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雅麗
(白銀市第二人民醫院,甘肅 白銀)
新生兒黃疸指的是嬰兒在出生后的28 d時間內,發生黃疸病癥,其大都由于新生兒機體內膽紅素代謝水平異常,導致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提升,引發皮膚、鞏膜黃染及黏膜黃染病癥。該病癥在新生兒中較為常見,發病后,癥狀較輕的患兒面部、頸部見局限性淺黃色,部分患兒軀干和鞏膜也表現為淺黃色,在發病后3 d時間內黃疸消退,發病后6 d患者皮膚恢復至正常顏色[1]。若是患兒病癥嚴重,可見黃疸遍布患兒全身,腦脊液及患兒嘔吐物的顏色也為黃色,病癥時間長達1周以上,部分早產兒黃疸病癥可持續長達4周時間,雖尿液中部存在膽紅素,但是糞便顏色仍然為黃色[2]。隨著新生兒體內膽紅素水平的升高,可影響新生兒智力正常發育,所以合理治療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就對新生兒黃疸應用茵梔黃聯合藍光照射治療的臨床效果展開論述分析。
隨機抽取90例新生兒黃疸的患者納入研究,其均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入我院接受診治,采用等量數字隨機分組,實驗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最大28 d,最小0 d,平均(15.12±2.69)d;對照組,男 24例,女21例,年齡最大27 d,最小 1 d,平均(15.23±2.71)d。差異不大,P>0.05。
對照組行藍光照射方式干預,應用冷光源黃疸治療儀進行病癥干預,該機器型號為:Bistos,生產國家為韓國,在治療過程中,應用遮光眼罩對患兒雙眼部位進行遮擋,并采用黑布對患者的生殖器進行覆蓋,照射過程中,照射距離應保持在45 cm左右,照射光線波長最低設置為450 nm,最高為475 nm,開展雙面照射光療和間斷照射光療干預,每次照射的時間應保持在8 h,重復治療時間必須間隔16 h[3]。實驗組在對照組藍光照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茵梔黃進行治療,茵梔黃口服液(生產企業: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1020607;規格:10 mL×6支×10盒/盒),藥物應用方式為口服,每次服用10 mL,每日服用3次[4]。
分析療效,顯效:患兒糞便、嘔吐物等黃疸癥狀完全消失,食欲恢復正常,尿液中無膽紅素,無水腫、心衰或者貧血等不良反應[5];有效:患兒糞便、嘔吐物等黃疸癥狀有所改善,食欲基本恢復正常,尿液中有少量膽紅素,輕微出現水腫、心衰或者貧血等不良反應;無效:患兒糞便、嘔吐物等黃疸癥狀未見變化甚至加劇,食欲差,尿液中存在膽紅素,出現水腫、心衰或者貧血等不良反應。
取兩組患兒的清晨空腹肘靜脈血液,抽取量以5 mL為宜,對血液進行離心干預,離心處理過程中應將離心機的半徑設置為5 cm,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10 min的離心處理,將分離后的血清放置于-80 ℃的冰箱內以備檢驗。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兩組患兒經治療后的經皮黃疸指數、總膽紅素、總膽汁酸及直接膽紅素水平進行測量[6]。
將兩組效果錄入SPSS 22.0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表示用(±s),計數資料表示用(%),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對比分析(n, %)
實驗組的經皮黃疸指數、總膽紅素、總膽汁酸及直接膽紅素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臨床指標對比分析(±s)

表2 臨床指標對比分析(±s)
組別 n 經皮黃疸指數(mg/dL)總膽紅素(μmol/L)總膽汁酸(μmol/L)直接膽紅素(μmol/L)實驗組 45 5.11±0.69 18.69±1.47 10.16±0.98 8.96±2.06對照組 45 8.79±0.71 42.87±2.75 23.74±1.44 35.47±5.85 t 24.934 52.018 52.300 28.673 P 0.000 0.000 0.000 0.000
新生兒黃疸病癥在新生兒出生后的3 d時間內發生幾率較高,臨床主要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黃疸。生理性黃疸病癥主要由于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由于膽紅素的生成量多,肝細胞缺少攝取膽紅素能力,血漿白蛋白與膽紅素結合能力差,無法有效排泄膽紅素等因素相關,發病后,癥狀較輕的患兒以淺花色為主,癥狀嚴重患兒以深色為主,皮膚呈現紅潤的黃里透紅癥狀,在軀干部位、四肢部位及鞏膜部位發生,無核黃疸情況出現。病理性黃疸病癥的發生與患兒機體內膽紅素生成量過多、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及膽汁排泄障礙相關,發生于患兒四肢、足心、軀干及面部,黃疸以金黃色和桔黃色為主,部分區域呈現陰黃色和暗綠色,大部分患兒存在水腫、肝脾大、貧血及心衰等癥狀。若是不能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患兒病癥進行干預,將對患兒正常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采用茵梔黃口服液對患者病癥干預,能夠發揮該口服液的瀉下退黃和清熱解毒作用,該口服液由黃芩、茵陳、金銀花及梔子組成,藥物應用后,能夠提升膽汁的分泌量,提升患兒胃腸蠕動速度,直接減少肝臟和腸道內膽紅素的循環量,提升膽紅素的吸收效率,從而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7]。采用藍光照射方式進行干預,能夠聯合應用物理治療方式配合藥物治療,藍光照射長度在425~489 nm,膽紅素所接收的最高吸收波長在460~456 nm,其與藍光波長相近,以藍光照射方式干預,能夠在患者機體內未發生膽紅素結合情況下,借助藍光作用,將其轉變為水溶性異物體,該異物體能夠利用膽汁作用轉變成尿液,從患兒體內排出,以此降低患兒機體內膽紅素水平,該方式能夠有效保護患兒機體,降低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保護嬰兒健康。
研究表明,實驗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7.78%顯著高于對照組77.78%,實驗組的經皮黃疸指數(5.11±0.69)mg/dL、總膽紅素(18.69±1.47)μmol/L、總膽汁酸(10.16±0.98)μmol/L及直接膽紅素水平(8.96±2.06)μmol/L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可見,采用茵梔黃聯合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病癥進行干預,有利于改善患兒臨床癥狀,恢復患兒食欲和正常生活,改善患兒異常臨床指標。
綜上所述,茵梔黃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