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霞
(萊西市市立醫院,山東 萊西)
血管性帕金森氏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誘發疾病的因素主要為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淀粉樣血管病等腦血管因素[1]。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我國的血管性帕金森氏病的人數接近180萬。該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呆滯、非對稱性肌肉張力增加、無靜止性震顫及步態慌張,患者自身的生活難以自理,需要依靠他人協助才能完成基本的生活料理,因而對患者家庭、社會造成了一定的經濟壓力,增加了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和精神負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前,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服用藥物進行治療為主,但是臨床上使用的左旋多巴的治療效果并不能令人滿意。近年來,相關資料顯示使用丁苯酞聯合美多芭對血管性帕金森氏病患者進行治療,在保證用藥安全性的同時,能夠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F將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血管性帕金森癥患者共56例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報告如下。
患者共56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齡51~79歲,平均(67.3±3.5)歲,病史2~12年,平均(6.8±1.7)年。治療前,帕金森氏病綜合量表評分平均為(45.56±4.25)分。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53~77歲,平均(68.1±2.9)歲,病史3~11年,平均(7.1±1.4)年。治療前,帕金森氏病綜合量表評分平均為(45.58±4.18)分。兩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齡、病史、帕金森氏病綜合量表評分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接受為期16周的治療。
對照組的患者,采用美多芭進行治療,口服,每天1次,起始劑量為0.25 g,隨著患者病情的恢復情況進行用藥量的調整,逐漸增加用藥量,但是用藥量不能超過每天0.5 g(口服,每天2次,每次0.25 g)。
觀察組的患者,采用丁苯酞聯合美多芭進行治療。美多芭的用藥頻次、劑量與普通組患者的用藥方法相同。丁苯酞的使用為口服,每天3次,每次0.2 g。
采用帕金森氏病綜合量表評分方法對患者的障礙恢復程度進行評定[3],以治療前、治療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等不同時間節點進行相應的評價。當綜合評分≤19分時為輕度障礙;當綜合評分在20~39分為中度障礙;當綜合評分在40~56分為重度障礙。隨著評分的增加,代表障礙程度相應的提高。相反的,隨著所評定分數的降低,則代表障礙程度隨之降低,即視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身體逐漸恢復健康。
使用帕金森氏病綜合量表評分法對患者的障礙恢復程度進行評定[4],并根據時間節點的不同,比較所評定分數的減輕情況。當綜合評分分數下降≥50%時為顯效;當綜合評分分數在21%~50%時為有效;當綜合評分分數<20%時為無效。
使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平均綜合評分為(45.56±4.25)分,在接受治療后的第4周,平均綜合評分為(43.62±6.23)分;第 8 周,平均綜合評分為(39.52±5.17)分;在第12周,平均綜合評分為(33.15±6.01)分。這表明隨著治療的深入,患者的綜合評分情況在不斷降低,身體的障礙程度在不斷減輕,身體逐步恢復健康。且治療后的不同階段,與治療前相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平均綜合評分為(45.58±4.18)分。這表明在治療前,與對照組的患者相比較,觀察組的患者在病情程度上與對照組的患者沒有統計學意義。隨著治療的深入,第4周,平均綜合評分為(40.28±3.12)分;第8周,平均綜合評分為(34.03±7.05)分;在第12周,平均綜合評分為(21.75±3.36)分。該組的患者隨著治療的深入,患者的綜合評分情況在不斷降低,身體的障礙程度在不斷減輕,身體逐步恢復健康。且治療后的不同階段,與治療前相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同理,根據統計數據也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時間節點組間比較,觀察組的患者的平均綜合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患者,且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患者的恢復情況更好,更讓人樂觀,詳見表1。
表1 帕金森氏病綜合量表評分(±s)

表1 帕金森氏病綜合量表評分(±s)
注:△表示同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的不同時間點,綜合評分情況與治療前相比,P<0.05;*表示觀察組的綜合評分情況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第4周 第8周 第12周對照組 28 45.56±4.25 43.62±6.23△ 39.52±5.17△ 33.15±6.01△觀察組 28 45.58±4.18 40.28±3.12△* 34.03±7.05△*21.75±3.36△*
觀察組取得顯效的為14例(50.00%),高于對照組的11例(39.29%),P<0.05;有效觀察組為 13例(46.43%),高于對照組的11例(39.29%);無效觀察組為1例(3.57%),低于對照組的6例(21.43%);總有效率觀察組為27例(96.43%),高于對照組的22例(78.57%)。上述各指標,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不良反應情況,對照組、觀察組均出現1例輕微頭疼,經采取措施后癥狀均消失。在不良反應指標方面,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
作為內科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血管性帕金森氏綜合征多發于65歲以上的老年人,根據相關統計發病率約為1/10,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高發病率也呈現出上升的跡象,在發病人群的性別上,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
血管性帕金森氏綜合征的發病可急可緩[5],可以在不明顯狀態下隱匿發病,也可急性或隱急性發病。發病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在靜止裝態下患者的肌肉僵硬,存在著震顫,容易發生激動情緒,運動方面存在障礙,偶爾會出現沖動行為。
通過生化檢查可見[6],患者體內的多巴胺水平呈現出降低趨勢,乙酰膽堿水平升高,功能出現亢進,因而臨床上采取措施以實現患者的多巴胺水平的提升,同時降低乙酰膽堿水平。研究也證實,在造成血管帕金森氏綜合征的高位因素中,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卒中是最為密切的因素。臨床上使用左旋多巴對血管性帕金森氏綜合征進行治療,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而臨床醫師也在不斷尋找其他有效的治療手段。
美多芭內含芐絲肼及左旋多巴[7],左旋多巴在腦外也能夠迅速脫羧形成多巴胺,作為彌補帕金森綜合征患者腦基底神經節多巴胺含量不足的方法,由于多巴胺通過血-腦之間的屏障的能力欠缺,服用的藥物產生的多巴胺大部分不能到達患者的腦基底神經節,容易在外周形成藥物的不良反應,產生劑末、開關現象,甚至產生抑郁、幻覺或晨僵等不良反應。芐絲肼作為能夠抑制左旋多巴在外周形成脫羧酶的抑制劑,能夠抑制左旋多巴在腦外的脫羧作用,減輕不良反應的發生。
丁苯酞來源于人類提取的芹菜籽并由人工合成[8],作為一種消旋體,能夠重構腦卒中患者的血區微循環,改善患者的腦部缺血癥狀,不僅降低缺氧條件下對患者的腦神經及組織的損傷,而且能夠對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起到相應的保護作用,在相當程度上減輕細胞內鈣庫的釋放量,提升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腦神經細胞的死亡。通過相關實驗也證實,丁苯酞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腦能量代謝,使患者缺血區域的血流量顯著增加,從而減少了腦梗死的面積,能夠顯著的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安全性良好。
本組研究資料也證實,采用聯合用藥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接受治療前,帕金森氏病綜合評分量表指標方面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接受治療后,帕金森氏病綜合評分量表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明顯降低,揭示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其中聯合組的綜合評分量表表現優于普通組。治療總有效率方面,對照組為78.57%,觀察組為96.43%,P<0.0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兩組比較沒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使用丁苯酞聯合美多芭對血管性帕金森氏病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減緩患者的痛楚,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安全性高,不良反應低,值得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