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亞爾·艾爾肯,阿布都海力力·吾不力
(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新疆 喀什)
白內障是指由于晶狀體渾濁導致患者出現視覺障礙,患者視力均出現嚴重程度不同的下降狀態,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日常生活以及飲食習慣變化,糖尿病等相關代謝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白內障發病率,同時逐漸年輕化發展[2]。角膜散光是白內障常見并發癥,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視力影響,需采取手術治療措施[3]。散光型人工晶狀體能夠幫助改善白內障患者手術后夜視力差等問題,幫助提高對比敏感度,改善角膜散光等狀態[4]。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白內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采用散光型人工晶狀體檢治療,旨在分析其臨床價值,詳見下文所示。
將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收治療的白內障合并角膜散光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最大65歲,最小50歲,平均(57.3±1.2)歲;對照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最大63歲,最小51歲,平均(57.2±1.3)歲;兩組患者均經由臨床檢查確診為白內障合并角膜散光者;患者均在手術治療前知情研究內容并自愿簽署意向書;排除其他青光眼、角膜病等眼部疾病者;排除既往采取過眼部屈光等手術治療者;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兩組患者年齡等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對照組患者在角膜10點位做一2.2 mm透明角膜切口,觀察組患者在麻醉后取坐位,在裂隙燈幫助下標記手術切口位置以及散光型人工晶狀體放置的軸位,并在標記處做一2.2 mm透明角膜切口,手術治療:使用撕囊鑷進行連續環形撕囊,直徑約在5 mm,使用超聲乳化治療儀對頭劈核進行乳化并將晶狀體核吸出,使用I/A頭將殘余的皮質吸出后進行后囊膜拋光。觀察組患者將散光型人工晶狀體使用推注器置入囊袋后使用人工晶狀體調整位置,并按順時針選裝將散光型人工晶狀體調整到離標記軸位10°左右的位置,吸出囊袋和前房內殘余的粘彈劑,將散光型人工晶狀體調整至標記軸位下并下壓使其與囊膜貼附;對照組患者則將球面型人工晶狀體直接推注治療,使用眼藥水關閉切口,術后給予患者常規眼部護理。
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無需借用眼鏡,視物并無明顯疲勞感,在顏色知覺以及深度知覺時并無明顯困難;有效: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偶爾需要借用眼鏡,視物偶有輕微疲勞感,在顏色知覺以及深度知覺時偶有輕微困難;無效: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仍需要借用眼鏡,視物有明顯疲勞感,在顏色知覺以及深度知覺時出現困難。治療總有效為顯效以及有效總和。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視力水平、角膜散光水平。
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青光眼、后發性白內障、眼內感染總發生率。
本次研究中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s),使用SPSS 20.0軟件計算,如P>0.05則表示無明顯差異,如P<0.05則表示對比存在明顯差異。
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更高,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手術前,兩組患者視力水平以及角膜散光水平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視力水平明顯更高,角膜散光水平明顯更低,對比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水平、角膜散光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視力水平、角膜散光水平對比(±s)
組別 例數視力水平 角膜散光(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0.15±0.06 0.89±0.15 1.95±0.21 0.65±0.23對照組 40 0.15±0.05 0.61±0.12 1.93±0.22 0.86±0.15 t 0.000 9.218 0.415 4.836 P 1.000 0.001 0.678 0.001
相較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0%,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明顯更低,對比差異明顯(P<0.05)。
白內障是老年患者常見眼部疾病,主要由遺傳、免疫代謝異常、局部營養障礙等因素引起晶狀體代謝紊亂,晶狀體蛋白質變性后發生渾濁。角膜散光主要是由于上眼皮壓迫眼球、角膜病變導致視物異常,是白內障患者常見并發癥[5]。臨床發現,正常人群的角膜一般在(0.27±0.02)μm的正球差,青壯年群眾屬于負性球差,正負球差之間可相互抵消,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從而導致晶狀體負性球差逐漸減少,全眼的正球差不斷增加,導致患者視覺質量下降,引起患者出現眩光等臨床癥狀[6]。而將散光型人工晶狀體應用治療后其帶有的負性球差人工晶體能夠幫助平衡或抵消角膜的正性球差,從而使整個眼球的球差趨近于零的狀態,使患者能夠獲得更高的對比敏感度以及視覺數量[7]。此外,有關文獻研究表明,散光型人工晶狀體同時也可幫助矯正患者視力,恢復正常視力水平,對散光治療療效較高[8]。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白內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采用散光型人工晶狀體治療,研究可見,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更高(P<0.05),可見,針對患者采用散光型人工晶狀體治療可明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視物模糊等臨床癥狀;此外,手術前,兩組患者視力水平以及角膜散光水平對比并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視力水平明顯更高,角膜散光水平明顯更低(P<0.05),由此可見,相較于常規手術治療,散光型人工晶狀體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視力水平,同時幫助減少角膜散光水平,恢復患者正常視物水平;不僅如此,本次研究中還發現,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P<0.05),提示對白內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采用散光型人工晶狀體治療可明顯降低患者手術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白內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采用散光性人工晶狀體治療可明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以及視力水平,降低角膜散光情況,相較于常規手術治療并發癥發生率明顯更低,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