩、麥胚、玉米淀粉等具有較高的利用價值,以玉米為例,國際上僅利用玉米的變性淀粉就可開發出上千種工業原料,而我國對這些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較低、附加值不高。因此,應加大糧油副產品開發力度,充分利用糧油副產品中的營養素,開發出更具經濟價值和營養價值的產品。
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糧食行業加工裝備水平。先進的技術設備不僅能提升糧油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而且能極大地提高糧油資源的綜合利用價值。以榨油機為例,技術先進的榨油機能有20%的出油率,而落后的榨油機只有8%~10%的出油率。
節約糧食是一種素質,全國上下應大力開展愛糧節糧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愛糧節糧社會新風尚。
通過舉辦世界糧食日和糧食安全宣傳周、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活動,組織城鄉居民尤其是在校學生深入田間地頭、糧食企業,了解農民種糧的艱辛,糧食從原糧收購、成品糧加工到居民餐桌的復雜過程,使之認識到對糧食的尊重就是對勞動的尊重,節糧愛糧是價值觀的體現,是文明向善的反映。
通過糧食品牌建設,根植糧食行業品牌理念,展現我國各地區豐厚的糧食文化底蘊,使人們形成對糧食的敬畏,自覺做到節糧愛糧。
各級糧食、教育等部門和主流媒體面向居民、在校學生尤其是大中學生舉辦愛糧節糧科普知識講座,組織開展“光盤行動”和正反兩方面典型的宣傳報道,引領愛糧節糧、反對浪費的良好風尚。
政府及糧食主管部門應加快推進以糧食收儲和加工為主體,集收購、儲存、烘干、質量檢測、加工、銷售和信息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建設,為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和種糧大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尤其是為較為分散的種糧農戶提供科學儲糧裝具,以減少農戶儲糧環節的損失。
各級政府及糧食主管部門應經常深入糧食企業,幫助企業解決安全儲糧、技術和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并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安全生產、節糧減損責任,嚴防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政府機關應帶頭實施健康文明節約的餐飲消費方式,把節糧愛糧轉化為員工的一種內在修養,以自身的示范行動帶動更多人踐行勤儉節約、制止餐飲浪費。
政府有關部門可探索設立硬性規范約束,以餐飲企業、高校食堂為重點,實行嚴格的、可操作性強的硬性舉措,以有效制止浪費食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