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頡 滕志朋
[摘 要] 廣西是民族團結的典范地區。歷史上,廣西各少數民族之間,以及他們與漢民族之間交流密切,文化互通。廣西仫佬族“古條歌”《古今對唱》是對民族交融團結的史詩性詠嘆。《古今對唱》敘述了從盤古開天辟地到近現代中國這一個時間跨度無比巨大的歷史過程?!豆沤駥Τ犯桧灹诉h古傳說故事中的祖先神,也展示了進入文字—文明時代后中華民族的真實歷史,記錄了那些曾經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也引述了漢民族文字經典中創造的藝術形象。仫佬族非常認同漢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歷史,《古今對唱》等“古條歌”也主要用漢民族語言演唱,而且有意識地在重要的場合演唱,從而起到凝聚民眾的作用,形成他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古今對唱》呈現了仫佬族等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在當今也成為民族交融團結的見證。
[關鍵詞] 仫佬族;古今對唱;中華民族;民族團結
[中圖分類號] G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2-0084-08
廣西是多民族地區,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由于仫佬族的民族身份認定較晚(1956年2月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確認仫佬族為單一民族),因此讓人們感到比較陌生,學術界對這個民族的研究也相對較少。仫佬族雖然被正式認定較晚,人口規模也不大,但是其文化卻極其豐富多彩而且價值非常高,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在仫佬族的民族文化中,最富特色的是仫佬族的民歌。多年來,經過一批學者的收集、整理和結集出版,仫佬族民歌已經呈現在世人面前。但相應的工作也基本止步于此,對仫佬族民歌的深入研究包括對其中具有代表性文本的探討和闡發,目前還比較少。例如,古條歌中的《古今對唱》,在仫佬族民歌中就具有重要地位,也很有研究價值。在我們看來,這個文本不僅是仫佬族自身歷史發展軌跡的記錄,還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個民族相互往來、同向而行的見證,是民族認同、融合、團結的一曲贊歌。
一、《古今對唱》的基本內容:從古至今的民族發展軌跡
以龍殿寶、黃桂秋、吳代群主編《仫佬族古歌》中的《古今對唱》為標準本,這首古歌有152段,每段4行,共608行,在仫佬族民歌中屬于篇幅較長的。
《古今對唱》記述的歷史跨度極其漫長,即使不是橫亙了整個人類歷史,至少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完全相當。開篇的第一回對答,說的就是盤古開天辟地的事:
問:誰人投胎盤古氏?生在何方我不知,請把古文對我講,從頭一二對我提。
答:上界菩薩把世降,投胎轉世盤古皇,開天辟地他為首,知他生長在大荒[1]74-75。
結尾的一輪對答則說到了近現代:
問:問了一遍又一遍,句句記在妹心間,光緒皇帝到宣統,宣統皇帝有幾年?
答:宣統皇帝坐三年,學堂反亂不安然,因為有了革命黨,封建王朝上西天[1]87。
時間跨度如此巨大,其中唱到的人物(形象)也非常多,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如先秦時期的姜子牙、周文王、商紂王、老子、魯班,秦末漢初的項羽、劉邦、韓信、張良,三國時期的孔明、曹操、劉備、董卓、孫權、司馬懿,唐代的程咬金、李世民、秦茂公、尉遲恭、秦瓊、薛仁貴、武則天、武三思,北宋時期的宋仁宗、包拯、呂蒙正,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曾國藩、同治、光緒、宣統,等等1。
二是遠古傳說中的形象,包括盤古、伏羲、女媧、神農、天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大禹等。
三是民間神話傳說故事或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中的人物韓湘子、哪吒、楊戩、黃飛虎、牛郎織女,民間小說《楊家將》中的人物楊令公、潘仁美、楊六郎、楊七郎、楊宗保、穆桂英,民間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楊志、白勝、晁蓋、劉唐、林沖、高俅、宋江、武松、李逵、吳用、盧俊義、西門慶、潘金蓮、武大郎,等等。其中,有些名字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但這些名字后面的人物事跡主要來自文藝作品,因此放在這一類。事實上,第一類中的真實歷史人物,其中有一些事跡或故事也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演繹,或與民間的傳說等交雜在一起,不能完全分清了。
《古今對唱》中的這些人物形象及其事跡,總體上是按歷史發展的先后順序吟唱的,但是也有好幾處不是如此,如第14段第2行說“后朝蒙正住寒窯”,第4行說“魯班修造洛陽橋”,顯然,魯班是春秋時代人,呂蒙正是北宋人,這里的順序是顛倒的。而第14段唱了春秋時期和宋代的人物之后,接下來在第15段至第23段,又唱回遠古時代,如第20段唱的是有巢氏教人造房子、燧人氏教人煮熟食,第22段唱的是神農嘗百草、大禹治水等故事。又如,第33段到第36段唱的是漢代劉邦、項羽等人的故事,從第37段開始則唱隋末到唐初的事情,主要講瓦崗寨一眾豪杰,接下來從第51段開始唱薛仁貴(薛家將)的故事,但到了第79段又倒回到三國諸葛亮、曹操、劉備、呂布等人的故事。類似的不按歷史先后順序來敘述的地方有四五處。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是仫佬族多種形式的民歌完全是在斗歌演唱中發展變化而來的[2]?!豆沤駥Τ愤@首仫佬族民歌,在仫佬族的稱謂里叫“古條”,“古”通“故”。古條歌是男女雙方以答問對唱的比賽方式吟唱的,一問一答,一方(女方)用歌聲發問,另一方(男方)同樣用歌聲回答。不論男女哪一方,在對方唱完之后接不上,即不及時發出下一問,或答上本輪發出的問題,就算輸了。如果想要在對歌中勝出,那么男女雙方都得把整條古歌記完整[3]。然而,古條歌一般都很長,即便記得,但是在對歌現場的緊張氣氛下,歌者很可能出現忽然忘了當前這一段,但記得其他段的情況。為了保持歌聲不斷,于是發問的歌者就把忘記的這一段放下,跳到其記得的那個段落。而答問者則是有問必答,問什么答什么,于是就出現了一些段落不按歷史順序敘述人物(形象)故事的情形。還有一種情況,在龍殿寶等人主編的《仫佬族古歌》中的《古今對唱》,其演唱者龍光田老人演唱時也出現了暫時性遺忘的情況,于是他想到哪兒就唱到哪兒,順序就不對了。搜集者龍殿寶先生只能根據演唱者的唱法記錄,因此就形成了這樣的文字稿。很可能在其他歌者那里是完全按歷史順序演唱的。這種“異文”現象在民俗文本中是很常見的。
因為涉及的人物(形象)眾多,而且又是歌唱—對唱的形式,所以歌中的歷史故事及其情節就不可能非常詳盡完整?!豆沤駥Τ穼θ宋锕适率怯羞x擇性的,有些人物故事只是點到為止,一個人物(形象)可以只提到他最重要的事跡或貢獻。例如,燧人氏,第20段里就只有“燧人教人煮熟食”一句提到;又如樊噲,也只有第36段一句“樊噲鴻門舞寶劍”唱及?!豆沤駥Τ分攸c講述的是漢、唐、宋等幾個朝代,歌頌的人物(形象)是這幾個朝代建功立業、定國安邦的功臣,壯懷激烈、浴血沙場的英雄,以及公正廉明、無私為民的清官。
第32段至第36段講述項羽、劉邦的故事。第一個問答講述項羽恨劉邦,圍困劉邦于滎陽;紀信假扮冒充劉邦,讓劉邦最終脫險;韓信追擊項羽到烏江邊,霸王兵敗自刎。第二個問答講述張良吹簫瓦解項羽軍心,陳平賄賂冒頓單于的妻子閼氏,使漢高祖得解“白登之圍”。還有樊噲在鴻門宴上和項莊舞劍,讓劉邦最后平安回到漢營。
第37段至第78段講述隋唐時期的故事。程咬金最先出場,然后講瓦崗軍、李世民和他手下的一眾英雄。在這一部分里出場的人物及其事跡比較密集,幾乎是一句一個人物、一句一個故事。例如,第39段和第40段的這一問答:
問:哪個為皇在瓦崗?哪個八卦定陰陽?哪個三鞭換兩锏?哪個斧劈老君堂?
答:李密為皇在瓦崗,茂公八卦定陰陽,尉遲三鞭換兩锏,咬金斧劈老君堂[1]79。
當然,有些人物出現的次數較多,如程咬金、尉遲恭、秦瓊、羅成都是2次,李世民4次,徐茂公3次;有些人物則只簡單提到一次,如李建成、李元吉這二位,只在一個故事里同時出現,實際上屬于故事中的配角。
唐代故事中占最大篇幅的是薛家將。從第49段和第50段的問答講述了徐茂公解夢預示薛仁貴登場,一直講到薛剛酒醉闖禍導致滿門抄斬為止,共30段15個問答。雖然不能和話本或小說相比,但是也可說得上是主角突出,形象生動,故事有頭有尾。
唱完薛家將,《古今對唱》又轉回漢末,唱起了“三國演義”。這個部分共20段,10個問答。歌者的立場和羅貫中是一樣的,主要歌頌的是蜀國劉備這邊的英雄,人物事跡也和《三國演義》一致,此處不再贅述。
第99段開始轉到宋代,到第126段止,共28段14個問答,內容包括包拯的故事、楊家將的故事,篇幅最多的是梁山好漢的故事。這里也不再重復。
之后的段落,從宋代講到民國時期,其中插入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以及春秋時期介子推的故事,很跳躍,講述速度很快。明朝期間的故事講得極少,清朝則是把各個皇帝按順序點名,大多沒有故事或情節(事跡),如第139段和第140段這一對問答:
問:雍正登基幾多久?以后江山哪個傳?聞知你知古時事,何不耐煩對我言。
答:雍正登基做皇帝,坐滿十三交乾隆,乾隆洪福天樣大,保定江山六十冬[1]86。
這首古條歌的后面部分就是采用這種講述格式,把故事從清初迅速推進到民國時期或近現代。概而言之,《古今對唱》把華夏歷史唱了個遍。
二、《古今對唱》的體裁形式:史詩
《古今對唱》這首仫佬族的“古條”歌,如果用現在的文學理論來分析,它應該對應哪一種文類呢?在我們看來,既然“古”通“故”,指這種歌是歌唱歷史人物的英雄事跡或民間故事、傳說等;而“條”,指的是這種歌是一條一條的,即一段一段的——把一段稱為一首,則一支古條歌就可以說是由少則十幾首、多則幾百首組成的[4]。另外,“條”還可指古條歌是由一條一條句子單行排列組合而成,和詩一樣。這就是說,“古條”就是講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詩,即“史詩”。
把《古今對唱》劃歸于史詩這種文類,是一個新穎而大膽的提法,但是并非言之無據。我們知道,“史詩”是一個產生于西方的文論范疇,近現代被引進中國。由于這是一個西方基于它們自身的歷史背景而創造的概念,因此放到中國文學語境中的時候往往會產生解釋的難題。就是說,如果嚴格按西方的術語內涵,中國似乎就缺失了某種文類,典型的就是沒有“史詩”,這讓很多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感到非常困擾,以至于形成了一個“史詩問題”[5]。簡單來說,就是在西方人眼里,中國沒有史詩;在國內一些人看來,因為是用西方理論來參照,所以只好“承認”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史詩”這種體裁。當然,隨著《格薩爾》《江格爾》以及《瑪納斯》的發現,“中國無史詩”的聲音漸漸消散了。
那么,如何界定一首詩是不是史詩呢?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朝戈金教授是史詩及其理論研究方面的權威專家,他經過廣泛的研究,梳理并歸納出學界界定史詩的幾個尺度:一是長篇敘事詩(在實踐中這一條并不是不可變通的);二是場景宏大;三是風格崇高;四是超凡的主人公(一位或多位神或半神);五是業績非凡(或歷經磨難);六是分為“原生”的和“次生”的(或者叫作民間口傳史詩和文人書面史詩)[6]135。朝戈金教授認為:“符合所有這些尺度的,當然是史詩。只符合其中幾項核心特質的,可以認定為不夠典型的史詩?!盵6]135
以這幾個尺度來衡量《古今對唱》,我們看到:
其一,《古今對唱》有600多行,雖然達不到勞里·杭柯(Lauri Honko)提出的1000行這個最低標準,但是超過愛德華·海默斯(Edward R.Haymes)能接受的200行到300行的底線。史詩要求有較大的篇幅是合理的。因為史詩具有歷史敘事性,要給人強烈的歷史感,必然不能只盯著歷史長河中某一短暫的片刻,而是要有很大很長的歷史跨度才能達成。但是這并不等于史詩一定要上千行,或者是越長就越像史詩。關鍵在于內容是否展開了很長的歷史維度,以及敘述的歷史人物、事件是否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古今對唱》敘及的歷史長度是無與倫比的,從開天辟地宇宙誕生說起,一直說到現代。它所唱誦的人物形象,是偉大崇高的或曾經在歷史上叱咤風云的。就此而言,《古今對唱》可以算得上是史詩中的典范。
其二,《古今對唱》里不乏盤古開天辟地、女媧煉石補天這樣的偉大壯舉,也有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楊家將的金戈鐵馬,這些都向我們展現了生動的歷史畫面,符合“場景宏大”這個要求。這樣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從內容方面而言,呈現出了崇高的風格。即使從文辭來看,《古今對唱》作為古條歌,和仫佬族民歌中的“走坡歌”“口風”或“隨口答”(這幾類歌基本屬于輕松詼諧類)比較,顯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
其三,要求史詩中有一位或多位神或半神,要求神或英雄有非凡業績或歷經磨難,這在《古今對唱》中也不是問題。《古今對唱》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前文已列舉,盡管不能詳盡,但其中既有遠古時代的三皇五帝——按現在人們的看法這些都是“神”或“半神”,也有許多民族英雄或壯士豪杰,如楊家將、薛家將,以及隋唐之際的瓦崗英雄、宋代梁山水泊的好漢。有時是單個人物(形象)及其非凡舉動,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推動作用;有時是英雄群體的作為,對歷史的進程發揮了重大的影響。
史詩以“超凡主人公”為尺度是可以的,但主人公不一定是神或半神。這是典型的西方標準,是根源于他們自身歷史背景的東西,不應該成為普遍要求。因為既然是詩體的歷史敘事,所謂歷史,通常是指過去真實發生或者存在過的人和事,而神之類的虛無存在,顯然不是人類歷史的真實。西方的一些人把人神混雜的東西當作歷史,是把文學和歷史搞混了。關于盤古、夸父、共工、女媧、炎帝、黃帝、堯、舜、禹的事跡,我們是通過傳說或故事一直傳下來,而不是神話(這個概念也是西方傳入的),這表明我們的歷史上曾經真實存在這個名字的人和事,只不過在傳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形,以致我們現在讀不懂、理解不了。重新正確解讀我們的歷史文化,是增強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步驟。此處要說明的是,像仫佬族《古今對唱》這樣的文本才是真正的歷史敘事,是名副其實的“史詩”。
其四,《古今對唱》是仫佬族獨有的、原生的。仫佬族有本民族語言,但無文字[7]。正因為沒有文字,他們才用口耳相傳的方式,以山歌的形式,傳承民族的歷史文化(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的史詩,都產生于沒有文字的時代。“原生口語文化就是文字產生之前或文字使用之前的社會文化?!盵8]仫佬族是一個具有高度歷史意識的民族,除《古今對唱》之外,還有很多類似于朝戈金先生所說的“不夠典型的史詩”,如《水淹天門歌》《三國志》《薛仁貴征東》《立羅城》等。這些古條歌都為仫佬族獨有,盡管不知道某首歌什么時候產生,誰第一個唱出來,卻在仫佬族中一代代傳唱下來。《古今對唱》最為獨特的地方在于,它除了有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史詩相同的地方,即具有悠遠的歷史——它產生于我們現在不能考證的年代(遙遠的時代),還從古到今一直在接續創作、不斷更新著。據仫佬族人說,每過一個時代(朝代),新一輩的仫佬族歌手就會把前面一段時期的歷史編成對唱,接到《古今對唱》的后文中。目前《古今對唱》的文末,說有了革命黨之后,封建王朝消亡了,這就是當代仫佬族歌手的最新創作,他們要把《古今對唱》的內容一直延伸下去,把民族的歷史永遠續寫下去。
三、《古今對唱》的主題:民族融合與團結
仫佬族的《古今對唱》是一種歷史敘事,歸屬于史詩范疇。史詩學界有一種共識,就是認為史詩是構建和表達認同的重要資源,“史詩所具有的認同作用,卻是從來就具有的”[9]5。史詩的重大價值和意義,在于其具有達成民族認同的社會文化功能,《古今對唱》也不例外。然而,“不同的史詩在不同的演述傳統里產生的認同輻射的范疇各不相同,凝聚力大小不一,認同范圍也表現為個人的、社區或區域的乃至民族國家的認同等諸多形態”[9]12?!豆沤駥Τ凡粌H是仫佬族內部認同的承載者,而且是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認同的表征。
首先,從內容上來看,《古今對唱》中歌頌了很多遠古傳說中具有神性的老祖宗,如唱女媧的這一個問答:
問:我把古文來問你,哪個仙人煉青石?哪個把天來補起?請把根由講我知。
答:煉石補天女媧氏,她在仙山煉青石,補了三萬六千塊,才能云散見紅日[1]75。
此處歌詞里并沒有交代女媧是屬于仫佬族的祖先神,其他如盤古、燧人、有巢、神農、伏羲等也一樣。這些祖先神通過漢民族文字經典如《山海經》《穆天子傳》《淮南子》等記錄和流傳下來,長期以來這些都被漢民族視為祖先神。在《古今對唱》中,仫佬族認為他們和包括漢民族在內的各民族同宗同源。《古今對唱》既讓仫佬族民眾實現對本民族的身份認同,同時又讓他們認同了一個更大的共同體,即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
各民族是否同出于遠古時代的伏羲、女媧、炎帝、黃帝還需要考證,但隨著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至少到秦漢時期,中華大地上的人們,民族身份意識已經非常清晰了。我們來看《古今對唱》中的這一段:
問:誰人懷恨漢劉邦?幾次帶兵困滎陽?哪個忠臣不怕死?何人逼霸在烏江?
答:項羽帶兵困滎陽,三次帶兵困滎陽,紀信忠臣替主死,韓信逼霸在烏江[1]77。
此處講的是中原漢民族的事情,然而仫佬族人把它放到本民族的古條歌里。還有由真實歷史衍生演繹出來的傳說故事,以及文藝作品(戲曲、小說)中的內容,如三國演義、瓦崗英雄、薛家將、楊家將、水滸傳等,仫佬族人也信手拈來唱到他們的歌中。也就是說,仫佬族對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高度認同,認為他們和漢民族以及其他民族不僅同根同源,而且同向而行,有著同樣的歷史,更沐浴在同一條文化長河之中,有共同的文化。英國人類學家雷蒙德·弗思說:“一個民族是一群有相同的社會特征的人民?!盵10]民族之為民族,是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11]。《古今對唱》之類的仫佬族民歌,不僅意在構建和完成他們民族內部的認同,而且還努力捕捉對一種更大群體的歸屬感,實現一種更高層次上的認同。
其次,從《古今對唱》的演唱語言來看,仫佬族沒有文字,但是他們有自己的口頭語言。仫佬族民眾的日常用語為仫佬語,但同時也使用漢語漢文。唱山歌的時候,既有用仫佬語言的,也有用漢語方言土拐話、百姓話的[12]109。仫佬族自己的學者和歌手包玉堂就曾說:“仫佬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其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不少人會說漢語、壯語,自古通用漢文。不論男女老少,普遍愛唱山歌,有的用仫佬話演唱,有的用漢語方言‘土拐話演唱?!盵13]
至于唱“古條”,雖有用仫佬語的,但更多情況下還是用漢語[1]74。用漢語來演唱古條歌,背景是仫佬族和漢族有長期而密切的交往,是仫佬族喜歡漢文化,熱心學習漢文化。過偉教授指出:“從《古今對唱》可以領略仫佬族民眾熱心學習歷史,學習漢文化。其歷史知識大都由神話傳說故事和戲曲、小說中來。這在全國各少數民族中是較為突出的。在廣西十一個世居少數民族中,也是較為突出的?!盵14]
仫佬古條歌《古今對唱》,實際上是用漢語言演唱漢族的歷史。從內容(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到形式(演唱語言),都是漢族的,但仫佬族民眾并不覺得有何不妥。就像平時既可以講仫佬語,又可以講漢語,在他們看來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們與包括漢民族在內的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及團結達到了一個不分彼此的高度。
最后,從仫佬族《古今對唱》等古條歌演唱場合的選擇角度來看,仫佬族愛唱歌,但是歌有類型,唱講場合?!八麄冊诓煌膱龊铣煌母琛T谧咂轮校S口答為主,有時也唱‘口風,但不唱‘古條。在婚禮歌壇中,也以‘隨口答為主,也大量唱‘古條,但不唱‘口風?!盵12]112為什么有這種區分呢?因為走坡就是談戀愛,要臨場發揮,表達情感,展現才智,可以說完全是少男少女兩個人或小部分人之間的事。而在喜慶日子或開歌壇的場合,必然是男女老少齊聚一堂,人特別多,人多而喜慶的時候,除了要歡娛游樂而唱《古今對唱》等古條,顯然就是要借助這種場合,去“教化民眾,而且強化他們內部的聯系——共同的先祖意識、歸屬感和歷史連續感”[9]12。綜上所述,仫佬族其實是“有意識地”要讓本民族的民眾,構建和形成對包括他們自己,也包括漢民族和其他各民族組成的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的高度認同?!豆沤駥Τ烦~里就包含了相關信息,如第145段這一問:“道光皇帝北京坐,因我不知才問哥,他坐北京有幾久?日后誰人管中國?”[1]87其中的“中國”一詞,表明仫佬族人已經超越了單一民族的身份意識,具有了國家的觀念。
四、結語
民族間的認同,必然是長期歷史生活中有著密切交流,相互之間和平共處,交融團結。廣西作為民族和諧團結的地區,自古以來,不僅本土各民族間相互交流了解、患難與共、風雨同舟,而且不斷加深同中原漢民族乃至外國各民族的交流[15]。仫佬族古條歌《古今對唱》,展示了廣西各民族以及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長期密切交流、文化互通的歷史,并予以史詩級歌詠,在今天更成為我們民族交融團結的有力見證。
參考文獻:
[1] 龍殿寶,黃桂秋,吳代群.仫佬族古歌[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2] 龍殿寶.一蓬艷麗的民族之花:仫佬族民歌研究[J].河池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76-82.
[3] 滕志朋,劉開娥,莫秋.仫佬族民歌的類型、功能及其意義[J].廣西民族研究,2011(2):72-77.
[4] 唐代俊.令人迷醉的仫佬族民歌[J].中國民族,2008(5):46-48.
[5] 林崗.二十世紀漢語“史詩問題”探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7(1):131-142,208.
[6] 朝戈金.“多長算是長”:論史詩的長度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
[7] 陽崇波.從仫佬族民歌看仫佬族文化特征[J].百色學院學報,2014(2):85-88.
[8] 何道寬.破解史詩和口頭傳統之謎:《口語文化和書面文化》評析[J].南方文壇,2008(2):26-29.
[9] 朝戈金,馮文開.史詩認同功能論析[J].民俗研究,2012(5).
[10] 弗思.人文類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13.
[11] 林耀華.民族學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191.
[12] 過偉.仫佬族民歌初探[J].廣西師院學報,1986(1).
[13] 包玉堂.仫佬族民歌的格式和韻律[J].河池師專學報(文科版),1987(4):1-11.
[14] 過偉.持續創新的仫佬族文學:《仫佬族20世紀文學作品選》序[J].河池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30-33.
[15] 黃成授,廖業揚,談琪,等.廣西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現狀[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
[責任編輯:丁浩芮]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An Epic of Ethn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Wu Jie? Teng Zhipeng
Abstract: Guangxi is a model area of ethnic unity. Historically, ethnic minorities in Guangxi kept close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mong themselves and with Han peopl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of Mulao ethnic group in Guangxi is an epic for ethn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The epic narrat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with a large time span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world created by Pan Gu (the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in Chinese mythology) to modern China. It eulogizes the ancestral gods in ancient legends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tru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after the invention of writing and other civilization era. It also records the well-know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quot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s created in the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Mulao ethnic group highly recognizes the history of H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Ancient songs such as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are also mainly sung in Han language. Such songs are often arranged to be performed on important occasions to boost cohesion among the public and form common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represents the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Mulao in the history and witnesses the ethn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Mulao ethnic group; Ancient and Modern Antiphon; Chinese nation; national 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