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媛,葛曉
(臨汾市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
慢性心衰是指持續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可以穩定、惡化或者失代償,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疲倦乏力、咳嗽和體液潴留等[1]。多發于老年人群體,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護理,隨著病情的發展,有可能誘發心血管意外,發生嚴重的并發癥,一旦惡化成為心衰終末期,其死亡風險極高,是造成當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在臨床中,治療為主要手段,護理為輔助手段,只有依靠精心的護理干預才能對臨床治療形成較好的輔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因此,為研究將舒適護理干預運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效果和價值,本文特選取150例患者展開分組護理探討,詳細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5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本次研究資料來源,按照收治時間不同將患者分為兩組進行分組護理探討。將2019年4~10月收治的75例患者設為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所有患者年齡 62~78歲,平均(68.91±5.27)歲,男性42例,女性33例;再將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5例患者設為觀察組,采取舒適護理干預,所有患者年齡60~82歲,平均(69.36±5.41)歲,男性45例,女性30例。兩組患者對比基本病例資料,P>0.05,研究結果具有可對比性和討論價值。
納入標準:(1)經心臟彩超檢查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的患者[3];(2)無嚴重并發癥的患者;(3)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簽署同意書的患者。
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疾病以及不配合護理的患者;(2)免疫系統障礙疾病史患者;(3)精神疾病史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主要護理內容如下:(1)病房環境管理:護理人員需定時、定期對病房進行打掃消毒,打開門窗透氣,消除干擾病房噪音,創造安靜舒適、干燥、通風與清潔的護理環境。定期檢查病房內的溫濕度,確保溫濕度水平滿足患者的恢復條件。(2)健康宣講: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多講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相關病理知識和基本護理注意事項,糾正以往錯誤的認識,加深其對于疾病的認知,使其基本自我護理能力得到提高。(3)常規生命體征檢測: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確保心率、脈搏、體溫、血壓等水平處于正常范圍,一旦發生異常要立即進行核查,做好相應護理準備,最大程度確?;颊咴谧o理期間的生命安全。
觀察組采取舒適護理干預,在以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以下護理干預措施:(1)心理舒適護理:詳細了解評估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態,注重在護理過程中患者的心理變化,給予其針對性的心理疏導,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增加心理舒適度。多和患者及家屬講解成功治愈的病例,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增強患者的信心,提高其對護理的依從性和主動性,為后期治療和護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2)體位舒適護理:對于大多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來說,因為病情和體質的原因,大多時候都躺在病床休養,不正確的躺姿會讓患者感到生理上的不適,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的個人身體特點及病情調整躺姿。而且他們大多會伴有氣喘和水腫的癥狀,必須要保持半臥位才能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使患者感到舒適。(3)用藥舒適護理:當患者發生緊急情況需要輸液治療時,必須時刻注意患者的輸液過程,詢問其感受,若發生不適要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時解決。例如滴速過快導致出現疼痛感,必須要及時調整輸液速度,若因為長時間輸液導致手臂冰涼,可以為患者提供暖水瓶暖手,避免患者在輸液過程中感到生理不適。
(1)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成效,按照患者護理后的恢復情況將其劃分為顯效(護理后,患者的呼吸困難、疲倦乏力、咳嗽等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心功能恢復情況良好)、有效(護理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有一定好轉,心力衰竭的速度減緩)和無效(護理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或加重,心功能持續受到損傷)三個等級[4],護理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2)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采用自制問卷調查表的形式調查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5],根據Cronbachα系數檢驗,本次問卷信度值在83.92%,具有較高的信效度。發放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問卷總分為100分,90分以上可評定為非常滿意,70~89分可評定為滿意,70分以下評定為不滿意。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3)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定[6],SD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以上為重度抑郁,低于53分屬正常群體;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低于50分屬正常群體;采用WHO QOL-BREF量表對生存質量進行評分[7],評分涉及認知、情緒、軀體、社會以及角色功能5個維度,最高分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數據納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兩組患者的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進行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成效對比[n(%)]
通過問卷調查顯示,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數據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調查對比[n(%)]
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皆較護理前有所降低,WHO QOL-BREF評分較護理前有所提高,且觀察組的評分均比對照組的評分改善情況明顯,數據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分)
注:*表示同組治療前后數據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AS SDS WHO QOL-BREF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75 67.71±8.65 37.63±6.11*69.65±9.14 38.27±7.16* 56.94±6.69 85.83±8.27*對照組 75 68.04±8.82 51.05±6.47*70.08±8.9352.31±6.75* 57.12±7.02 73.54±9.33*t 0.231 13.060 0.291 12.357 0.161 8.537 P 0.817 0.000 0.771 0.000 0.873 0.00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科的一種常見慢性疾病,其致病因素較多,但根據臨床資料總結,患者大多都有心臟病病史,還具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這些疾病都可能是導致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原因[8]。因此,在生活中,發現家中老人有高血壓或者糖尿病時,必須要進行相關檢查,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和護理,抓住最佳時機,避免病情發展至不可逆轉的終末期階段,從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確保其生命安全。
目前,藥物治療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之一,通過合理用藥往往可以控制住病情發展,改善臨床癥狀,但該病的治療周期較長,需要長期持續用藥,只有如此才能緩解心功能受損的情況。在長期治療過程中,患者的身心都可能感到疲憊,產生放棄治療的心理,這將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9]。因此,必須在治療之余輔以精心的護理干預。通過常規護理干預結果來看,為患者提供基礎的護理服務可以滿足其基本護理需求,但實際上這樣的護理服務具有較強的常規性和普遍性,其護理服務難以使每位患者皆感到滿意,最終達到的護理成效也不夠理想。而在病房環境管理、健康宣講、常規生命體征檢測等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心理舒適護理、體位舒適護理和用藥舒適護理等舒適性護理干預措施,就可補足常規護理的缺陷,增強護理的針對性和舒適性,為患者提供更好、更高質量的護理服務,使護理內容更為綜合全面,不僅可穩定患者的心理狀態,還可使患者在護理干預的過程中展現出更高的配合和依從性,最終達到預期的理想護理成效[10]。
綜上,將舒適護理干預運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能夠取得顯著的護理成效,有助于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穩定心理狀態,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經探究結果得知該護理方式的應用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