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劇是一種以歌唱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戲劇形式,兼具音樂和戲劇的雙重性質,這也就決定了演唱技巧和形體語言在歌劇表演中的重要性。對于歌劇演員而言,將演唱技巧和形體語言靈活運用于歌劇表演中,使表演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不僅是對歌劇演員自我專業能力的一種提升,也是拉近觀眾與角色之間距離的一種有效方式。因此,要想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歌劇演員就需要以歌劇表演的基本原則為基礎,充分運用演唱技巧的和形體語言,深究劇本,合理創新,做好角色把控和肢體訓練。
關鍵詞:歌劇表演;演唱技巧;形體語言
一、歌劇表演的基本原則
從表面上看,歌劇表演就是音樂與戲劇的深度融合。但實質上,除了音樂和戲劇,歌劇融合的藝術還包括文學、舞蹈、美術等多領域內容,并且富含多種樣式和體裁,這也就決定了歌劇演員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素質。具體而言,歌劇表演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尊重作品、彰顯個性
尊重作品,就是強調歌劇演員應當充分尊重作品的一切客觀情況,也就是保證作品的還原度。作品中所呈現出的時代背景、人物關系、劇情走向等具體內容,一般而言都是不容更改的。演員在表演時應盡可能地保證這些具體內容的完整呈現,這既是對作品的尊重,也是對作者和觀眾的基本尊重。當然,強調作品內容的還原也并不是要求將作品當作法律條文一般嚴格執行,畢竟歌劇表演和歌劇創作一樣,本身也是一種創作活動,所以是允許演員融入自身特色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個性彰顯。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演員對作品的理解不一樣,所以其最終呈現出的表演效果也會有所差別。當演員在歌劇作品中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歌劇表演自然也就產生了別具特色的生命力。于是,盡管作品內容無所變更,但其帶給觀眾的魅力感受早已經千差萬別。
(二)博古通今、與時俱進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博古通今,并不是要求歌劇演員無限度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而是要求演員充分把握作品的內涵,將其中的歷史背景和當下的時代氣息貫通起來,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所強調的內容是不同的。例如,古典主義時期的歌劇會強調氣勢的表現,而浪漫主義時期的歌劇更加注重個性的凸顯。因此,歌劇演員在表演經典作品時,尤其需要注意這些要點。前面所提到的還原和尊重固然重要,但與時俱進,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充分融合,甚至使歌劇表演達到借古諷今的目的,也是同等重要的。
(三)善用技巧、豐富感情
歌劇表演作為一種主觀性和客觀性兼備的藝術創作活動,其良好的效果呈現顯然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技巧的。技巧是演員表演能力的輔助和擴充,有助于演員將更多風格迥異的唱段盡可能完美地詮釋出來。應當注意的是,歌劇表演中的技巧,不僅包括氣息的調節和音調的控制這樣有形的表現,也包括演員的審美觀念和心理活動這種無形的內涵。當然,除了技巧的加持,情感的融入同樣是歌劇表演不可或缺的。情感作為歌劇表演的靈魂所在,顯然是技巧運用所不能取代的。再豐富和純熟的技巧,如果沒有感情的投入,那么作品的呈現必然也就不具備絲毫的生命力[1]。換言之,技巧的運用和情感的豐富是歌劇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所需的兩大重要環節,如果說情感表達是內在的目的使然,那么技巧運用就是外在的手段表現,二者共同起到豐滿音樂線條和充實角色魅力的效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歌劇表演中的演唱技巧運用
歌劇表演中的演唱技巧,通常包括真假音的切換、聲音的美化、曲調的處理和臺風的呈現等內容。歌劇演員對演唱技巧充分運用的最終目的就在于保證歌劇音樂的優美性,使觀眾獲得聽覺上的享受。歌劇演員只有在具備扎實歌唱功底的基礎之上,輔以豐富的歌唱技巧,才可能為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聽覺盛宴。具體來說,歌劇表演中演唱技巧的運用可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一)深究劇本
劇本是一場歌劇表演的基本骨架和基本導向,是歌劇演員不可不重視的內容之一。對劇本進行深入研究,并不僅僅只是要求演員對劇情走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除了劇情,劇本中所涉及的任何一處細節,都是值得演員深究的內容,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品之中的時代背景、角色的性格表現和內心情感等。作品本身是十分客觀的,但如果歌劇演員對其進行積極的探索和解讀,那么此時的作品就必然為演員提供了主觀發揮的可能。因此,在正式登臺表演之前,歌劇演員有必要對劇本進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對自己即將塑造的角色要有一個精準的把控,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認知,從而使看似呆板的人物變得更加鮮活。由此可見,要想提高歌劇演唱方面的表演質量,不僅是要強調嗓音訓練這種生理技能練習,同時更加強調精神世界的豐富。深入研究劇本,將劇本中的文字表達充分轉化為一種精神力量,從而強化演唱技巧,突出角色特征,這無疑是一條提升表演整體質量和引發觀眾濃烈興趣的有效途徑。
(二)合理創新
創新與創作本就存在天然的緊密聯系,經典作品的誕生往往來自作者苦心孤詣的創作,所以藝術發展的基本動力就在于創新。由此,對于歌劇演唱技巧的運用而言,創新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當然,創新并不是肆意改變,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科學改進和合理完善。歌劇演唱的創新也是有一些基本方向可循的,如演唱觀念、演唱方法和觀眾需求等,都是歌劇表演演唱技巧的運用過程中可以嘗試的創新方向[2]。具體而言,也就是要求歌劇演員要及時地發掘和了解觀眾的主流需求,以進一步在自己的演唱觀念和演唱方法上做出適當的調整。例如,在演唱技巧的精華得以充分整合的前提下,演員在展現一些傳統唱法的同時,可以合理地加入一些流行腔調,或配以眼神,或輔以舞蹈,進而將整個表演過程變得豐富多彩,這樣不僅可以使觀眾獲得聽覺上的享受,而且使觀眾的視覺需求得到進一步的滿足,從而提高歌劇演唱整體的觀賞價值,吸引觀眾的觀賞興趣,使觀眾最終能與歌劇演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歌劇表演中的形體語言運用
形體語言,又稱肢體語言或身體語言,主要是指演員通過眼神、表情、手勢和嘴型等形式所呈現出的表演。在歌劇表演中,形體語言一般是作為歌唱表演的輔助和擴充,也是演員表達角色內心活動的主要方式。關于歌劇表演形體語言的運用,主要可以通過角色把控和肢體訓練這兩個方面進行強化。
(一)角色把控
形體語言的主要作用之一就在于表達人物的內心活動,換言之,形體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物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因此,要想實現形體語言的強化,就有必要對角色有一個精準的把控。人物角色的喜悅、憤怒、憂愁、思慮、悲傷、恐懼、驚疑等諸多情緒,都是可以通過相應的形體動作加以表現的[3]。歌劇演員可以充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深入探究角色的內心活動,從而豐富自己表演所需的形體語言。在表演過程中,合乎時宜的形體語言有助于將劇情穩步推向高潮,從而帶動觀眾的情緒,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肢體訓練
如果說強調角色把控是要培養歌劇演員運用形體語言的主觀意識,那么肢體訓練就更傾向于形體語言運用的實踐層面了。歌劇當中除了音樂和戲劇的元素,還融入了舞蹈的元素,因而它的形體語言要求必然會和一般的戲劇表演有所差別。將舞蹈訓練的要求適當應用于歌劇的肢體訓練,無疑可以使其形體語言的最終呈現效果更加優美。例如,歌劇表演當中常常會有一些摔跤、翻滾或決斗的動作,這些動作在現實生活中的呈現必定不雅觀,甚至略顯粗魯,但在歌劇表演中,由于融入了舞蹈的表現手法,其視覺呈現較為文雅,別有一番韻味。
總而言之,演唱技巧和形體語言同時作為歌劇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互促進和相互補充的效果。對演唱技巧合理運用,對形體語言勤加練習,都必將有利于歌劇作品的內涵體現和情感表達。時代還在進步,人們的審美需求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歌劇表演在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往往對人們價值觀的形成也具有導向標的作用,因而其傳承和發展切不可過于懈怠。只有緊隨時代潮流,秉持創新的心態,不斷豐富和完善歌劇表演體系,才有可能為人們帶來更加深刻的體驗。
參考文獻:
[1]歐苒.歌劇表演中演唱技巧與情感的整合研究[J].戲劇之家,2019(18):23.
[2]康甄.淺論演唱技巧和肢體語言在歌劇表演中的運用[J].文學少年,2020(27):36.
[3]許校華.演唱技巧和肢體語言在歌劇表演中的運用[J].營銷界(理論與實踐),2020(4):363.
作者簡介:
劉慧,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