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強
摘要:全媒體時代是一個新聞傳播手段眾多、新聞資訊爆炸、新聞記者競爭激烈的時代。黨報記者,尤其是黨報駐地記者,如何提高自身素質,做好駐地采訪工作成為行業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本文針對此進行著重分析,闡述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黨報駐地記者。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 黨報 駐地記者
所謂駐地記者,就是媒體在某地常駐的新聞從業人員,其自身能力及素質與媒體的政治、業務、作風等方面的建設有極大關聯。黨報駐地記者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比起一般記者崗位,須具備“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綜合能力,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既給黨報駐地記者的工作帶來便利,讓他們能更高效、更便利地開展新聞工作,但同時也給黨報駐地記者帶來了極大挑戰。全媒體時代要求新聞工作者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如何運用新媒體技術在全媒體時代下開展新聞工作也成為黨報駐地記者面臨的考驗。因此,駐地記者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和能力的提升,不斷“充電”,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黨的新聞工作者。
一、全媒體時代的特點
全媒體時代,因為互聯網的發展,可以說信息無處不在,傳播無所不及,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傳播者。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其所具有的特點如下:
第一,技術占有絕對優勢。對于新聞信息,尤其是黨報新聞信息,要求其具有時效性,過去人們一個月以后才能了解一個月之前的事情,在今天絕對不可能。時效性,更成為全媒體時代考量主流媒體傳播力的因素之一。因此,黨報駐地記者在全媒體時代,必須以最快速度抵達新聞現場,快速采訪,了解新聞事實,攝錄現場圖片,并將圖片及新聞報道迅速上傳至報社的“中央廚房”,再根據受眾的特點發布到微博、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傳播平臺上。在這種情況下,筆記本電腦、網線網卡、攝像機與照相機等技術設備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二,綜合能力要求更高。黨報駐地記者不僅要具有極強的專業能力,如文字駕馭能力、信息采集能力、出鏡直播能力、網頁制作能力、信息發布能力等,而且還要掌握并熟練運用攝影攝像技術、視頻編輯、直播軟件等多項技能。
第三,記者要有較強的新聞把關意識。黨報作為報道政府與黨的政策方針的主流媒體,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全媒體時代下,關注信息傳播時效性的同時,黨報駐地記者必須牢記,傳播除了“快”,更要“準”,要增強把關意識,積極承擔起宣傳正能量的責任。
二、對黨報駐地記者的要求
第一,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站位。黨報駐地記者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政治意識。在報道新聞事件的時候,要時刻牢記自己是黨報記者,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出現可能引發輿情的突發新聞事件時,黨報駐地記者要及時切入,用新聞報道主動引導受眾情緒,通過報道肯定正面情緒,理性勸導公眾以事實為依據。涉及宗族、外交、領土完整等報道時,黨報駐地記者更要加倍謹慎,切不可出現錯誤的輿論引導。有了較高的政治站位,黨報駐地記者就會牢牢地把握住輿論導向。
第二,要具有較強的判斷能力。這里所說的判斷力有兩種,一是對新聞價值大小的判斷力,二是對新聞事實真假的判斷力。黨報駐地記者要面對的是所負責地區的新聞報道,駐地記者需要具有極強的新聞敏感性,善于從一些小事情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善于從小切口反映大主題;要具有敏銳的新聞真假判斷能力,準確鑒別出新聞的真假,以免報道虛假新聞,錯誤地引導輿論。
第三,要具有較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黨報駐地記者站駐地人員有限,工作性質對記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駐地記者工作在基層一線,接觸面廣,既要采寫稿件又要負責與各采訪部門及社會各界人士“打交道”,這就需要記者具有較強的溝通和協調能力,這樣才能不斷獲取好新聞,發現好新聞,寫出好新聞,推動社會進步。
第四,要具有嚴于律己的職業道德。因為肩負著正確引導輿論的責任,黨報駐地記者的新聞職業道德操守就更為重要,不寫虛假新聞、不在通訊員稿件上掛名、不抄襲同行新聞等,都是黨報駐地記者必須要遵守的基本職業道德。
第五,要具有健康的身心。黨報駐地記者常年奔走在基層一線,工作繁重,若沒有健康的身體,是難以保持良好工作狀態的。另外,心理素質也非常重要,報社工作壓力極大,若駐地記者沒有良好的心態,沒有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能力,就難以支撐起駐地報道這一艱巨的工作。因此,要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時刻牢記“記者成才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要經得起挫折”這句話。
三、關于如何做好一名黨報駐地記者的思考
(一)不斷實踐,努力提升業務素質
黨報駐地記者自身的業務能力是影響其報道質量的關鍵因素,業務素質主要包括社會活動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觀察事物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要做到上述四點,首先,要深入基層。駐地記者作為新聞工作者一定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要深入實際到基層群眾中去,與社會各界建立聯系,才能準確且快速抓住群眾與政府都關心的焦點問題、熱點話題、難點問題,采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文章。其次,要做足功課。駐地記者要想在工作地方立足,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因此,不管是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典型事件的報道中,還是在日常工作的報道中,都必須要做足功課,打有準備之仗。再次,要學會學習。作為全媒體時代下的駐地記者,要明白如何學習。當前很多人認為網絡這么發達,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不需要學習記憶。但是新聞記者卻不能如此,利用網絡查詢新聞信息和將新聞信息融入腦海中是不一樣的。如何將所學習的知識融入到工作中?如何在工作中創造業績?這都需要黨報駐地記者在學習中下功夫,同時還要堅持有效閱讀,所謂有效閱讀是指分析好的新聞報道的可借鑒之處與需改進之處,并將自己的分析記錄下來。另外,對于一些持續性報道要實時跟蹤,學習他人的報道方法與技巧,體會新聞報道規律。在對比學習中,提升自身的采寫能力,提高業務素質。
(二)加強學習,做到心中有大局
對黨報駐地記者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大局意識,要做到和做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要學會研判時事輿論熱點,遴選多樣報道主題。要按照當地要求和報紙宣傳工作需要對當地的新聞進行采寫與報道。常言道,新聞記者要“吃透兩頭”,這對黨報駐地記者尤為重要。“兩頭”就是指上頭和下頭,上頭是黨與政府,下頭是基層群眾。吃透兩頭就是要對黨與政府的方針政策、基層群眾的心中所想有充分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具備新聞敏感,才能報道更具價值的新聞。
黨報作為黨的“喉舌”,黨報記者首先要學習黨的方針政策,這樣才知道要報道什么內容,不可報道什么內容。其次要形成大局意識,做到心中有大局,這樣才能采寫出既有指導意義又有可讀性的讓受眾滿意的新聞作品。黨報駐地記者在培養大局觀這方面具有極大優勢,駐地記者沒有被工作分工所限制,政治、經濟、民生等都是他們的報道對象,再加上與各基層單位的接觸,多領域采寫,都有利于拓寬眼界。最后,加強對當地政府與黨委所提出的方針、政策的學習,并將此當做新聞工作開展的指導依據,有利于大局觀的逐漸形成。
(三)走進基層,做好民生報道
在駐地新聞工作中,最好的新聞源就是基層群眾,在基層中有很多鮮活、值得社會大眾所關注的新聞題材,如何將這些新聞生動、形象地抵達受眾,是駐地記者需要深入探討與解決的問題。其實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駐地記者要腳下沾滿泥土,將目光對準群眾,善于發現新聞事實,選擇獨家新聞視角,用他們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新聞事件報道出來。
貴州日報報刊社的駐地記者很多都是在貧困縣,“脫貧攻堅”戰役,就是社會大眾關注、群眾希望被報道的新聞。“分紅啦、分紅啦,我家又漲了200元……”“漲價啦,今年的新品種蔬菜漲價了,我今年的收入增多了。”這些都是以群眾的視角開展的報道,在這些報道的背后,是駐地記者深入村落,走進貧困村民的家中,與村民認真交流,將目光對準他們的采訪工作。駐地記者對那些被譽為沾滿泥土、帶有露珠的新聞作品感觸最深。
基層是新聞的主要源頭之一,只要肯深入基層,一定可以拿到第一手新聞,并在這些新聞中發現亮點,抓住事物的本質進行全面報道,同時使自己的作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在當前網絡信息發達的全媒體時代下,黨報駐地記者更要深入基層,踐行“四力”,用眼觀察、用心傾聽、用腦思考,這樣才能寫出高質量的獨家新聞。
(四)與當地政府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
黨報駐地記者雖然不受當地政府的直接領導,但是也要有“貼近”意識,做好本職工作深層次報道當地新聞。具體有“三貼近”:
第一,工作關系的“貼近”。黨報駐地記者要準確認識到自己的位置與職責,自覺接受當地政府的領導。具體來說,在駐地期間,記者要定期拜訪市一級的各位領導,了解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然后再進行新聞報道。對于縣一級的各位領導也是如此,主動拜訪,了解他們對當地內容的宣傳要求與相關建議。通過建立這種工作關系,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使得記者的工作開展獲得更多支持。
第二,宣傳報道內容的“貼近”。黨報駐地記者在新聞報道中,要將當地工作的典型案例報道出來,與地方政府工作相貼近。如果駐地記者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對當地政府所開展的主要工作沒有重視與關注,那么長時間下去會影響報社在當地的影響力。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貴州日報報刊社的駐地記者對當地所開展的相關工作進行了大力報道,將成功脫貧的村子當做典型進行報道,講述他們脫貧的方法、經驗與心得,在社會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第三,情感上的“貼近”。黨報駐地記者要與基層群眾建立良好感情,想其所想,思其所思。
但得注意的是,黨報駐地記者在與當地政府和群眾相貼近的時候,要本著“多幫忙,不添亂”的原則處理報道的方式與方法。筆者在多年的駐地實踐經驗中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對于部門工作中出現的小失誤但沒有造成實質性影響的事件,可以采用“傳遞信息到當地負責人”的方式進行處理。就像在脫貧攻堅的基層報道中,發現部分村子并沒有按照規定公示享有低保的人員,村民對這一行為頗有意見。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先向鄉縣的相關部門進行通報。
二是對于一系列突發重大新聞事件、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的新聞事件,駐地記者要快速到現場了解真實、具體的情況,然后通過網絡發布新聞,正確引導輿論,避免社會輿論在不實報道中“走偏”。
總的來說,在全媒體時代,黨報駐地記者不管是在個人能力方面,還是在專業素質方面,都需要進行全面提升。針對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駐地經驗,探討了黨報駐地記者如何在全媒體時代下做好本職工作,以期為黨報駐地記者在工作實踐中提供解決問題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劉億服."全媒體"時代黨報駐站記者素質提升路徑探討[J].新聞傳播,2013,000(004):152-152.
[2]解廣軍.全媒體時代黨報記者素質提升的路徑[J].傳播力研究,2019,067(19):253.
[3]張大鵬.把握三大關系,當好駐站記者——一名黨報老駐站記者經驗談[J].中國記者,2013(11):104-105.
[4]李丹丹.淺析融媒體時代黨報記者如何轉型與突圍[J].赤子,2018,000(028):63.
[5]申慧萍.全媒體時代黨報記者應增強五種意識[J].中國地市報人,2015(07):44-45.
[6]李仲勛.“融媒時代”,駐站記者需提升“四種力”[J].城市黨報研究,2018,(06):54-56.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