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土地的誓言》一課教學為例,提出在語文課堂中利用移情藝術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歷史神入,喚醒學生情感;移情入境,引導學生入情;深入體驗,激發學生共情;移情于己,促進學生情感內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 《土地的誓言》 移情藝術 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7-0092-02
初中是學生語文學習模式轉變和個體心靈成長轉型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展開情感教育可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和人格培養產生積極影響。在以往的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更重視“為知識而教”,忽視語文教學“披文入情”的重要性。移情最早源于美學領域,指的是“將自己的個體情感傾注到他者身上,實現共情”。將移情藝術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激發學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和文本達到心理上的契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排有一定數量的愛國題材課文,在教學此類文章時,采用移情教學法,更易實現教學目標。本文以部編版語文七年級《土地的誓言》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利用移情藝術手段培育學生國家情懷的實踐,具體如下。
一、歷史神入,喚醒學生情感
“神入”最早是一個美學概念,用以指代“我”理解他者主觀經驗的能力,教育學領域“歷史神入”的主要內涵,是教師引導學生在精神上回歸課文所處的歷史時代和人文背景,讓學生站在歷史的視角理解課文表達的情感和人物的思想歷程。“歷史神入”,被認為是培養學生共情能力的重要途徑。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編排的都是表現家國情懷的作品,《土地的誓言》是該單元中一篇精讀課文,其原文是當代作家端木蕻良所寫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情感,也抒發作者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以及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教學這篇課文時,考慮到初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歷史基礎,且課文所處的背景與當下學生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截然不同,通過直白的敘述手法,難以將學生帶入當時的歷史情境。因此,教師可以采用“歷史神入”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導入,為學生創設一個“情思交融”的學習氛圍,實現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體會文章感情的教學目標。以下是筆者教學《土地的誓言》一課的課堂導入片段:
師:同學們,《土地的誓言》一文創作于“九一八”事件爆發的十周年之際,當時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時期,流亡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接下來,老師將通過一組圖片帶你們回到作者描寫的那個年代。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抗日戰爭時期我國人民無家可歸的歷史照片,同時列舉更多侵略者的入侵行徑)
師:同學們,請想象如果照片中淪陷的是我們的家鄉,你的感受如何?
生1:如果淪陷的是我的家鄉,我一定非常傷心。
生2:我會對侵略者的行為感到十分氣憤。
生3:仇恨侵略者,想把他們統統趕走。
……
師:通過大家的回答可以發現,當我們失去故土時,會產生悲傷、憤懣等情緒,本篇課文的作者端木蕻良也有著與我們相同的情感。接下來,我們將走入課文,感受作者寫給故土的這封“信”。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調動學生天然的共振共情能力,令學生體會家國淪陷之痛)
運用“歷史神入”的方法,以較能體現當時情況的圖片、文字或視頻等素材為橋梁,讓學生充分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寫作動機,進入歷史情境,進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進一步與作者、與文本進行“對話”,深刻感受課文傳遞的愛國之情。
二、移情入境,引導學生入情
“移情入境”指將課文情感融入教學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仿若進入課文所寫的時代背景之中,使語文課堂充滿靈動性和生命力。創設情境,不僅要求教師建構課堂情境,也要求教師建構一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表達空間的課堂語境,讓學生在“議”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在“疑”中培養深入思考問題、體會文本情感的能力。以下為筆者教學《土地的誓言》一課的片段:
師:同學們,閱讀完這篇課文后,我們進一步從細節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感情。首先,哪位同學能和我們談談你印象中最深刻的句子,你的理解是什么?
生1:作者在描寫家鄉時寫到“我想起……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這樣細膩的描述說明作者對家鄉具有深刻的記憶。
生2:作者在文章最后說他將用他的淚水,洗去故土所遭受的一切污穢和恥辱,說明了作者愿意為了國家和家鄉的土地不懈奮斗。
……
師:大家說得都非常好!那大家在閱讀中發現了哪些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
生3:為什么在課文開始時,作者將土地稱作“她”,而在最后一段中卻直接呼喚土地為“你”?
生4:為什么課文的題目叫“土地的誓言”而不是“故鄉的誓言”?
(針對學生的質疑展開小組合作討論,加深學生情感交流)
師:同學的思考都非常具有價值,觀察都是細致入微的。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十分強烈,哪位同學能夠飽含情感地對課文進行朗讀?
(學生進行朗讀,教師加以鼓勵和指導)
師: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為我們列舉了東北土地上特有的種種景物,我們可以刪掉這部分內容嗎?
生5:這些事物都代表了作者對家鄉的深厚感情,代表了作者對故鄉的追憶,是不可以省略的。
師:回答得非常棒,除了多處運用排比句式強調情感,在本文中作者還運用了許多寫作方式來表達對故鄉的熱愛,請同學們找找看具體體現在哪里。
生6:作者所用的詞匯十分有力和鮮明,比如“噴涌”“沸騰”,這些詞語也用于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
……
以上教學通過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將思考的主導權交予學生,讓學生通過“議”感知作者的情感,通過“疑”挖掘文章更深層的內涵。同時,指導學生開展小組研討交流。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其產生共鳴;另一方面讓學生的品質得到充分的熏陶。相較于死板地傳授知識點,“移情入境”的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積極感知的空間,更有利于學生愛國情感的自發形成。
三、深入體驗,激發學生共情
在語文課堂中使用移情藝術手段,不僅能促進課文客觀知識與學生情感的互動,還能在學生將課文知識、情感內化后,讓他們通過自身的情感輸出增強對課文的理解,因此“移情體驗”的作用不可忽視。教師可按照教學的目標、重難點,從學生的興趣需求和表達需求出發,設計適宜的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涵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在完成《土地的誓言》的課文學習后,筆者先帶領學生朗誦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通過詩歌深沉而直接的情感表達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接著帶領學生學唱愛國歌曲《松花江上》《我和我的祖國》等,以藝術傳遞情感,為學生愛國情感的表達提供出口,增進他們情感的共鳴;最后還給學生布置了自由創作愛國主義題材的詩歌、文章或繪畫等課后作業,讓學生學習利用不同的形式表達、抒發愛國熱情。
四、移情于己,促進學生情感內化
情感內化對開展愛國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情感內化要求學生個體將其所認可的思想情感與自身相結合,從而構成有機統一的態度體系。學習愛國類主題的課文后,要加深學生家國情懷的內化,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其自身經歷與身邊人物出發,結合課文知識形成自己的獨特感情體驗。
例如,《土地的誓言》一課的教學進入尾聲時,筆者引導學生將文章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聯系,如積極聯想當下時代哪些人正如抗戰英雄般保衛家國。當學生聯想到醫生、護士、邊防軍人、人民警察等人員時,他們對課文人物情感的理解已較為深入、鮮活飽滿了。接著,筆者具體生動地講述一些典型先進人物,如鐘南山、屠呦呦等的故事,讓學生從中體驗先進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由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愛國”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及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愛國情感的培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現階段,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已成為語文教育的新常態,在語文教學中厚植家國情懷,巧用移情藝術喚醒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入情、激發學生共情并促進學生情感內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共鳴能力,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謝天斌.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滲透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8).
[2]陳小真.分析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
[3]郭虹霞.融“家國情懷”教育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
[4]劉雁君.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家國情懷——我對語文課堂“新常態”的理解[J].戲劇之家,2016(16).
【作者簡介】何福旺(1976— ),男,漢族,廣西陸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陸川縣初級中學,研究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