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姑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廣西 桂林)
COPD疾病最大的特點即氣流受限,老年群體是該疾病主要困擾對象,發病時往往會累及機體多個系統,同時也會對生命產生一定威脅[1]。研究表明該疾病的影響包括患者情緒、睡眠以及生活質量等多方面,往往會對療效產生一定負面影響[2]。本文通過對比指出,心理護理可對患者情緒進行有效控制,對睡眠、生活等方面質量的提升也有一定促進作用,內容如下。
將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380例COPD患者納為研究對象,將護理方案作為依據分組,對照組(190例,常規護理)與觀察組(190例,常規護理+心理護理)。對照組包含男/女病例數為108/82例,年齡63~78歲,平均(70.69±4.39)歲;觀察組包含男/女病例數為110/80例,年齡63~79歲,平均(70.86±4.45)歲。兩組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所有入院患者均積極進行對癥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頭孢類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氨茶堿等)、無創呼吸機治療、體外排痰治療等。于治療的同時,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具體如下:(1)健康教育:此為患者入院后的首要工作之一,要求提前將COPD相關資料整理出重點內容,并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為入院老年患者介紹,使其對自己病發因素、治療措施、不良刺激因素等有所了解,進而在治療過程中自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以確保療效得到更好的發揮。(2)環境管理:老年患者具有體質弱、抵抗力差的特點,針對此類患者入院治療后需要著重警惕院內感染問題,通過加強對病房環境、衛生、空氣流通等的管理,為患者提供更舒適、更安全的治療環境。(3)飲食管理:飲食是補充營養提高抵抗力的關鍵舉措之一,同時不良飲食也是病情惡化的刺激因素之一,因此在治療階段需要就飲食進行合理的指導,指導患者合理選擇清淡、易消化、營養充足的食物,以獲取足夠的營養支持。(4)藥物指導:藥物是COPD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用藥周期通常較長,而老年患者具有耐受差、記性差的特點,則在服藥依從性上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需要重點干預,包括用藥時間、劑量提醒、藥物副反應觀察處理等。觀察組則在上述常規護理的同時,增加心理護理,借助心理評估工具對在治療過程定期對其負性情緒狀態進行評估,準確記錄結果并進行分析,掌握其情緒的動態變化情況,并針對情緒異常者提供針對性干預措施,措施包括:(1)積極溝通交流,了解患者面對的困難,盡可能的幫助其解決,例如生活中不方便之處、盡量選用醫保類藥物減少經濟壓力等;(2)對于獨自入院,缺少家人陪同而感到孤獨的患者,可加強病房巡視交流,給予更多關愛,同時鼓勵其積極參與病友交流活動,排解孤獨,此外也需要和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告知其陪伴對患者疾病治療的意義;(3)針對缺少治療信心患者,可以介紹院內先進醫療設施、優秀醫療團隊、成功治療病例等,用以增加患者對醫療技術的信賴。
(1)使用SAS、SDS自評量表評價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問題,分數高低和情緒問題嚴重程度高低呈正比。(2)采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共選擇精神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活力等4項進行評估,各項100分,分數越高則質量水平越高。(3)使用PSQI量表對患者睡眠質量進行評分,0~21分,分數越高代表睡眠質量越差。
護理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SDS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SAS、SDS評分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90 60.11±3.14 38.37±4.25 61.57±3.47 39.42±3.49對照組 190 60.23±3.58 48.11±4.16 61.82±3.65 49.15±3.69 t 0.347 22.575 0.684 26.407 P 0.729 0.000 0.494 0.000
護理后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精神健康 軀體疼痛 社會功能 活力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90 61.25±3.69 89.62±4.14 62.15±3.41 88.69±4.33 60.85±4.12 89.22±3.14 61.33±3.52 90.11±3.14對照組 190 61.47±3.58 74.28±5.26 61.89±3.82 74.29±5.36 61.58±4.39 76.39±3.58 61.28±3.72 80.25±6.41 t 0.590 31.588 0.700 28.807 1.671 37.138 0.135 19.041 P 0.556 0.000 0.484 0.000 0.096 0.000 0.893 0.000
護理后觀察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90 13.25±3.85 6.11±2.14對照組 190 13.64±4.21 10.85±2.64 t 0.942 19.226 P 0.347 0.000
COPD是老年群體常見呼吸系統病變,病發時不僅會嚴重限制患者自主活動能力,而在病情嚴重時,還可能引起肺心病、呼吸衰竭等可累及生存的嚴重病癥[3]。當前臨床對該疾病的治療主要圍繞“減少疾病發作次數”“減少疾病發作時間”“改善肺功能”等目的展開,但是因為患者多為老年人,加之該病容易反復、治療周期長等特點,不少患者在治療中都會產生負性情緒,尤其是部分缺少家屬陪伴的老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情緒[4]。而在這些負性情緒的影響下,治療依從性難以達到理想狀態,進而造成療效不佳的情況。此外強烈的負性情緒還會使患者出現難以入眠的情況,累及睡眠質量,進而使其白日精力不佳,進一步削弱機體抵抗力[5]。常規護理涉及到健康教育、病房環境管理、飲食以及藥物指導等內容,對療效的發揮有一定輔助作用,但該護理對患者個人情緒問題的重視不足,對負性情緒產生的不利影響難以實施有效控制[6]。心理護理是現代護理的重要版塊,主要結合患者心理評估結果,對應實施心理疏導措施,以緩解和消除負性情緒,避免其對治療產生影響[7-8]。
在本文結果中,護理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皆高于對照組,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說明增加心理護理,不僅能夠對疾病患者的情緒起到積極調節作用,而且能夠促進其睡眠、生活質量得到提高。
綜上所述,COPD疾病的發作將累及患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睡眠質量以及生活質量,危害極大,在實施治療的同時,護理干預同樣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心理護理在調節情緒方面效用顯著,與常規護理共同實施,可以更積極地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睡眠以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