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辰,馮蕾
(1.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超聲科,云南 昆明;2.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超聲醫學科,云南 昆明)
嬰兒型血管瘤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以血管內皮細胞增殖為主要病理變化的良性腫瘤,多見于嬰幼兒頜面頭額部。研究認為,嬰兒型血管瘤主要是由于血管新生和血管生成有關,可采用藥物治療[1]。在患兒以往的臨床診斷中,CT以及MRI檢查雖然診斷準確率高,但其診斷成本較高,且嬰兒型血管瘤多位于淺表部位,因此成像效果較差[2]。高頻超聲能夠對淺表部位的病灶進行多個角度、切面等檢查,明確瘤體的位置、大小、與其周圍組織的關系,觀察瘤體內血流速度,具有檢查價格低、可重復性強等優勢,能夠協助醫師對患兒展開治療,并可在患兒治療后對患兒的療效進行觀察,判斷治療預后[3-4]。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中度風險嬰兒型血管瘤患兒采用高頻超聲評估治療,詳見下文所示。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皮膚科進行疾病診斷并治療的中度風險嬰兒型顏面部血管瘤患兒病例25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10例,女15例,最大年齡18個月,最小1個月,平均(11.62±0.25)個月;患兒家屬均知情本次研究并臍緣簽署意向書;兩組患兒年齡等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首診年齡0~24月齡患兒,男女不限;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結果,符合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分會血管瘤和脈管瘤學制定的《血管瘤和脈管畸形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版)》中對淺表型血管瘤診斷標準,符合I.J.Freieden及《兒童皮膚病學》所提出的中度風險血管瘤的分級標準,且病灶位于患兒顏面部的血管瘤;此前均未經任何治療措施,正在采取口服普萘洛爾進行治療的患兒;瘤體沒有發生感染;患兒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伴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患兒;近期有便血等消化系統癥狀的患兒;合并先天性血管畸形、淋巴管瘤等其他良惡性腫瘤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患兒;檢查時不肯配合患兒。
儀器采用東芝SSA-790A全數字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選擇常規淺表探頭L18-5進行檢查,檢查條件設置為淺表器官、調節深度、聚焦、增益等,以獲得滿意圖像。利用二維灰階顯像獲得以下信息:病灶左右徑、上下徑、前后徑、病灶深度、回聲強度以及瘤體內穿行的最粗大的動、靜脈內徑。利用彩色多普勒顯像獲得以下信息:瘤體內粗大的穿行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期流速、阻力指數、瘤體內靜脈流速。檢查過程中充分暴露病灶,堅持者以最小的按壓力度進行檢查,得到滿意圖像信息后存儲圖像,并以相同條件重復操作3次。對同一患者的4次檢查進行整理和圖像分析(病灶的大小/體積、病灶與表皮的距離變化、回聲強度,瘤體內粗大血管內徑以及血液動力學改變)。
觀察患兒治療前后首次復查超聲情況以及治療6個月后復查的超聲相關參數改變情況,超聲表現:包括血流信號、瘤體回聲、皮膚顏色。
超聲檢查各項指標對比:包括腫瘤長徑、橫徑、厚徑、RI、PSV、Vv、RI水平變化。
本次研究中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s),使用SPSS 20.0軟件輔助計算,如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患兒組間治療后腫瘤長徑、PSV、Vv水平明顯更低于治療前,橫徑、厚徑、RI水平明顯更高于治療前,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后患兒治療前后超聲檢查各項指標對比(±s)
指標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長徑(cm) 25 24.62±1.51 21.24±1.25 8.621 0.001橫徑(cm) 25 13.51±2.51 17.51±2.15 6.051 0.001 PSV(cm/s) 25 33.51±2.61 13.81±2.41 27.727 0.001 Vv(cm/s) 25 12.62±1.51 7.26±3.51 7.031 0.001厚徑(cm) 25 3.58±0.24 6.84±1.24 12.905 0.001 RI 25 0.34±0.02 0.65±0.05 28.782 0.001
治療前患兒組間治療前后腫瘤長徑、橫徑、厚徑水平未發生明顯改變,PSV升高,Vv、RI降低,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患兒治療前后超聲檢查各項指標對比(±s)

表2 治療前患兒治療前后超聲檢查各項指標對比(±s)
指標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長徑(cm) 25 24.51±2.31 24.56±2.36 0.075 0.940橫徑(cm) 25 22.62±3.61 22.64±3.51 0.019 0.984 PSV(cm/s) 25 33.56±2.61 34.05±3.21 0.592 0.556 Vv(cm/s) 25 12.21±1.51 11.95±1.61 0.589 0.558厚徑(cm) 25 7.45±2.62 7.49±2.64 0.053 0.957 RI 25 0.63±0.12 0.60±0.12 0.883 0.381
治療6個月后患兒23例可見瘤體內血流信號明顯減少,20例患兒超聲回聲未發生明顯改變,患兒血管瘤皮膚表面顏色轉變明顯,治療前患兒瘤體回聲、血流信號未發生變化,對比統計學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血管瘤超聲表現分析[n(%)]
嬰兒型血管瘤是指來源于血管內皮細胞的良性腫瘤,通常發生于患者頭面頸部,中度風險嬰兒血管瘤患兒病變位置主要在患者面部兩側、手、足等部位,具有一定的毀容風險,對患兒日后的身心發展十分不利[5]。此外,位于患兒軀體褶皺部位的血管瘤具有一定的潰瘍形成風險,可能引起感染等并發癥,出現皮膚永久殘留物[6]。目前,對嬰兒型血管瘤患兒可采用X線、CT、DSA、高頻超聲以及皮膚鏡等進行檢查。X線可顯示軟組織內的濃度大小不一的腫塊陰影或不規則的條索狀或斑片狀的陰影,也可以顯示瘤內的鈣化及靜脈石[7]。血管造影是血管瘤診斷金標準,但由于具有一定的創傷性,且容易引起造影劑副反應,安全性差,無法廣泛使用[8]。增強CT和MRI可明確病變范圍、與周圍組織關系以及瘤內供血情況,成本較高。由于嬰兒型血管瘤多在淺表位置,以上放射學檢查成像效果不佳,且對淺表及特殊部位的血管瘤病灶成像效果不佳,在小兒皮膚病領域應用價值有限[9]。皮膚鏡可觀察表皮和真皮淺層微觀形態學特征,已廣泛應用于小兒皮膚病學,但其檢測的深度有限,無法明確血管瘤是否累及深在組織[10]。高頻超聲可對淺表及特殊部位的病灶進行多角度、多切面掃查,明確瘤體大小、性狀、內部回聲、與周圍組織關系、瘤內供給粗大血管直徑等情況進行檢查,并且價格低、可重復性強,可長期、動態監測特殊部位血管瘤治療前后的參數變化,協助臨床醫師選擇最佳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11]。此外,高頻超聲影像清晰,能夠幫助醫師分辨腫塊的囊實性,并觀察其血流動力學特征,測定相關血流參數,觀察血管瘤內動靜脈的分布情況,顯示淺表血管瘤內細微的纖維化及細小的鈣化灶[12-13]。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嬰兒型血管瘤患兒采用高頻超聲評估治療,研究可見,治療后患兒組間治療后腫瘤長徑、PSV、Vv水平明顯更低于治療前,橫徑、厚徑、RI水平明顯更高于治療前(P<0.05);治療前患兒組間治療前后腫瘤長徑、橫徑、厚徑水平未發生明顯改變,PSV升高,Vv、RI降低,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可見,在患兒治療前后對患兒采用高頻超聲檢查可對患者腫瘤大小、形態等進行觀察,可對腫瘤的厚度、橫切面等進行檢測,以便于醫師觀察患兒治療療效;不僅如此,本次研究中還發現,治療后6個月后患兒23例可見瘤體內血流信號明顯減少,20例患兒超聲回聲未發生明顯改變,患兒血管瘤皮膚表面顏色轉變明顯,治療前患兒瘤體回聲、血流信號未發生變化(P<0.05),由該項研究術可見,高頻超聲可通過觀察患兒治療前后的超聲回聲及血流信號對患兒的臨床療效做出有效評估,也可通過對患兒皮膚顏色觀察判斷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應用高頻超聲檢查對中度風險嬰兒型血管瘤病灶進行治療前評估、治療中監測、治療后追蹤及療效評價,能夠觀察中度風險嬰兒型血管瘤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