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千賀,付玉娜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
面癱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神經疾病,主要是由于面神經受損后導致面肌癱瘓的一種神經缺損現象。面癱發病人群不受限制,其中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是目前最常見的患病因素,發病后,患者主要表現為病側口角外泄、說話漏風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外觀以及生活質量,需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1]。針灸是中醫治療中常見的治療方式,但針灸穴位的選擇也十分關鍵[2]。對此,本次研究針對本院面癱患者采用針刺翼腭神經節配合普通針刺治療,旨在分析其臨床作用價值,詳見下文所示。
選取自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收治療的周圍行面神經麻痹患者72例,按照患者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患者36例,男性19例,女性17例,年齡27~57歲,平均(38.9±3.5)歲;對照組患者36例,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27~55歲,平均(38.7±3.3)歲;兩組患者皆符合200 年第6版《神經病學》中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診斷標準;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針刺治療,治療方式為:主穴:攢竹、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配穴:人中溝歪加水溝、承漿;鼻唇溝變淺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風。采用安迪牌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規格:0.25 mm×40 mm,對患者采取平補平瀉法進行針刺,靜留針30 min,療程:1次/d,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 d。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上采取針刺翼腭神經節治療,治療方式為:取穴:患者側坐位,其頭略高于醫生或等高,偏向另側,稍后仰,保持頭部固定不動。醫生坐在患者針刺側的稍后方。以眶下孔(四白穴)為起點,向后經顴骨弓表面,到同側外耳孔中央畫一條橫線,橫線的中點即是翼腭神經節的體表投影位置。操作:常規消毒,醫者以左手食指在顴顳結節的稍后方向上輕輕按壓,可觸摸到顴骨弓彎向前上方的最高點(此凹陷處為弓形切跡),用左手食指尖輕輕將該處皮膚向下按壓1~2 mm,使其離開顴骨弓下沿,露出進針的縫隙,右手拇、食指持針,把針尖放在左手指甲尖中央的前上方,針尖刺入皮膚后,調整針身方向,瞄準前上方翼腭神經節所在的位置,經翼腭窩,徐徐送入約55 mm,患者立感面部麻脹或放電感,即為刺中“新吾穴”。期間不留針或僅留針片刻,每次治療一側,雙側交替使用。采用李老特制針具,塑柄0.35 mm×55 mm無菌新吾針。療程:急性期,1次/d;靜止期及恢復期,2次/周,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 d。
臨床療效:分為面肌痙攣癥狀分級痊愈(Portmann評分為20分)、顯效(Portmann評分為17~19分)、有效(Portmann評分為14~16分)、無效(Portmann評分≤13),治療總有效為顯效、痊愈以及有效總和。
面肌痙攣癥狀分級:0級(無痙攣)、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輕度顫動)、2級(眼瞼、面肌自發輕微顫動,無功能障礙)、3級(痙攣明顯,有輕微功能障礙)、4級(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
研究數據的處理由軟件SPSS 20.0執行,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中,0級患者15例,1級患者14例,2級患者5例,3級患者2例;對照組患者中,0級患者11例,1級患者7例,2級患者7例,3級患者7例,4級患者4例;觀察組患者面積痙攣癥狀分級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5.2±1.2)d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治療時間(7.9±1.1)d,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中醫分型中,將面癱分為三種類型,即指風寒型、風熱證以及氣血不足型。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面部遭受了寒涼空氣的襲擊,所導致的面神經水腫,使面神經在出顱的莖乳孔處出現了卡壓的現象[3]。此外也可能是由于感冒發熱等原因引起的,患者可以有血細胞增高,C反應蛋白陽性。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也可能是引起患者出現面癱的因素[4]。中醫認為,治療面癱患者需要根據患者病因以及病機對患者進行辨證論治[5]。在患者急性期進行針灸,并選擇采取翼腭神經節、頰車、地倉等穴位進行針刺,有助于導邪外出,以激發經氣,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祛除病邪,鼓舞正氣,從而縮短療程,促進病情恢復[6]。此外,通過對患者翼腭神經節進行針刺可有效修復面神經的髓鞘和纖維,保持面肌無萎縮,無后遺癥殘留,避免面癱復發[7]。可見,相較于常規針刺治療模式。對患者翼腭神經節進行針刺治療臨床價值更高[8]。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面癱患者采用針刺翼腭神經節配合普通針刺治療,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面積痙攣癥狀分級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可見,對面癱患者采用針刺翼腭神經節配合普通針刺治療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面部痙攣癥狀,且可有效縮短患者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相較于常規的針刺治療,兩種針刺方式聯合治療面癱患者臨床效果更高,更有利于患者康復,值得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