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戰
摘 要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黨中央“自上而下”戰略部署的媒介融合行動,是基層媒體輿論引導能力跨越式提升的核心布局,是優化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引導基層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改革方略。各縣域地區有其自身發展的特色,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戰略、組織、運營、服務和管理等方面,通過融入社會治理賦能,可以打破唯內容、唯播出的格局,為其持續發展提供思路與動力。
關鍵詞 縣級融媒體中心;社會治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21)10-0072-03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治理的服務框架下,縣級融媒體中心職能有了新的詮釋,需要承擔縣域社會治理優化轉型和提升社會治理效率、能力的責任,是媒體融合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無形力量。社會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國際化發展某種程度上會滋生社會風險,如何應對不確定的社會風險與公共危機,是對縣域媒體參與社會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這不僅要求縣域媒體傳播網絡和信息消費習慣的持續下沉滲透、正向引導,還要求政府在應對危機事件的治理過程中采取新的思維框架和方式引領與主導。
筆者作為廣西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專家組成員,在調研廣西縣級融媒體中心工作時了解到,與先進地區一樣,在完成組織整合與物理空間建設后,廣西一些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搶占輿論引導制高點的同時先行先試,把社會治理工作主動融入自身業務中,如橫縣、賓陽融媒體中心開辦“電視問政”,采取集中問政、網絡問政相結合的形式,強化監督問責,推動了黨委、政府重大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一些地區融媒體中心嘗試多形式主動創新與散點式渠道建設,參與聯防聯控的社會治理工作,憑祥、龍州善用“邊境之窗”陣地,跨境壯語廣播常態化播送疫情防控的內容,化解邊民的憂慮,為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預防控制工作增強信心和信任。放眼國內發達地區,媒體平臺開創出“城市大腦”的區域性治理概念,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服務場景重塑,不斷加快探索城市數字化建設與治理步伐,推動城市數字經濟、數字鄉村與數字生活的縱深化智慧服務,縣級融媒體中心在調動公民積極性與激發社會責任感上將發揮著新的作用,在公民與政府之間架起一條高效快捷、互動通暢的高速公路。
縣域社會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中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不僅需要地方政府發揮社會資源調度與公共職能服務優勢,還需要社會民眾積極參與公共服務建設、更多釋放需求與建議,共同構建與完善基層公共服務體系。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社會治理的媒介服務樞紐之一,必須做好頂層設計與制度革新,以為所在縣域人民群眾提供包括政策傳播、民生保障、利益協調、矛盾化解、資訊服務在內的服務綜合體為目標,盤整內部和外部關系連通社會資源[ 1 ]。具體表現如下。
發揮媒體融合的賦權功能,回應群眾關切,為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提供穩定暢通的溝通渠道和服務平臺;加快融合5G、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迭代支撐,彌合信息基礎建設差距,引領鄉村振興努力方向,提升數字化新農村建設;推動智慧城市發展進程,建設縣域城市治理的綜合信息聚合平臺,實現公共服務信息公開、跨組織數據共享與智能協同,創造平安和諧舒適的生活環境;持續走好群眾路線,在堅定的輿論引導與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凝聚共識;做好區域特色服務的制度與規則建設,利用自身優勢協同推動區域商圈建設。
在基層社會治理、政社共治與區域自治的進程中,準確把準目標定位,充分發揮縣域地區的區域優勢與本土文化特色,不僅是實現和堅持由民眾發揮本質性引導作用的重要抓手,也是有效應對供需匹配、服務與技術供給、供給策略等方面難題的切實舉措[2]。
縣域以及邊遠地區用戶是當前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增量群體,是我們黨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陣地。伴隨互聯網普及率和滲透率的不斷提高,輿論場域正在實現融合和疊加。現實社會場景正以“鏡像”模式在網絡社會呈現,互聯網成為各種訴求、沖突、爭議的集散地。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從輿論宣傳式的引導走向信息公開基礎上的公共討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打破報道的傳統模式,對標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新角度與新手段,生產與制作適應融合傳播的內容,使主題宣傳、形勢宣傳、政策宣傳、成就宣傳與典型宣傳更具鮮活力和參與度;堅守輿論工作的前沿陣地和價值高地,通過打造良好的輿論內容讓互聯網輿論空間成為網絡民意的“晴雨表”與線上線下社會的“調和劑”;發動縣域社會力量拓展新聞生產,如由縣級融媒體中心定期發布新聞選題,鼓勵縣域群眾參與新聞共建與話題討論,并從中發掘出優秀素材共建者,輸出更多優質的圖文素材與視聽節目[ 3 ];基于全媒體渠道和平臺分發的新聞內容,堅持信息公開透明與切實有效的問責響應機制,針對互聯網環境中滋生和引發的各類社會問題、危機、風險提供前瞻性的應對與化解方案,用具有責任感和建設性的報道讓公眾獲取真實信息,引導公眾開展理性討論。
3.1 技術賦能,科技新基建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提升
廣播電視的傳播屬性鑄就了強大的公信力,讓群眾的參與性、依賴性相較其他信息集成組織,讓有廣電基因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更有參與社會治理的“優越”條件。隨著互聯網發展與移動互聯平臺的成熟應用,社會治理模式正在從“自上而下”管理轉為雙向互動管理,從線下服務走向線上融合服務,從傳統的政府監督管理向更加注重多方協同治理轉變。如何科學規范、高效快速地響應人民群眾多元化的需求變化,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進程與節奏,這就需要借助新基建、新科技、新產品來提升現代化社會治理能力。首先,加快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基建融入社會治理進程,圍繞信息共享共建、跨域一網通辦、組織效能提升、完善城市智慧大腦等生活需求場景,為政府與基層民眾提供政務、交通、應急等領域痛難點的解決方案;其次,將新技術融入到內容生產與傳播過程中,在多元主體之間建構對話交流、凝聚共識的渠道,積極回應復雜網絡和社會內部的矛盾問題,為雙向互動、雙線融合、協同共治提供平臺,以此實現媒體職能的現代化與信息化服務;通過手機、電腦、微信、微博、小程序、VR/AR設備與AI設備等載體構建不同兼容性與良好體驗的產品,為縣域群眾帶去互動性、可讀性和趣味性極強的信息內容,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獲得感與滿足感。
3.2 數據驅動,中臺建設鏈接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服務
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內容為王逐漸轉變為數據為先,“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決定著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是重要生產力。縣級媒體在參與新聞服務、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社會活動中會產生海量數據資源,涉獵于生產、采集、審核、存儲、管理、分發、推送、統計和反饋各個環節,如何高效篩選優質數據、有效利用價值數據、合理監測輿情數據尤為關鍵,以縣域為服務核心的縣級融媒體中心需要引入更多互聯網的信息處理架構,通過構建數據中臺來實現數據管理、數據分析和數據決策,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數字化與精細化服務。
縣級融媒數據中臺會將各種來源的元數據引流規劃,將用戶數據、內容元數據、業務數據和互聯網數據匯聚成資源數據池,并根據海量數據應用的最佳實踐來統一數據的格式規范,嚴格把控數據資源、流轉、計算和治理任務,通過業務、技術和策略的多維聯動,確保每組數據穩定、準確、及時地交換和應用,為融媒體業務的數據化運營提供強大的技術平臺支撐。媒體融合業務的成功需要科學縝密的決策,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數據中臺須圍繞以解決實際業務痛點與不同需求場景進行數據挖掘,通過設定豐富的指標、報表、動線、趨勢圖等方式進行數據可視化呈現,以快速、精準的數據應用與數據分析來支撐決策。以“今日頭條”算法推薦模式對數據進行多維度的分類標記、關鍵詞標簽化與算法處理,通過對內容、流量、行為、互動、消費等應用數據進行跟蹤監測與模型化挖掘,完成多維解密、多元屬性交叉和系統化的完整用戶畫像,勾畫出“千人千面”的現實社會的網絡虛擬映射,為不同業態的產品和分眾化、個性化、差異化服務提供支撐,實現精細化的融媒體產品、服務的生產與供應。
3.3 人才升級,借力智庫專家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
隨著互聯網與新技術的不斷升級革新,媒體產品呈現方式多樣化、傳播渠道多元化。數字化浪潮模糊了媒體人、新聞源和媒介產品用戶間的邊界概念,促使新聞生產過程更趨向“群媒共建”的扁平化管理,與此同時,培育出的新型媒體敘事類型和特色新聞呈現模式,也對媒體人的專業技能與知識儲備提出新要求,使得新聞從業者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和尖銳性。
由于受就業觀念、地域經濟發展的限制,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人才進出比例近于失衡,人力不足、人才青黃不接成為阻礙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后勁不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應大力支持縣級融媒體中心人才優先的戰略,加強專業性人才、復合型人才和專家型人才“多軌預備制”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一方面通過內部培養、實踐考核提拔晉升符合標準的人員,不斷完善選、育、留、用機制,在福利待遇、薪酬體系、價值取向、未來發展規劃等多方面制定相關政策,增強人才吸引與隊伍建設;另一方面加速探索縣級融媒體人才“外引共薦”培養模式,通過定期開展學術沙龍、專家培訓、會議活動等文化交流,以及政企、校企與社區之間的跨界融合,積極與政府部門干部隊伍、社區街道管理骨干、智庫研究人才、企業管理人才、高校教研和思政隊伍之間的相互流通,以更高質量人才資源推動縣級媒體融合成果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3.4 生態營造,區位優勢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國家廣電總局制定頒布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從單純的新聞宣傳向公共服務領域拓展提出明確指導意見,應從低效傳播向“媒體+”的多元互動、傳播、運營延伸,在傳統業務之外釋放發展活力。《規范》的出臺不僅為縣級媒體職能的責任范圍做了擴充指導,還為縣級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更深層次的政策引導和創新環境營造,縣級融媒體中心可在本地政府政策的指引下,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居民構成和發展基礎提供價值輸出與策略服務,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諧穩定的社會生態、鄰里和睦的文化生態和宜居溫馨的環境生態綜合體。
CNNIC第47次調查報告[ 4 ]顯示:截至2020年 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 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較2020年3月提升5.9個百分點。其中,農村網民規模為3.09億,較2020年3月增長5 471萬;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較2020年3月提升9.7個百分點,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距縮小6.4個百分點。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實現“媒體+”業務,首先需理順技術平臺、服務終端與運營的關系,重點發展基于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連接用戶、服務用戶和回報用戶的綜合服務能力,融入縣域網絡扶貧與數字鄉村與智慧城市建設體系中,持續縮小城鄉間數字鴻溝。立足本土化文化融合教育與內生需求釋放,構建“新聞內容+泛內容”生態,展示推廣本土縣域文化資源與歷史傳承,基于融媒體環境傳播好本地文化,講好老百姓的身邊事,做地域文化的聯合書寫者。打造人、文、地、產、景的縣域新型“社區營造”,既可以通過整合縣域教育、醫療、電商等資源拉動內需經濟,也可以根據區位優勢向外拓展承接周邊區域貿易,充分調動村縣的自治意識和自治力量,激發民眾參與共建家園的熱情,凝聚社區情感,增進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能量,實現縣域經濟增長的長效動力。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是在互聯網+全媒體環境中我們黨如何構建連接+服務群眾的新模式和新發展的實踐過程。當以治國理政新平臺為建設目標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有效嵌入基層社會治理后,通過制度政策傾斜、區域協同模式發展、跨行業協作平臺建設、創新技術支持及特色內容生產等一系列舉措全維出擊,讓服務向基層下沉扎根,助力“問題解決在基層”,讓縣域群眾從中精準受益,再有效引導縣域群眾參與到社會貢獻中,實現全民“共享共建共治”的良性循環,推動基層媒體融合發展與社會服務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宋建武.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 打造治國理政新平臺[J].新湘評論,2019(9):9-11.
[2]何繼新,郁琭.基層公共服務精細化治理的邏輯關聯、社會行動與路徑創新[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8(1):43-51.
[3]田龍過,張誠.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需處理好的四對關系[J].傳媒,2020(4):64-66.
[4]CNNIC.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1-02-03)[2021-03-03].http://www.cac.gov. 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