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楊鑫泰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腦卒中為多種原因致使的腦血管損傷,局灶性(整體性)腦組織受損,導致臨床癥狀>24 h有可能致死[1]。具有較高發病率、致殘率等[2]。中風后偏癱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患者表現出意識障礙、言語溝通障礙及進食吞咽困難等,對生活質量產生較大影響[3]。針灸通過刺激穴位可調和體內陰陽平衡、扶正機體正氣。補陽還五湯對疏通人體經絡活血、補氣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從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選取中風偏癱患者50例為調查研究對象,調查研究內容如下文所述。
選取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我院中風偏癱患者50例,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最小50歲,最大80歲,平均年齡(60.21±6.26)歲;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齡最小50歲,最大81歲,平均(61.22±6.2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實驗對比,詳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n(%),±s]

表1 一般資料[n(%),±s]
組別 例數 男性 女性 平均年齡觀察組 25 18(72.00) 7(28.00) 61.22±6.24對照組 25 15(60.00) 10(40.00) 60.21±6.26 χ2/t 0.802 0.802 0.571 P 0.370 0.370 0.570
納入標準:①符合《頭針聯合體針對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觀察》[4]中中風偏癱相關診斷標準;②所有的患者參加本次實驗都是出于自愿,且愿意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合作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對研究過程中使用到的藥物及成分藥物過敏、不耐受;②思維邏輯異常者;③患者在治病過程中記錄的資料存在損壞或殘缺;④對實驗無法積極配合的患者。
對照組運用補陽還五湯治療,補陽還五湯藥方如下:赤芍 10 g、地龍 15 g、紅花 10 g、川穹 15 g、桃仁 15 g、當歸 10 g,黃芪共取120 g,以溫水煎煮服用,分早晚2次口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量增減藥物,調整藥方。
觀察組運用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選取手足三陽經為主穴,結合患者具體情況擇其他適合的穴位,使用采陰補陽方式進針,待針刺位置產生經氣感應后留針0.5 h,1次 /d,3次/周,所有患者均接受不間斷治療28周。
治療28 d后對比50例患者臨床治療效果、NIHSS量表評分、FM量表評分等。
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準則:顯效,意識障礙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肢體活動度得到較大提高;有效,意識障礙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肢體活動度有提高;無效,患者狀況無變化甚至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 有效率。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使用NIHSS量表評價,量表總分42分,分值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正比。
使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價運動能力,總分100分,分值與運動能力呈正比。
將本研究50例實驗對象在實驗過程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 22.0軟件中分析,兩組患者NIHSS量表評分、FM量表評分的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以(±s)表示,而臨床治療效果的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差異,如表2。

表2 治療結果[n(%)]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量表評分、FM量表評分(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28 d后觀察組NIHSS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差異;FM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差異,如表3。
表3 NIHSS量表評分、FM量表評分(±s, 分)

表3 NIHSS量表評分、FM量表評分(±s,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對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28 d后對比,#P<0.05。
組別 階段 NIHSS Fugl-Meyer觀察組 治療前 30.14±2.45* 45.71±21.00*治療28 d后 14.05±3.08# 89.88±9.18#對照組 治療前 30.15±2.47 45.70±21.02治療28 d后 21.49±4.05 79.21±13.25
腦卒中是因腦部血管突然破裂、血管阻塞致使血液無法流入大腦導致的腦組織損傷疾病,>40歲人群為高發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表現出昏迷、意識障礙、嘔吐等表現[5]。若不及時得到救治,容易發生心衰等多種并發癥,對生命健康安全造成較大威脅。中風偏癱患者肢體肌肉力量減弱、功能受到一定程度限制。針灸為東方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一種“內病外治”方式,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功效,促進人體微循環,加速血供恢復[6]。
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量表評分、FM量表評分(P>0.05),治療28 d后觀察組NIHSS量表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FM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具有良好效果。針灸治療方式可將病邪驅出人體、使得經絡淤阻的地方重新變得順暢從而發揮正常效用。補陽還五湯包括川穹、紅花、當歸、赤芍、黃芪等多種中藥材,桃仁、赤芍、川穹可活血祛瘀、地龍通絡、清熱定驚。紅花散瘀止痛,當歸可活化瘀、止痛通,黃芪補氣、排膿[7]。多藥合用,發揮活血化瘀、補氣通絡的功效。用于治療中風偏癱患者具有較高安全性,可達到良好治療效果。
王英、楊鑫泰等[8]研究對腰椎病患者使用針灸、雷火灸展開治療,指出針刺治療方式具有通經活絡、止痛行氣的作用,具有較高臨床價值。在楊鑫泰等[9]研究中表明針灸治療痛經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通過辨證取穴,刺激穴位,達到活血行血、祛瘀通經之功。李世海等[10]對64例中風偏癱患者展開研究發現使用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患者可有效降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評分、提高改良巴氏指數評分等,對提高運動功能具有積極功效,本研究結果與之一致。本研究中還發現補陽還五湯黃芪用量高于其他藥物,大補患者體內脾胃元氣,促氣旺血行、祛瘀、疏通人體經絡。具有增強機體抵抗力、保肝、利尿等多種功效。
綜上所述,中風偏癱患者使用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共同治療效果確切明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運動功能,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適用于臨床治療大量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