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郎平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層次、專業水準、敘事技巧和服務社會多重因素的考量,嘗試把經濟新聞的報道方式分為動態資訊、核心亮點、精彩故事、深度分析、全景觀察等若干形態。同時,在上述分類基礎上,對經濟新聞報道水平如何提質升級實現進階的路徑,作出相應的必要分析。
關鍵詞:經濟新聞 新聞寫作 新聞專業性 采編能力
經濟新聞的分類因標準不同而不同,各種論文及著作,沒有統一答案。對財經新聞的定義,以及經濟新聞和財經新聞的關系,在有些學者之間形成了明顯分歧乃至矛盾。
從大眾媒體經濟報道的終端產品表現來看,由于專業能力和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經濟新聞呈現出特別復雜的樣態,其境界之高下往往判若云泥。
決定經濟新聞產品樣態的因素,取決于背后的采寫方式。如何實現經濟報道質量持續穩定地進階?
一、經濟報道的五種形態
總體來說,當前新聞媒體的經濟新聞報道呈現出消息居多、基層居多、熱點居多等特征。但是,短平快帶來的問題是產品比較粗糙低級,能夠進入較高境界的報道佳作乃至精品很少,能夠為經濟界乃至政府提供重大決策參考價值的報道更為罕見。
本文粗略將經濟新聞報道方式分為動態資訊、核心亮點、精彩故事、深度分析、全景觀察五種形態,它們之間是從低級到高級的遞進關系,從平面到立體的維度差異,從簡單到復雜的邏輯演進。
(一)第一重境界——動態資訊
翻開改革開放前的舊報紙,我們不難發現,報紙上登載了大量工農業政策發布和生產簡報。受制于紙張、印刷等物質條件,也受制于新聞寫作觀念和讀者閱讀需求等條件,在當時出現這種情況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今天我們依然會看到大量的經濟動態資訊。有相當多經濟/財經新聞,不能稱之為新聞,只能稱之為活動簡報。
當然,有些產業信息的新聞價值不大,作為資訊發布即可,這是合理的處理方式。比如說產業政策、生產數據、價格變化、商業活動、經濟指標或指數等基本的服務資訊。最典型的莫過于彭博社,每年僅信息資訊服務交易就超過500億元人民幣。
(二)第二重境界——核心亮點
相比于第一種只會簡單呈現經濟/產業信息的記者來說,更為敬業的記者,會在新聞敏感性的職業習慣指引下尋找新聞點。一個事件往往有多個分散的點,但新聞內容忌雜而散,最好的辦法就是突出核心亮點。
有相當多的記者,不能說采訪的信息太少,相反,他們的毛病是采訪的信息太多,導致文章不知道究竟要說什么。表面上看起來,事實、數據、引語應有盡有,但是讀者讀后卻沒有深刻的感受,收獲感還不如一個集中報道核心亮點的強烈。寫這種報道的記者,往往沒有發現和發展出能夠引導全文報道角度的戲劇點。
(三)第三重境界——精彩故事
一般人認為,經濟新聞是枯燥的,專業的,令人乏味的。但是,《華爾街日報》作為全球經濟報道的執牛耳者之一,恰恰以擅長講故事稱雄于新聞界并獲得讀者認可。
該報資深撰稿人布隆代爾把內部講座編撰成為暢銷書《<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他說,媒體注意力總是放在了讀者對信息的需求上,“我們忽視了一個所有讀者最普遍的要求,一個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給我講一個故事,看在老天爺的份上,讓它有趣一點!”[1]
那么,什么樣的報道稱得上是故事呢?它和前面提到的核心亮點的差異究竟在哪里?嚴格地說,有情節才能稱之為故事,必須有戲劇性沖突,注重敘述過程。
美聯社特寫新聞部主任布魯斯·德希爾瓦說,報紙上刊登的新聞大多只是事件的結局部分,而不是全部。事實上,這些事件的背后還有許多更加精彩的內容。“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松,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過的新聞素材將更加有效地吸引讀者。因為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真實的生活。”[2]
(四)第四重境界——深度分析
經濟新聞的深度分析和通常意義上的深度新聞并無絕對差別,只是,題材的特殊性決定它應當揭示經濟規律。
有研究者對財經深度新聞做了分類,“總體而言,深度財經新聞包括了財經述評、調查性財經新聞、解釋性財經新聞、分析性財經新聞等幾大類。”具體來說,述評往往具有以下三大鮮明特點:(1)評述話題集時代性和熱點性于一身;(2)打破常規思維,大膽提出新觀點;(3)語言上簡練有力述評重在傳遞觀點,觀點愈明確愈鮮明,愈是上品。調查報道具有兩大突出特征:一是在選題上直擊社會黑暗;二是在取證中深入調查。解釋性財經報道是對經濟現象從多方面進行原因釋疑的新聞報道。分析性財經報道是一種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觀點性寫作,而其中論據印證觀點乃是分析性報道最為重要的地方。[3]
嚴格來說,調查和分析在風格上確實是不一樣的。不過,筆者認為,除非是在專門論述調查性經濟新聞等特殊語境下,否則沒必要刻意分出一個新的類別。原因在于:一方面,調查性新聞本身就是深度報道的子類型 ;另一方面,調查性新聞本身并未排除經濟題材,那種將調查性新聞等同于揭黑或者等同于社會新聞的理解才是偏狹的。
(五)第五重境界——全景觀察
把全景觀察作為產經新聞最高境界是筆者提出的一個設想,主要是針對超越于深度分析之上的寫作而言。一般來說,大眾媒體偶爾對某一個重大題材做連續性的系列報道,深刻挖掘呈現同一題材的不同層次。
以《經濟學人》雜志為例,這份刊物的成功經驗證明,它在長達1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保持著不變的新聞理念,那就是通過經濟洞察世界。如何理解世界,形成判斷和擁有觀點,是《經濟學人》這個品牌的亮點。
“《經濟學人》在1843 年創刊時即明確要通過對事實的理性分析來弘揚自由貿易、經濟自由政策和個體責任的理念,它的寶貴財富就是無論其理念還是方法都在此后的150年里保留了下來”,想要探究當前世界的重要議題,這是它吸引了全世界這么多讀者的原因。“《經濟學人》在內容上的顯著優勢 ,正是因為其能實現這看似相反的要求——通過掌握大量事實、數據,通過編輯部的理性思考和辯論,最終清晰簡潔且有品位地呈現當下世界的眾多重要議題。”[4]
需要指出的是,全景洞察絕非全面出擊平均用力,而是經由某個切入口以小見大,放在時代大背景和國家發展大格局下審視。這是一種以點帶面、以面凸顯點的藝術。具備了這種能力的產業/經濟新聞的優秀記者,往往可能成為出色的財經作家。
二、經濟報道的進階路徑
必須明確指出的是,不管經濟新聞最后呈現給讀者的樣子是什么,經濟專業性的要求是前提。沒有這個前提,連合格的經濟新聞都難以生產,更別談逐步向更高級形態的報道水平邁出前進步伐。
正如甘惜分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指出,“經濟記者須具備廣博的經濟知識,對經濟形勢、經濟動態、經濟前景應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并能較為準確地分析現狀,解釋趨勢,預測未來。經濟記者應善于把非事件性的經濟新聞及枯燥的經濟數字用生動通俗的形式反映出來。”[5]
下面,我們依據上述經濟新聞產品形態分類再來談如何進階。
(一)正確定位資訊信息
我們對動態資訊應當有明確的定位。
彭博社或路透社的資訊服務,一方面是非公開報道業務,另一方面它們交易的并不是原始低級信息,而是經過處理的有價值的信息。不同行業和國家的財務數據披露格式是不一樣的,獲取數據后,彭博社需要讓具有財務背景的專業人士進行財務信息模板的統一化構建。
本文討論的是大眾媒體公開的動態資訊報道。有時采編人員對有些經濟信息做資訊化處理,是有意為之。然而,我們更關注的是,有哪些題材被浪費了?記者因忽視其應有的新聞價值導致簡單化處理,這和非公開的資訊交易有本質上的區別。
經濟新聞資訊化的原因,主要是記者個人能力和采訪作風的問題,比如機械記錄,照抄資料,或者有聞必錄,原封不動發表出來。這樣的資訊信息,淪為純粹的體力勞動,而沒有任何思考、分析、加工等腦力付出。
“他們不會想盡辦法讓世界按照他們的想法運行,以便拯救這個世界;他們也不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努力讓自己成為故事的絕對權威。當然,他們的作品也很少能夠給人們留下深刻記憶。這是因為他們僅僅把自己看作事實的傳聲筒。他們的文章是平淡無味,沒有顏色的。”[6]
(二)超越要素尋找核心
那么,經濟新聞采編團隊如何突破要素寫作,找到核心亮點,從而讓手頭經濟資訊信息轉變為真正的經濟新聞呢?
我們應當擺脫傳統新聞教材的教條主義,不能機械理解五要素或者六要素,導致平均用力的錯誤做法。“我們必須超越5W和H原則。有關新聞必須回答誰、什么、哪里、何時、為什么以及如何等問題的準則,我們早已熟知。我們仍然要堅持這一準則,但應該更進一步。我們必須首先自問:對于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的讀者需要了解些什么以此來判斷其重要性。” [7]
(三)故事的微雕藝術
“沒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記者。”如何處理已被報道過的故事呢?布隆代爾提供的解決方案之一是具體化,“只要他修改自己的方案,從小處著眼,他同樣能夠挖出好故事。讓其他人去繪制宏圖吧,讓我們的記者做一名微雕家。”[8]
當然,新聞界最早以講故事出名的成功媒體首推《時代周刊》。“《時代周刊》式的敘事讀起來的確與眾不同。它會給你提供新聞,但不突兀,不像報紙那么明顯。經過精細加工的《時代周刊》的故事都是以緩慢而又極其細致的場景設置來引誘讀者,接著就是一篇精細打磨的敘事,最終導向一個旨在傳達情感力量的結論。”[9]
普利策獲獎新聞《固特異之戰誰勝誰負殊難判定》是其中的典范。這篇長達4萬多字的商戰故事被譽為學習當代市場經濟的活教材,報道這一新聞事件的《阿克倫燈塔報》主編戴爾艾倫驕傲地說,“為著眼于公眾利益的報紙建立了報道商業和經濟問題的新的高標準。”[10]
(四)解釋復雜事件的意義
研究者指出,受眾的新聞信息需求有兩類:一類是獲知性的信息;另一類是事關重大、直接利益相關但背景復雜、聯系廣泛的信息。對后者,媒介報道必須將其放在縱橫交錯、更為廣闊的環境下加以深入解析,報道更要求突出解釋意義(尤其是在報刊等平面媒體中會更加明顯)。[11]
以2014 年央視的兩則報道為例。央視產經組明確“世界事件,中國態度”和“中國事件,世界圍觀”兩個視角。對國內成品油價格11連降背后深層次原因層層剝繭,深挖此輪國際油價下跌的真實原因——世界經濟增長緩慢,石油供應供過于求,條分縷析石油與政治、與資本的密切聯系,讓觀眾明白了世界全景局勢。再比如,新聞觀察《工業4.0——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方向》從德國為何推“工業 4.0”講起,最終回到中國制造如何抓住機遇彎道超車這樣的身邊故事。[12]
當然,復雜經濟事件的報道,不僅僅是解釋其原因或者意義,有時候還要在采訪中尋找解決方案或者思路。2009年,筆者和香港文匯報同事做了一組金融海嘯沖擊珠三角的系列調查報道,分別選取了原料市場、酒店娛樂業、廠房出租等產業作為觀察窗口,通過蕭條景象展示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的影響,表達產業界期待扶持的心聲。
(五)透過局部事實看全部真相
絕大部分情況下,經濟新聞記者的思考在故事化和深度的門檻之前止步,進入全景式觀察的記者是極其罕見的。然而,超越局部真實看全部真實,透過表象真實看本質真實,恰恰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辯證思維精華所在。
比如說,美國的底特律曾經是輝煌的汽車城市,后來成為著名的“鐵銹地帶”核心區。原紐約時報記者查理·勒達夫是普利策新聞獎得主,他在《底特律:一座美國城市的衰落》中寫道,大部分經濟記者最初忽略了底特律衰落的報道價值,即使有報道也是淺嘗輒止。而他本人之所以回到底特律,一方面是鄉情所致,另一方面恰恰是下決心找到城市衰落的原因。
紐約時報記者米什萊恩·梅納德的《底特律的沒落》則可以說是一部底特律汽車產業興衰史,記錄非常專業翔實,深刻地揭示了底特律從輝煌的工業明星走向鐵銹地帶的悲劇命運。有趣的是,另一位底特律籍普利策獎得主、《華盛頓郵報》副主編戴維·馬拉尼斯也寫了一本《曾經輝煌:底特律的故事》,他的書側重于緬懷底特律的輝煌,三位記者的書恰恰形成互補,構建了底特律的多維城市鏡像。
三、結語
總結起來,經濟報道的產品形態可區分為動態資訊、核心亮點、精彩故事、深度分析、全景觀察五重境界。第一種寫法是搬運工,簡單交代新聞要素甚至要素不全,對于經濟咨詢服務公司來說尚需加工,對大眾媒體來說這只是最簡單的復制工作,關注有用性;第二種寫法是淘金者,找出核心亮點突出某個新聞要素,關注新聞性;第三種寫法是紡織工,在核心亮點基礎上講一個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完整展示過程和結果,關注戲劇性;第四種寫法是分析師,提供深度分析或解釋的附加值,關注規律性;第五種寫法是觀察家,既緊扣題材又突破題材本身把握時代脈搏,管中窺豹,關注整體性。
理論上,不管哪種形態的經濟報道文本都是需要的,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讀者需求,也可以形成多姿多彩的經濟新聞生態。但是,目前的經濟新聞窘況就在于,大量資訊化、快餐式的東西多,好的產品太少,這不僅影響媒體競爭力,也影響媒體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能力。所以,經濟新聞產品形態如何持續進階,是一個迫切的任務。
注 釋:
[1] [美]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M].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9.
[2] [美]施瓦茨.美聯社新聞報道手冊[M].曹俊、王蕊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222.
[3]郭光華,侯迎忠.優秀財經新聞作品評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前言.
[4] 王辰瑤,符文涓.《經濟學人》為什么成功 — —網絡時代媒介定位再思考[J].中國出版,2016(1).
[5]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51.
[6] [美]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M].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76.
[7][美]安雅·謝芙琳,埃默·貝賽特.全球化視界:財經傳媒報道[M].李良榮審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363.
[8][美]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M].徐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10.
[9][加]羅伯特·弗爾福德.敘事的勝利:在大眾文化時代講故事[M].李磊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108.
[10][美]沃爾特·李普曼等.新聞與正義Ⅲ——14項普利策新聞獎獲獎作品全譯本[M].展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58.
[11]裴毅然.經濟新聞學概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35.
[12]王琰.央視產經新聞報道的創新[J].青年記者,2015(13).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