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珍
【關鍵詞】地方黨報;短視頻新聞;媒體融合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手機媒體快速成長,受眾實現了從閱讀文字新聞到看視頻新聞的轉變,這也促進了短視頻新聞的迅速崛起和普及。對于承擔著宣傳黨和政府政策、傳遞正能量、引導輿論責任的地方黨報而言,短視頻新聞是其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傳播的重要一環,是提升自身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抓手。地方黨報應該在媒體變革的當下優化短視頻新聞創作的路徑,從而增強自身競爭力。
一、短視頻新聞的特征
(一)新聞內容實現了從傳統閱讀向視聽化轉變
在傳統的黨報新聞報道中,圖片和文字是新聞內容的主要構成要素。而短視頻新聞的出現,讓視頻和音頻元素加入到了黨報新聞傳播中,極大豐富了人們的閱讀體驗,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使新聞傳播變得更加靈活多樣。同時,新聞短視頻可以通過新媒體第一時間呈現在受眾面前,讓受眾直擊新聞現場,準確便捷地了解更多新聞內容,引發情感共鳴。
(二)新聞風格實現了從嚴肅性向親民化轉變
從新聞報道風格來看,地方黨報新聞作品往往給人嚴肅嚴謹的印象,當然這也與其報道內容和所承擔的責任有關系。在新媒體時代,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所有人都可以憑借自身的聰明才智積極加入到新聞內容的創作中,所以新聞內容往往有著鮮明的創新和個性化。[1]通過對大量短視頻的內容分析不難發現,其大多與群眾生活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平民化的敘事視角、敘事結構簡單化的短視頻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
(三)新聞傳播方式從單向性向雙向性轉變
在傳統的傳播模式下,地方黨報進行著“媒介—受眾”的單向傳播,受眾對信息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媒體融合的加快,讓傳播模式實現了從“單向傳播”向“雙向傳播”的轉變,受眾也改變了“沉默”的狀態。以短視頻新聞為例,受眾可以通過評論、轉發等方式表達自身對于新聞的態度和觀點,傳播主體也變得更加多元。因此,地方黨報在堅守新聞底線的同時,更加注重受眾的需求和體驗,牢固樹立以受眾為中心的創作思維,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短視頻新聞對地方黨報轉型發展的意義
短視頻新聞的蓬勃興起,為地方黨報加速自身變革提供了機遇。有數據顯示,短視頻已成為各類媒體爭相搶占的重要領域。截至2020年3月,我國短視頻用戶已經超過7.7億,占網民總體數量的85%以上,抖音日活躍用戶已經超過4億,這一龐大的用戶群體對于引導輿論、傳遞社會正能量起到巨大作用。對于地方黨報所承擔使命而言,占領新時代的輿論陣地,不僅是加速媒體融合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環,也是提升自身影響力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須主動出擊深耕短視頻新聞這一重要領域。值得一提的是,在短視頻用戶組成方面,中青年占據著用戶絕大多數,而且這一比重還在不斷增加。作為新興媒介的短視頻,已經實現了粉絲集聚和迷群吸引,它為青年群體記憶實踐提供了新的媒介場所,并重塑著他們的記憶實踐形態。[2]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要爭取更多的年輕用戶,黨報媒體首先要在短視頻新聞方面占據主動權,抓住年輕受眾,從而為自身持續發展奠定用戶基礎。
三、短視頻新聞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缺乏差異化策略,同質化競爭嚴重
隨著短視頻點擊量的增大和受眾關注度的升溫,各地方黨報也紛紛入駐各大短視頻平臺,新聞短視頻也由此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平臺的無序擴張也讓視頻內容質量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特征。面對同一網絡熱點,眾多的新聞短視頻創作者往往一擁而上,反復圍繞同一新聞內容進行創作甚至是模仿,同質化內容的出現,造成了新聞資源的浪費,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聞傳播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地方黨報進行視頻新聞創作時,對自身的定位不夠準確,不同黨報之間都將時政、民生等選題作為創作重點,缺乏根據自身特點而制定差異化、個性化的策略,導致短視頻內容缺乏鮮明的特色;另一方面,在視頻拍攝和剪輯上,多數地方黨報的視頻內容不夠新穎,對于年輕受眾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受眾黏性不足,這是目前地方黨報在短視頻新聞傳播方面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優質內容的不足制約著主流媒體影響力的發揮
從當前短視頻新聞的發展來看,根據創作主體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類別,一類是非專業的短視頻用戶,另一類是專業的短視頻用戶。非專業用戶比較廣泛,只要擁有手機就可以隨時拍攝隨時上傳到社交媒體上,所以非專業用戶的短視頻內容質量雖然忽高忽低、專業性較差,但影響范圍十分廣泛,這一特點也使短視頻新聞內容的主要來源都是非專業用戶。[3]非專業用戶在創作中將富有生活性、娛樂性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因素融入其中,集趣味性和實用性于一身,容易吸引眾多人的觀看。對于專業用戶創作的新聞短視頻而言,雖然在對于新聞事件的把握、表達尺度方面掌握得十分恰當,但相對于非專業用戶新穎的表達手法、時尚的視頻素材,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導致既好看又兼具新聞性、生活性的優質短視頻新聞缺乏。
(三)全能型人才匱乏致使轉型存在一定難度
互聯網時代,面對發生在人們身邊的新聞事件,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傳播者,這也對主流媒體提供優質新聞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實現從“人無我有”到“人有我優”的轉變。在短視頻新聞領域,專業創作人員和非專業創作人員之間也存在著日趨激烈的受眾和流量的競爭。從傳統黨報加速實現媒體融合的角度看,創作優質的短視頻作品離不開技術方面的支撐,但更需要全能型人才作為保障。除采編技能外,短視頻新聞要求記者會拍攝與剪輯,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在地方黨報中,集采編播、拍攝、剪輯于一身的全能型記者還不多,專業人才的匱乏也對地方黨報發展短視頻新聞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四、新媒體環境下地方黨報短視頻新聞的優化路徑
(一)堅持內容為王
對于新聞傳播而言,雖然技術在不斷革新,新的傳播方式層出不窮,但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沒有改變。當下只有完善短視頻新聞內容,才能在眾多同質化短視頻新聞中脫穎而出,才可以被審美逐漸疲勞的互聯網用戶所接受,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站穩腳跟,得到互聯網用戶的信賴和喜歡。[4]地方黨報作為“上連黨心、下連民心”的重要媒介,在泛娛樂化新聞甚至虛假新聞頻繁出現的當下,必須在短視頻新聞的制作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傳播好社會主流價值觀。要堅持內容為王的發展策略,關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保證內容和質量的前提下,依托差異化、有特色的短視頻內容吸引用戶關注,不斷提升主流媒體的美譽度。
(二)注重傳播形式創新
不容忽視的是,短視頻新聞的形式是否新穎也是其能否被受眾認可的重要因素。這就要求黨報短視頻在把握高質量新聞內容的同時,也要將創新思想融入視頻創作生產之中。短視頻產品之所以能夠受到歡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一現場影像素材所帶來的視聽感官刺激”。[5]以人民日報的抖音號為例,在其制作的短視頻新聞作品中,受眾不僅能看到熱點新聞事件,還有編輯精選的形象生動的畫面,恰如其分的配音和嚴謹的畫面剪輯手段、詳實的數據,這些給新聞事件的表達提供了多樣化元素的支撐,起到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對于視聽語言方面的創新,其重要意義還在于能夠吸引眾多年輕受眾,引發他們觀看短視頻新聞的興趣,用年輕群體喜歡并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提升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三)重視與用戶之間的互動
相對于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短視頻平臺在新聞傳播和受眾信息反饋之間搭建了溝通的橋梁,用戶在觀看短視頻新聞后,可以通過評論或留言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也給受眾帶來了直接參與新聞的體驗感,有利于培養受眾對于平臺的忠誠度。同樣,黨報作為短視頻新聞的發布者,可以通過這種互動體驗及時了解受眾對于新聞熱點事件的看法、對于視頻制作手法的意見、對于報道內容的喜好程度,這些反饋意見都為地方黨報進行輿論引導、改進傳播內容等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對于進一步提高短視頻新聞的制作質量,改進用戶體驗,更好展現主流媒體責任擔當提供了重要參考。
(四)培養新型人才
短視頻新聞屬于新媒體產業,其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因此,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要主動擁抱新媒體,通過不斷學習培訓等方式,提升自身業務水平,讓自己成為集策劃、采集、編輯、播出等技能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地方黨報也要拓寬用人渠道,積極引進短視頻制作領域的專業人才,實現人才增量,促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注釋:
[1]王洋,薛金麗,李延.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實務研究創新路徑探析——一些傳媒觀察類公號帶來的挑戰及啟示[J].中國記者,2018(06):11-14.
[2]梁官宵,王處輝.媒介變遷與記憶重塑:短視頻中的青年群體記憶實踐[J].學習與實踐,2019(08):108-116.
[3]艾輝.新媒體環境下短視頻新聞的創新路徑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0(02):83-84.
[4]陳鑫.新媒體背景下短視頻制作創新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11):15.
[5]殷俊,劉瑤.我國新聞短視頻的創新模式及對策研究.[J].新聞界,2017(12):34-38.
(作者單位:包頭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