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閣
摘要:新聞事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石,是新聞報道的根本,正如水之源、木之本。沒有新聞事實就沒有新聞報道。正確把握新聞事實的表達方式是提高新聞報道質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量更大,傳播速度更快,受眾接收信息更多,接收更方便快捷,對新聞報道質量要求更高,因此,正確把握新聞事實的表達方式尤為重要。新聞事實的表達方式包括新聞事實的典型性、完整性、邏輯性、時代性、引導性、互補性、連續性等多個方面。其中典型性、完整性、邏輯性、時代性、引導性又具有普遍性;互補性和連續性具有特殊性。把握好這些表達方式和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精彩表達新聞、準確傳達信息的前提。
關鍵詞:新聞事實 表達方式 報道水平
客觀事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石,是新聞報道的根本,正如水之源、木之本。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有事實才有新聞。先有事實,后有新聞,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背離事實,是假新聞。”正確把握新聞事實的表達方式是提高新聞報道水平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新聞工作者報道能力的重要尺度。新聞事實的表達方式包括新聞事實的典型性、完整性、邏輯性、時代性、引導性、互補性、連續性等多個方面,其中典型性、完整性、邏輯性、時代性、引導性又具有普遍性;互補性和連續性具有特殊性。
這些表達方式可以各有側重,也可以重點強調其中的某一個方面,它們之間彼此聯系、互為補充。把握好這些表達方式和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精彩表達新聞、準確傳達信息的前提。
一、新聞事實表達要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足以代表某一類事物特征的標準形式,是這一類事物的榜樣、楷模,值得學習、借鑒、推廣的特性,這種典型性,能更好地成就新聞。在對新聞事實進行分析、選擇時,首先要考慮具不具備典型性。具備了才有報道價值。
采訪和編輯中要分析研究我們報道的這個產業有沒有效益,效益明不明顯,效益又包括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效益明顯才具有典型性,才能展現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展現人們掌握的較高勞動生產技能以及創造較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展現科學技術運用程度,引導大眾學習參考借鑒,形成良性互動。如,2020年8月20日《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報道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小辣椒種成大產業”,傳遞了2020年,播州區種植辣椒38萬畝,實現產值18億元的信息。2021年3月20日《農民日報》報道的“東西部協作助推‘土味出黔入滬”,傳遞了播州區鴨溪鎮生產的茄子畝產達9000公斤,畝均產值達到2.34萬元,并銷往上海的信息。2020年7月31日“天眼新聞”報道的“播州區:借助龍頭企業力量擴大生豬項目規模”,傳遞出2020年播州區生豬全產業鏈滿負荷生產后,預計實現產值91億元,解決3000余人就業,并帶動運輸業、餐飲業增收7000萬元的信息。
這些產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報道。此外,還有稻+產業、烤煙產業、牛羊產業等,如果規模發展,科學指導、防疫到位,效益也會十分明顯。工業方面,提供就業崗位、沒有污染排放、創造財稅較多的產業都具有典型性。小微企業、家庭作坊解決自身就業,具有代表性,也有其自身的典型性……這類企業的發展推動著經濟社會向前發展,同樣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文明進步,是典型的新聞事實,這樣的報道,才會引起共鳴,產生效應。
二、新聞事實表達要具有完整性
新聞事實表達的完整性是指新聞事實表達要有頭有尾,事實清楚、重點突出、結構嚴謹。主要表現在新聞五要素敘述要全面完整。新聞的五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結果。一條新聞的五要素表達完整清楚了,新聞事實就能完整清楚地表達出來。而五要素的最后兩個要素,是五要素的重中之重。事件起因、經過、結果表達不完整,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有頭無尾或虎頭蛇尾,以致報道失實,經不起推敲,讓大眾誤解,對報道產生質疑,導致公信力受損。例如,筆者編輯《村民徐國會一家的三張賬單》一文時發現,記者列舉徐國會家的三張收入賬單,即養豬、精品水稻、柚子種植等。但每一張賬單表達都不完整,比如,養豬增收這一張賬單,記者只列了購買仔豬、飼料等部分支出,而另一部分如建圈舍、防疫、工人工資支出沒有列出,新聞事實不完整。對此,記者根據編輯的建議進行補充采訪,讓三張賬單內容飽滿、充實、完整,實實在在體現徐國會一家的增收情況,更好展示脫貧攻堅取得的豐碩成果。修改后的文稿經遵義市播州區融媒體中心推薦,2020年3月15日被央視13頻道的“新聞直播間”采用刊播。新聞事實表達完整是提高報道水平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新聞事實表達要突出重點,不用面面俱到。正如宏其、姜燕所說:“要求新聞事實的完整并不是說事無巨細、滴水不漏,而是應該把構成事實的關鍵因素盡可能地反映出來。”
三、新聞事實表達要具有邏輯性
新聞事實要具有邏輯性是指新聞報道要符合邏輯,即符合規律,符合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一)新聞事實要符合客觀實際,遵守客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的新聞報道會讓大眾生疑,從而使新聞報道失去公信力、生命力。
(二)新聞事實要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如實踐認識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季節更替規律等科學自然規律,這樣的新聞報道才會令人信服。
(三)新聞事實表達要把握好先后順序。以新聞事實為主,順敘、倒敘、插敘巧妙結合、靈活運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增加新聞事實表達的生動性、趣味性。
(四)新聞事實要符合社會法治建設要求。體現法治精神,宣揚公平正義,懲治違法犯罪,頌揚真善美,揭露假丑惡。
新聞事實表達與上述內容相悖或抵觸時,都不符合邏輯,經不起推敲,會遭到質疑,便會喪失新聞的真實性和生命力。
四、新聞事實表達要具有時代性
新聞事實的時代性是指新聞要符合所處時代的客觀實際。每個時代的使命、目標任務各有不同,新聞報道要與這個時代休戚與共、密切相關,既要體現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又要彰顯這個時代的文明進步,推動這個時代勇往直前,健康發展。新聞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時代特征,研究時代規律,呈現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聞報道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當下,我國經濟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生態環保、教育科技、醫療改革、民生改善、法治建設、體育發展、文化繁榮、強國強軍等事業欣欣向榮,這些都是我們新聞報道的源泉。傳遞時代思想、時代精神,發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強大聲音,著力占領新聞輿論主戰場。
體現時代性,也要不忘歷史。歷史上各個時代創造的先進思想、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出現的杰出人物都是寶貴財富,值得學習、傳承、借鑒。將歷史財富運用到所處時代的新聞事實中,做到古為今用、借古喻今。把時代性與歷史性更好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反映時代本質,推動時代進步、書寫時代篇章,完成時代使命。
五、新聞事實表達要具有引導性
新聞事實表達的引導性是指新聞事實報道后,能引起大眾關注和共鳴,從而學習和借鑒新聞事實中表現出來的經驗和方法,充分發揮新聞事實的信息優勢,引導大眾思考,啟迪大眾領悟。新聞事實的引導性體現新聞價值高低,正如馮越所說:“新聞的引導性是判斷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記者在選擇新聞素材時,要充分考慮新聞事實所表現出來的價值,那些具有推廣價值的、值得學習借鑒的事實才是我們應該呈現的報道。如2020年9月19日“新華網”刊播的消息《貴州遵義三岔鎮高山紅心獼猴桃新鮮上市》,傳遞出遵義市播州區三岔鎮高山村種植獼猴桃4300畝,畝產值達到10000元。報道顯示了科學種植獼猴桃可以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報道養殖產業,要以成規模的養殖為基礎,且養殖業技術含量要高。因此,關于養殖業的報道不能忽視養殖技術的學習培訓運用,記者在報道這類新聞時要把掌握了解技術作為重要內容,技術是增收的關鍵。新聞報道的職責重在把人們引導到可行的創業路上來。
新聞事實的引導性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功能之一,記者編輯務必要把握好,使之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正確的輿論信息支持。
六、新聞事實表達要具有互補性
新聞事實的互補性是指新聞內容相互補充、相互充實,使之完美表達的一種方式。一些重要或是熱點新聞報道,其事實表達要客觀、全面,它由有一定時間或空間跨度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件構成,或是事件的部署和落實,或是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或是節日慶祝、紀念活動及其相關背景等,都需要對新聞事實進行補充說明,使新聞事實更充實、豐滿、完整、全面,傳遞的信息更加清楚準確、生動感人。這樣,在報道時就會以“新聞鏈接”“編前說明”“編后語”“記者出鏡”“字幕”等方式充實新聞內容,豐富新聞信息,擴大新聞覆蓋面,提升新聞整體表現力。這便是新聞事實的互補性。比如報道紀念歷史人物的活動時,要補充說明歷史人物的生平、經歷、貢獻、影響,讓大眾獲得完整信息。否則便會導致信息缺失,讓大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2017年4月4日在“播州新聞”中播出的一條新聞“播州區組織烈士家屬赴云南烈士陵園掃墓”。編輯拿到稿件后發現記者只表達了民政部門帶領烈士家屬前往陵園祭掃的情況,而缺失烈士犧牲的戰役名稱、戰役時間、烈士墓建設保護、烈士家人的現狀等情況。對此編輯與記者溝通,建議記者補充這些沒有表達而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字幕形式表達烈士陵園建設情況,增加帶隊的民政部門負責人的同期聲,讓這位帶隊負責人說一說這次掃墓的目的和意義。這樣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歷史與現實互補,新聞事實表達的互補性讓新聞有了完整性。互補性新聞還可配以評論,闡發新聞主旨,引導大眾思考,提出希望,解決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體現社會和諧,溫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互補性新聞是以所要表達的新聞內容而定,將所采訪的和搜集的新聞素材進行深入分析、挖掘。通過“新聞鏈接”“新聞背景”等形式開展報道,達到傳遞全面、深入、生動、感人的信息,傳遞正能量、激發精氣神、提高影響力的目的。
七、新聞事實表達要具有連續性
新聞事實表達的連續性是新聞報道完整性的體現。一般情況,主要針對重大題材、跨越時間較長、跨越地域較廣、事件容量較大的新聞事實,可以進行連續報道,分日分時分段報道新聞事實中一個方面的內容。連續報道又稱“系列報道”,對重大事件、重要問題、或新聞人物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的連續性報道。例如,《貴州日報》區域周刊遵義版從2021年3月25日起推出“融入成渝圈·唱好雙城記”系列報道,講述遵義市各縣區市梳理優勢產業、優化營商環境、整合多方資源整裝待發,全力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的舉措和成效。報道按照貴州省委和遵義市委的決策部署,講述作為整個西南地區南下北上的重要節點城市的遵義市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將始終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借梯登高的重大機遇,借助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形成全省發展重要增長極,讓800多萬革命老區人民共享發展紅利。目前,遵義市各縣市區正立足區域優勢,按照成渝所需、遵義所能,促進遵義特色產業與重慶市、四川省實現優勢互補、精準對接。比如3月30日推出的系列報道之二“開放習水縣向北挺進”,報道了習水、江津兩地“跨省通辦”是習水縣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舉措。除了工商營業執照,兩地還就教育、就業、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等71項企業和群眾關注度高、辦理量大的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了“跨省通辦”。連續性報道要求高,采編播時間長,選擇這種新聞表達方式,務必提前做好策劃并制定宣傳報道方案。方案中要明確采訪主題、采訪時間、采訪地點、采訪人物,安排好采編人員,明確好采編日程,確定好報道日期,采訪人員與編輯人員要做好工作對接,確保采訪編輯工作順利進行、報道任務如期完成。
新聞事實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需要靈活運用,綜合分析,深入調研,總體把握。同時要重視語言通俗流暢、生動平實,力求層次分明、結構嚴謹,保證新聞稿件高質高量,做到及時快速報道。
參考文獻:
[1]劉建明、王泰玄等.宣傳輿論學大辭典[M].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03).
[2]宏其,姜燕.把握新聞事實的完整性[J].視聽界,2000(03).
[3]馮越.新聞的引導性是判斷新聞價值的重要指標[J].今傳媒,2008(03).
(作者單位:遵義市播州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