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琪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觀念與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彰顯文化自信、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天津市南開區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擇選適合于中小學生傳承與弘揚的文化因素,從在地場館資源、中小學學段銜接以及橫向學科間整合層面入手,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
一、課程迭代與發展:傳統文化在地課程資源整體構建的背景追溯
南開區以課程理論為指導,基于課程資源的整體構建,以“三問”思維模式作為課程源點,從原因、可行性以及具體實施方案三個層面聚集背景追溯,為項目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一)立德樹人的時代需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支撐。然而,全球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公民,對于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卻知之甚少,甚至存在國家意識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減退等現象。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核心價值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內容。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出臺,其“人文底蘊”之要義也深刻地強調了學生的人文積淀、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素養的培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是學生人文底蘊與文化基礎的重要基石。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的意見》,諸多上位文件都直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關鍵問題。
(二)區域特色的文化積淀
歷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成長滋養的天津市南開區,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特色資源。在地域資源方面,南開區老城廂地區作為天津市的發祥地,具有600多年的歷史,區內文物古跡眾多,具備獨特的民俗文化氛圍;在文化資源方面,南開區內駐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學府,這成為南開區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課程資源方面,南開區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經驗積淀。近年來,南開區在充分開發與利用區域優勢資源的基礎上守正出新,聚焦問題解決,通過區域整體推進,為學生營造了利于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區域課程場。
(三)協同創新的定位思考
南開區被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推薦成為教育部《整體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地圖”——天津市中小學地方和(區域)校本專題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實驗樣本區。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聚集區域研究的關鍵詞——整體構建、課程資源,南開區確立了“三級六環三步”共建共享研究策略。三級,指市、區、校(中小學)等三個層次共建。六環,指共享課程建設原則、課程育人目標、課程學習內容、課程實施應用、課程相關評價、課程綜合成果等六個環節。三步,指區域頂層設計規劃,搭框架、擬標準、出方法;擇選實驗樣本校,各有側重,分類研究出成果;以點帶面實施,以課程群形式,拓展實驗校,推廣應用并研發更多成果。
在做好區域頂層設計與規劃的同時,南開區立足市、區、校三級聯動,從上位綱領性文件要求,到課程研發與實施理論的共同體習得,致力于課程目標、內容、路徑、評價、成果等各類資源的共建共享,形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體構建的良好態勢。
二、課程邏輯與愿景:傳統文化在地課程資源整體構建的頂層設計
(一)堅持一條主線
以立德樹人一以貫之,引領教師在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價值時,要關注學生對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淵源的習得,更要激發他們認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懷與責任心。
(二)落實六點關注
課程開發需關注師生的學習意愿與學校已有基礎;課程目標需關注價值引領與素養培育;課程內容需關注因地制宜與有效選擇;課程教學需關注學科融合與文化滲透;課程學習需關注參透體悟與物化創新;課程評價需關注表現性與過程性定性評價。
(三)聚焦三維目標
以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為依據,南開區落實市總課題組精神,以目標統領,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分學段確立為一級目標。
(四)建構兩類課程
由關注學科德育滲透的國家課程與指向研究性學習的學科拓展型課程組成學科類課程;由非遺文化課程、國學經典課程、楷模育人課程、藝術傳承課程組成活動類課程。這兩大類課程的六組課程群構成區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課程內容,各學校根據研發的不同課程內容再具體分解形成二級目標。
(五)立足五堂實施
基于教、學、評一致,立足大課堂視角,南開區以課堂教學為實施主渠道,關注項目式、主題式、探究式、混合式等教與學方式,推出以國家課程滲透為主的學科課堂、以場館學習為主的實景課堂、以專題探究為主的主題課堂、以數字化支撐學習為主的智聯課堂和以小課題研究為主的研學課堂。
(六)研發七類場館
以學生的具體生活情境為中心,基于不同學段目標與學習任務,輔以特色文化學校基地、歷史文化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藝術文化基地、高等院校基地、生態文化基地、社會參與基地等七大類43個在地場館課程資源作為教師課程實施的有力支撐,形成具體可操作的區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地課程資源地圖。
三、課程自覺與創新:傳統文化在地課程資源整體構建的生動實踐
南開區注重頂層設計,充分挖掘在地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資源,通過區內五所實驗學校共建共享及由點及面的研究實施,形成獨具南開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樣態,形成了豐富的、可供推廣應用的相關課程資源成果。
崇化中學結合“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辦學特色,形成了學校“弘文、弘智、弘美、弘毅”四大板塊特色課程。其中,定位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以國學經典為主的“弘文課程”成為滋養學生精神的沃土,研發出國學經典類、學科拓展類、藝術傳承類以及非遺傳承類等課程。
南開中學結合學校“以周恩來為人生楷模”的教育特色,研發了基于三維目標體系下的10課時楷模育人課程。學校基于特有的“周恩來中學時代紀念館”,讓學生“在場館中學場館”,它既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又是學習的內容,場館的情境教育功能得以最大化發揮。
藝術小學在培養小學生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角度感知中華文化之美的課程思想指導下,整合多學科要素,采取模塊化形式,努力架構起以差異教育為特征的特色課程,研發了《小學京劇特色校本課程》。
中營小學秉持挖掘學生潛能、培育時代新人的辦學理念,研發了一批傳統文化類的特色校本課程,如《以“文”化人,浸潤心靈——走進中營關鍵字》。學校立足百年文化,以校風校訓中的“勤、樸、敏、健、學、思、真、善”八個關鍵漢字作為線索,分字之象、詩之聲、文之韻、事之理、人之情和文化點醒六個板塊,探尋文化中的內涵,以漢字為媒介,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人格品質的塑造。
天津大學附屬中學研發了“傳承經典以美潤心”課程群,形成國學經典類、學科拓展類、非遺文化類以及傳統手工藥香等三大類別7門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擬構建天大附中“優秀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庫”。這其中包含經過走訪、參觀、學訪形成的“尋找天津記憶——場館資源庫”;由傳統文化專家、學者、師生共同完成的“百節精品課資源庫”等。
在五所實驗學校的推動下,區域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精品學習資源不斷涌現。依托南開區云動課程資源平臺,現已開放學習的課程包括:楷模育人課堂100節,學科德育精品課堂141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專題課程60門。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教育應當引領學生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用中華文明塑造出特有的品質——中國精神。
(責任編輯? 吳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