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摘 要] 加快工業高質量發展是廣西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與全國同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客觀要求。盡管廣西工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但是也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度不高,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制約因素。新時代廣西工業將進入一個新挑戰、新機遇和新趨勢共同作用的關鍵發展階段。把握環境變化趨勢,通過不斷深化資源優勢轉換,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服務配套能力,推動要素稟賦改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新時代;工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鏈;產業融合;廣西
[中圖分類號] F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8616(2021)02-0063-1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1]。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能給農業、服務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確保我們有能力應對疫情、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工業也因其帶動能力強、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擴散能力強,成為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動力源泉。在此背景下,明確新時代加快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把握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意義和基礎,探索加快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并把工業作為帶動廣西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現實,著眼長遠,對我國未來發展方式和發展趨勢深刻研判后做出的新規劃。高質量發展是一種均衡的發展觀,其本質特征具有多維性和豐富性[2]。高質量發展包括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結構調整、資源要素配置合理、環境不斷優化等內容,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生態的全方位提升。系統觀視角下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讓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3]。經濟領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之一,而經濟增長的衡量在學界研究中多采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設置經濟增長質量、綠色GDP、可持續發展、區域競爭力等指標。黨的十九大之后,學界更多地開始關注經濟增長的過程和數量型指標,并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為構建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評價準則[4],進一步豐富了高質量發展的觀測視角。
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中后期,發展呈現階段性新特征,各領域長期存在的風險也演變出新變化,宏觀政策邊際效應弱化,不確定性總體增強。如何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構建現代經濟體系和加快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也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產業體系的構建,而工業高質量發展是產業結構變革與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過程,是使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5]。從產業體系構建角度來看,科技創新和消費需求變化是影響現代產業體系的兩個關鍵要素[6],各種要素通過向更高生產率行業的再配置推動工業轉型升級[7]。從增長動力的角度來看,工業發展推動的投資動力作用減弱,要素驅動難以為繼,開始向創新驅動轉變[8]。從發展方式轉變的角度來看,工業發展由產業單一發展向深度融合轉變。生產性服務業與工業的關系日益緊密,推動工業實現規模效率遞增[9]。特別是作為工業核心領域的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關系更加緊密,并且與現代型生產性服務業耦合關聯的緊密程度大于傳統型生產性服務業[10]。工業協同化發展還體現在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11]、工業化和生態化的耦合發展[12]等方面。
工業高質量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導向,推動工業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具體來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一是要推動產業規模的擴大,形成包含供需鏈、企業鏈、價值鏈和空間鏈的上下游協同的全產業鏈體系;二是要推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提高產業分工和產業專業化水平,加快產業鏈延伸,發展配套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培育新興產業,并且不斷深化融合發展,形成互相支撐、有效協同的供應鏈體系;三是強化創新驅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促進企業創新驅動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培育形成發展新動能;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結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以最小的資源環境成本產出最大的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新時代加快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分析
(一)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對中國新的歷史方位的一個重大判斷。新時代經濟發展面臨不同以往的發展環境,廣西工業將進入一個新挑戰、新機遇和新趨勢共同作用的關鍵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廣西應全面把握新時代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正確認識新時代發展特征,在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尋找增長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機遇。
1.經濟全球化深度調整
史無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帶來較大沖擊,很多國家紛紛采取隔離、停工等防疫舉措,世界經濟增速下滑。原本自由流通的資源和梯度配置的產業,受疫情沖擊對經濟帶來較大影響。疫情過后,為提高政府應對危機的處理能力,一些政府會要求產業回流,尤其是涉及民生的工業。跨國公司的產業鏈布局會更加傾向安全、分散和多元,經濟全球化向區域化推進。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一些國家的行業不斷要求政府增加新的貿易壁壘,給我國對外貿易造成較大沖擊。廣西是后發展地區,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地位,在產業分工中處于相對不利地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任務艱巨,需要加快構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高質量產業體系,增強市場應變力和靈活性,從而實現經濟穩健增長。
2.產業布局趨于重新配置
隨著供應鏈需求的不斷提高,行業龍頭企業在產業布局的時候,會選擇產業配套能力強、物流運輸配置方便快捷、消費市場近、勞動力等要素價格成本低的地區進行重新布局,以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產業布局的重新配置給后發展欠發達地區帶來了產業加快發展的機遇。廣西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樞紐、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輻射的重要區域,也是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資源條件便于廣西發揮比較優勢,構建與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梯度發展、合理分工、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通過技術溢出和產業關聯實現廣西工業的結構變遷。
3.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重構,企業組織形態和經濟運行機制發生重大變革。企業間的競爭向價值鏈的競爭轉變,最終轉向跨價值鏈間的競爭。企業間的協同方式也向企業外部協同轉變,由產業內部協同轉向多個產業協同,多領域的融通顛覆了原有的產業形態、分工和組織方式,促進了新產業的蓬勃發展和新業態的不斷涌現。隨著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應用日益成熟,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設備智能診斷、柔性生產、無人工廠等新技術加快汽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行業智能化轉型,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快速融合推動數字經濟新業態的不斷演進。與此同時,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高度融合可以促進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帶動價值鏈上游的研發設計、品牌管理、金融服務等發展,將制造業優勢建立在較高的服務價值基礎上,成為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4.以新發展格局開始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環境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政策紅利不斷釋放,社會生產力進一步解放,要素市場配置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提升,市場活力加快釋放。中國經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將步入邁向全面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我國擁有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開始釋放,為廣西發展消費品工業,加快構建全產業鏈體系創造了新空間和新市場。
(二)新時代工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廣西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
促進工業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從發達國家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教訓來看,工業不僅是從中等收入國家邁向高等收入國家的一個關鍵“踏板”,同時也是維持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保障[13]。離開工業實體經濟的發展,可能會導致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14]。新時代廣西經濟發展也要認識到工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1.加快推動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是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的要求
疫情發生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更加重視供應鏈安全,把供應鏈的穩定作為國際競爭中基礎性、決定性的一環。發達國家加速推動制造業回流,低收入國家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轉移,客觀上加速現有的全球產業格局變革。廣西毗鄰粵港澳大灣區和東盟,一方面可以加快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又可面向東盟,充分對接東盟市場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加快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客觀上要求廣西產業鏈的升級和分類細化,依靠比較優勢擠入全球價值鏈,從而重塑國際產業分工方式和競爭優勢,實現自身產業從跟蹤到跨越的轉變。
2.加快推動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是培育廣西經濟發展新動能的要求
在資源、能源、環境的多重約束下,廣西工業經濟增長方式面臨諸多挑戰,工業經濟增長乏力。而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國際產業分工格局重塑為廣西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加速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提供重要機遇。工業是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通過工業的技術創新集成,推動傳統工業向中高端邁進,不斷夯實產業發展根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重塑發展新優勢,是當前廣西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贏得發展主動、搶得發展先機的重要舉措。
3.加快推動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是與全國同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
廣西作為后發展欠發達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工業發展上,廣西仍處在工業化發展中期,工業經濟發展滯后是廣西經濟發展的短板。2019年廣西工業增加值5277.57億元,占GDP比重為24.9%,比全國低7.1個百分點1。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實質上是要在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建立向工業化中后期推進所要求的更先進和發達的產業體系。工業對其他產業發展有重要的帶動促進作用。因此,加快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工業化進程,是助力廣西騰飛,實現與全國同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三、廣西工業發展現狀
(一)工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近年來,廣西加快推進工業強桂戰略,把工業作為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支撐,工業綜合實力有了較大發展,總體上呈現穩步上升態勢。2013—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6%,工業化率由2.47%提高到2.63%。工業規模由小變大,工業支撐經濟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5.6%[15]82。但是從增速變化趨勢來看,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受廣西工業投資增速、投資產出下降和工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的影響,工業增加值發展增速相比全國平均水平過早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從工業內部結構來看,戰略新興產業快速增長。2018年廣西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過3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9%(全國口徑),對規模以上工業的貢獻率達34.6%,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6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3.9%,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量超過700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1%,占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3.4%,形成以南寧—北海—欽州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涌現出以富桂精密、惠科、三創、冠捷為代表的一批電子信息企業。以稀土和稀有金屬新材料、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納米碳酸鈣材料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1%,占全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為23.4%,產業規模位居戰略性新興產業首位[16]。2019年工業增長動能進一步增強,高技術產品產量不斷增長,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3.6%,智能電視同比增加2.1倍,電子元件同比增長11.9%[17]。
工業園區成為廣西工業發展的主戰場。截至2019年,廣西已形成國家級、自治區級和自治區A、B類產業園區及其他產業園區114個,其中國家級園區14個、自治區級園區49個。2018年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17589.7億元,比上年增長8.4%,年產值超千億元的園區有4個,超500億元的園區有8個,超百億元的園區有36個[15]87。工業園區規模節節攀升,主導作用日益突出,已成為廣西工業發展的主陣地和增長極。一批主導產業突出的特色園區不斷涌現,如以柳州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汽車和零部件制造產業園區、以玉柴工業園為代表的機械制造產業園區、以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區等。
工業投資成為加快工業發展、促進工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手段。2012—2018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4.77%,工業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成為拉動廣西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18]。百色吉利百礦鋁、玉林正威新材料產業城、北海惠科電子、欽州恒逸化工等項目加快推進,崇左南國銅業、桂林深科技華為手機、柳州智能家電等項目竣工投產,特別是2019年,在建和新開工百億投資項目共23項,增長達到229%[19]。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的重大工業項目加快實施,有力帶動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企業的生產和擴張是工業增長的原生力量。2019年,廣西大型企業95家,中型企業792家,大中型企業營業收入占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的65.14%,成為廣西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1。“外引”“內育”雙輪驅動,引進了華為控股、浙江吉利、龐巴迪、浙江桐昆、四川能投、正威國際等龍頭企業,以及瑞聲科技、志高津晶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柳鋼、玉柴等6家企業入圍“2019中國企業500強”,柳鋼、玉柴、盛隆冶金等11家企業人圍“2019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2。惠科集團、中國鋁業等企業也不斷加大投入,布局新項目。企業的壯大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了食品、冶金、汽車、石化、機械、生物醫藥、碳酸鈣等產業集聚發展。截至2019年,食品工業已突破3000億元,冶金、汽車、石化3個產業突破2000億元,千億元產業達到10個[18]。縣域特色工業集群異軍突起,藤縣陶瓷、全州米粉加工、扶綏木材加工等一批依托當地資源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二)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新時代廣西工業已具備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但仍面臨產業結構不合理、集中度不高,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和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瓶頸問題。
從價值分工體系來看,廣西工業集中在低附加值的礦石開采、加工組裝環節,缺乏深加工產業和配套產業,對上游的研發和下游的品牌沒有太多的話語權。以廣西超過千億元的鋁產業為例,產業結構集中在上中游,盡管近兩年廣西電解鋁產能增幅較大,但仍不能滿足下游鋁加工需求,存在約200萬噸缺口。此外,鋁加工產品70%是附加值較低的建筑型材類,僅有約10%的鋁加工產品屬于高附加值的高純鋁、軌道交通用鋁等[20]。工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增加值率低,產業帶動能力弱,經濟效益不高。從輕工業、重工業結構情況來看,廣西輕工業發展嚴重滯后,2019年輕工業營業收入只占到總營業收入的20.83%3。在廣西輕工業企業中,很多企業從事涉農產業,主要產品如制糖、糧油、水果罐頭、飲料、煙草和紙,粗加工行業占比大,產業層次低,附加值不高。本地輕工業及相關消費品制造供給不足,導致消費外流嚴重,有效供給的不足和消費零售分離造成廣西高比例的網上零售逆差,對本地消費品市場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從生產活動主體來看,廣西產業競爭中工業大企業偏少,2019年廣西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單位數887家,占全部工業企業單位數的14.34%4。企業主要從事產業鏈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資源開采和加工組裝環節,缺乏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在細分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專精特”企業。多數小企業“獨立作戰”,沒有形成良好的合作競爭機制,存在低端同質化競爭和高端供給不足并存的問題。
科技創新能力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也是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新技術的融合應用可以使原有的生產要素發生化學反應,培育出新的生產方式。廣西受制于科技、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不足,創新能力較為薄弱,難以推動產業發展的生產方式變革、組織形態演變和商業模式創新。2019年廣西研發(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0.79%,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5.43%1。引進消化吸收能力弱,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融合發展程度低,產業層次和整體增值能力亟待提高。以“互聯網+制造業”為主的新經濟剛剛起步,制造企業缺乏智能化轉型意愿,數字化程度低,新興產業發展緩慢。
長期以來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廣西工業結構導致產業發展資源能源消耗大、對環境不友好。經過多年的節能環保工作,傳統粗放式發展有了較大改善。隨著國家對環保方面的要求日益嚴格,廣西工業由于結構問題面臨更多的資源環境約束,長期累積的矛盾開始凸顯,如資源消耗剛性增長、工業發展能源資源保障不足、工業企業成本上漲壓力加大、污染防治和減排降碳任務艱巨等,亟須通過綠色發展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
四、新時代加快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措施建議
新時代,加快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要把工業作為帶動新一輪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引擎,全力“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健全完善要素支撐,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支撐力。
(一)深化資源優勢轉換,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
廣西傳統資源型產業占比高,在現階段及未來一段時間,仍然是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的重要途徑和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加快傳統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為重點,發展下游產業和配套產業,提升資源型產品精深加工水平,形成上、中、下游銜接配套的全產業鏈條。一是大力發展依托農牧資源優勢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有機、綠色、無公害為導向,加快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實現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二是要加快傳統礦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鼓勵關聯產業、上下游企業聯合或者兼并重組,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升工藝裝備水平,集約、高效地開發利用好廣西的優勢資源,做到規模體系和質量效率并重。
(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聚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立足制造業主導創新的基礎上,服務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工業向高端、智能、綠色方向邁進。加快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強源頭創新,向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前端延伸,加強基礎研究、探索原始創新,加快產業基礎領域補短板。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由虛轉實,科技創新成果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化。以科技創新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是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發展。加快建立5G通信基礎設施,助力產業和項目向智能化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在重點產業、行業和龍頭企業建成一批各有側重、協同集聚發展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工業企業中的運用。二是加快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以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裝備、工業機器人等產業為重點,加快關鍵技術突破、材料和核心部件研發,打造高端裝備產業集群。三是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圍繞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需求,發展高強輕合金、特種合金、高品質特殊鋼和動力電池材料。四是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依托廣西資源優勢,加快瑤藥、壯藥等民族醫藥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提升生物醫藥的技術創新和產業開放。五是積極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推進新能源汽車整車產品規模化、重要零部件本地化、關鍵技術自主化,加快形成以柳州、南寧、桂林、貴港為核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三)提升服務配套能力,加快推動新經濟發展
現代服務制造體系是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軟引擎。加快形成以物流、金融、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為重點,提升產業配套服務能力,促進產業發展由生產制造向生產服務轉變。同時,加快生產組織、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的集成創新,推動新業態、新經濟蓬勃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圍繞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產業配套能力為導向,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抓好物流標準化、通關便利化、多式聯運體系等軟環境建設,以物流暢通提升產業集聚能力。二是壯大現代金融產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金融需求。推進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加快發展消費金融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積極穩妥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融資擔保公司。完善融資結構體系,增加直接融資的占比,加快把產業龍頭企業培育為上市后備企業。著力打造沿邊金融改革升級版,構建面向東盟的金融開放門戶。三是推動研發設計產業加快發展。圍繞廣西的陶瓷、汽車、服裝等產業,加強研發設計在產品開發、品牌培育、商業運營等方面的應用,實現產品品質和價值的不斷提升,提高產業綜合競爭力。加快節能環保產業推廣應用,推進節能裝備建設,提升綠色化發展水平。
(四)推動要素稟賦改善,釋放內生增長活力
新時代推動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不斷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構造有效的制度環境,增強內生增長動力。一是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全力保障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用地,加強產業用地政策指引,鼓勵土地混合使用,優先安排研發、設計等高附加值產業和新產業、新業態用地供給。強化人才激勵政策,建立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的暢通渠道,推行企業科技骨干股權和分紅激勵制度,做好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二是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推動政務信息整合,精簡優化政務服務,探索包容創新、多元參與的監管方式,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以及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三是多渠道降低企業成本。推動降低涉企相關收費的改革,強化對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加大技術改造的獎補支持,建立企業重大問題跟蹤研究機制,為企業降本增效提供制度保障。四是加快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圍繞“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的開放發展新格局,以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加快招商引資、招財引智,構建產業發展聯盟,以高水平開放提升廣西工業發展競爭力。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工業綠色發展
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關乎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廣西工業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定力,實現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一是積極發展再制造產業。圍繞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等著力孵化和培育一批再制造項目,大力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工藝研發,推動產業從單純的料件再制造向具備設計、研發、生產、售后服務功能的一體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提升能源資源利用率。全面提高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加強廢物交換利用、資源精細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實現廢物“零排放”。三是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綜合治理。強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自然資源管控等約束性指標管理,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四是削減溫室氣體排放,積極促進低碳轉型。推動鋼鐵、建材、化工、有色等重點行業低碳轉型,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推動企業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增強企業低碳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金碚.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4):5-18.
[3] 任保平,李禹墨.新時代我國高質量發展評判體系的構建及其轉型路徑[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105-113.
[4] 黃順春,鄧文德.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述評[J].統計與決策,2020(13):26-29.
[5] 史丹,李鵬.中國工業70年發展質量演進及其現狀評價[J].中國工業經濟,2019(9):5-23.
[6] 芮明杰.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思路、目標與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18(9):24-40.
[7] 張軍,陳詩一,JEFFERSON G N.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長[J].經濟研究,2009(7):4-20.
[8] 張衛華,江源,原磊,等.中國工業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變及轉型升級研究[J].調研世界,2015(6):3-10.
[9] 席強敏,陳曦,李國平.中國城市生產性服務業模式選擇研究:以工業效率提升為導向[J].中國工業經濟,2015(2):18-30.
[10] 唐曉華,張欣玨,李陽.中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動態協調發展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18(3):79-93.
[11] 馬書琴,李卓異.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影響因素及變化機制分析[J].情報科學,2020(6):38-43.
[12] 王婷,廖斌,衛少鵬.基于SD的西部地區產業工業化與生態化耦合發展:以貴州省為例[J].生態經濟,2019(9):50-54.
[13]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史丹.“十四五” 時期中國工業發展:新定位、新舉措[J].經濟研究參考,2020(10):100-108.
[14] 郭朝先.當前中國工業發展問題與未來高質量發展對策[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50-59.
[15] 廣西社會科學院.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20[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20.
[16] 佚名.戰略性新興產業平穩快速發展:廣西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系列報告之十九[EB/OL].(2020-04-06)[2020-08-19].http://tjj.gxzf. gov.cn/tjsj/yjbg/qq_267/t4385089.shtml.
[17] 梁海,陳政,凌伶,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廣西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20(10):33-39.
[18] 佚名.廣西工業70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EB/OL].(2019-09-30)[2020-08-20].http://gxt.gxzf.gov.cn/wzsy/tzgg-6719901/gxyw/t5076464.shtml.
[19] 駱萬麗,陳靜,許峰.2019廣西經濟觀察:強產業筑根基? 挺脊梁穩增長[EB/OL].(2019-12-24)[2020-08-2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91224/newgx5e014c04-19131891.shtml.
[20] 蒲冰.關于廣西鋁產業及二次創業的思考與建議[J].企業科技與發展,2020(5):12-13.
[責任編輯:丁浩芮]
Analyses on Accelerating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Guangxi in the New Era
Li Nan
Abstract: Accelerating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Guangxi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foster new drive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step with the rest of the country. Although Guangxis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strength keeps improving, it is also faced with such restrictive factors as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low industrial concentration, weak capac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ightening constraint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Guangxis industry will enter a key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which new challeng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trends co-exis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grasp the trend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by continuously deepening the conversion of resources advantages,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rove supporting services, enhance factor endowment and strengthe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 a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Guangxi.
Key words: new era;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dustrial chain; industrial integration; Gua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