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富 姜超 施毅
摘 要: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建設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產品安全優質的重要措施。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創響“大同好糧”品牌,是實現大同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生產綠色健康優質特色糧食、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打造特殊品牌的必由之路。該文簡述了大同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對策,以期為大同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現狀;問題;對策;大同市
中圖分類號 F30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7-0013-03
大同市位于山西北部,國土面積1.41萬km2,耕地37.33萬hm2,總人口339.19萬人,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46萬人,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是典型的塞北農牧業交匯區。北接烏蘭察布、東鄰張家口,與北京同處40°N,年平均氣溫5.5℃,降水量400mm左右,氣候溫涼,天藍氣爽,空氣質量連續4年位列山西省第一,是山西省唯一的國家級出口小雜糧質量安全示范區,是首都的后花園、避暑天堂。獨特的地理與氣候條件孕育出苦蕎、小米、黃花、黃芪等一大批優勢雜糧和特色農產品,深受中外消費者青睞。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推動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扎實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專家和學者一直在呼吁:“要把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與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與發展無公害農業結合起來,把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1]。“大同好糧”是在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在大同獨特的氣候地理環境條件下,通過有機旱作農業耕作方式培育出的優質特色好糧,是嚴把質量關、市場前景廣闊的優質綠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創響“大同好糧”品牌,是實現大同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生產綠色健康優質特色糧食、提高農業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打造特殊品牌的必由之路。
1 大同市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大同市在農業方面堅持綠色生態發展,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走生態路、打有機牌”[2],一方面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一方面做大做強優勢農產品特色產業,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的部署要求,將生態發展和品牌建設始終貫穿于農業全產業鏈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有機旱作農業,加強特優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大同市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方面堅持“一縣一業、一村一品”,打造“大同好糧”區域公共品牌,涌現出一大批特色優質農產品,如云州區黃花、渾源縣黃芪、新榮區雜糧、廣靈縣食用菌等,培育了一批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為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建設“大同好糧”知名品牌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整體而言,大同市高效生態農業仍處于起步階段,要實現高效生態農業及農產品品牌化,目前仍面臨著一些問題。
2 存在的問題
2.1 農業基礎薄弱,生態意識較差,生產方式落后 多數農民傳統思想根深蒂固,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強,生態意識較差,堅持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片面追求高產,不重視生態品質,習慣于小而全、多而雜和粗放的耕作方式,農業基礎設施發展緩慢,大多數農田仍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況,尤其是傳統畜牧業仍占主導地位。農民僅限于開發利用現存資源,只重視眼前見效快、經濟利益高的項目,根本不考慮或很少考慮農業生態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對于提倡和實施高效生態農業難以接受。為了獲得高產,多數農民還在大量使用無機化肥、農藥、非降解地膜、抗生素等,很少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和降解地膜,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土地板結等嚴重的環境問題,耕地質量明顯下降,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導致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下降。
2.2 重數量、輕質量,品牌意識不強 多數農民追求高產量,不重視品種優,生態農產品的商品率較低,缺乏針對生態農產品市場的研究和開拓,品牌農產品交易市場建設滯后,優質農產品銷售渠道和銷售信息不通暢,無法適應當前市場發展的需求,生態農產品價格低迷,由此引發的農產品滯銷事件屢有發生。部分生產企業在品牌培育方面缺乏長遠規劃,追求高產量,忽視品質提升,不重視“三品一標”認證及品牌創建。雖然近幾年大同市涌現出云州區黃花、渾源縣黃芪、新榮區雜糧、廣靈縣食用菌等一批優質“大同好糧”品牌,但在品牌戰略的推廣和實施中仍無法打出具有影響力的生態農業品牌。
2.3 生態農業推廣體系不夠完善 服務與技術對于生態農業發展而言同等重要,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農業生態推廣服務體系,仍然利用傳統的技術推廣體系,無法滿足生態農業特色的技術推廣需求。農民不知如何實施高效生態農業,只能由政府主導,通過組織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推廣技術員進行考察學習,學習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生態農業推廣模式,而不能簡單照搬其他地方的經驗模式。農業生態技術培訓開展不夠廣泛,在技術推廣和社會化服務方面缺少專業技術人員,許多推廣技術員仍停留在傳統農業服務階段,僅僅服務推廣最新的優良動植物品種和高產的飼養種植技術,對于生態農業的各項技術缺乏系統性了解,更談不上實踐操作經驗,導致生態農業技術培訓單調乏味,技術性和針對性不強,農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制約了生態農業的快速有序發展,導致生態優勢農產品形不成優勢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3 發展對策
大同市應堅持“走生態路、打有機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基本思路,實施農業“特”“優”戰略,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道路。
3.1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科學編制大同市“十四五”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規劃,高標準、系統性地全面制定生態農業發展戰略規劃,立足各縣區實際情況,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統籌考慮各縣區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超前謀劃,明確定位,找準著力點,選準突破口。圍繞現代生態農業與“一縣一業”產業相結合,持續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田水利工程,堅持科研和生產、傳統和現代相結合,把不同的高效農業生態模式同有機農產品基地種植、加工、研發、營銷等全產業集群結合起來,發展生態農業鄉村經濟新業態,循序漸進地發展生態農業。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在打造“大同好糧”品牌過程中,按照“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原則,抓好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和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改善土壤生態環境。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有機防治體系,加大農機具補貼力度,大力推廣新型農機具和農機化技術,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全面提高生態農業的生產條件。
3.3 加大宣傳力度 通過多種渠道加大生態農業發展的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對生態農業的認知度,讓大眾認識到生態農業所帶來的長遠利益和環境保護意義,循序漸進接受生態農業的先進理念。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和發展前景,增強全民生態農業法治觀念和生態農業的參與意識,調動大眾對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訓期間組織學員參觀已建設好的、成熟的農業生態科技示范園區,以點帶面帶動生態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穩步發展;改變農民的傳統思維方式,強化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
3.4 加大科技培訓,樹立典型 強化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通過多種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農業理論知識和實踐培訓,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水平,有針對性地先培訓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科技園區里的科技人員和農民專業合作社里的高素質農民。農業科技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機構的迅速發展為實施高效生態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家一戶式的家庭農戶很難實現生態農業的循環發展,而科技園區等農業機構里的科技人員文化素質較高、接受能力較強,因此這些農業機構優勢明顯,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可以將其樹立為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典范。各縣區應根據各自的區域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條件,因地制宜,科學安排,統籌兼顧,提高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循序漸進推動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以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3.5 強化品牌建設,提高“大同好糧”競爭力 一是整合“大同好糧”品牌資源。利用現有的品牌資源優勢,繼續打造“三品一標”生產基地,構建優質雜糧、黃花、中藥材(藥茶)、薯業、食用菌等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全產業鏈,培育壯大一批“大同好糧”區域公共品牌,逐步提高“大同好糧”品牌的知名度,使“大同好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二是保護好現有品牌,維護品牌信譽。對于有較高知名度的地方特色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要進行全程監控,包括產地環境、投入品的使用、產品質量檢測等,確保農產品優質合格,提高品牌公信力。三是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對擁有名優農產品的企業要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幫助名優企業進行原產地保護和名優商標注冊,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制定品牌農產品獎勵政策,對獲得品牌認證的企業進行表彰和獎勵。四是加大品牌宣傳力度。利用網絡、報紙和電視等媒介對“大同好糧”品牌+進行宣傳報道,組織企業參加各種農產品博覽會和農產品品牌推介會,進一步提升“大同好糧”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是大力支持農業品牌平臺建設。推進以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電商銷售平臺、銀企合作平臺、科企合作平臺的建設,讓更多“大同好糧”走出去,為實現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寶珍.進一步實施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六項工作重點[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1(4):23.
[2]胡健.中國專家學者齊聚大同共商有機農業助力生態扶貧[N].瀟湘晨報,2020-09-12.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