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英
(東海縣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在醫院中,新生兒屬于最容易受到感染的群體之一,剛剛脫離母體的新生兒身體機能未發育成熟,無法抵御醫院內各種頑固的致病原,因此需要采用科學的管理模式來保證新生兒的健康安全[1]。本研究對我院新生兒病房實施PDCA管理模式前后的新生兒感染情況以及感染控制相關物品消毒達標率進行對比,以探究其應用效果和可行性,現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兒共30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分析對象。PDCA模式開始實施時間為2019年1月1日,并以此為時間節點,將實施前收治的150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實施后收治的150例新生兒為觀察組。對照組中男嬰和女嬰的數量分別為74例和76例,胎齡為37~42周,平均(38.44±0.51)周;觀察組中男嬰和女嬰的數量分別為72例和78例,胎齡為38~43周,平均(39.71±0.86)周,兩組均分別對物表檢測80次。兩組研究對象的各項基礎資料沒有顯著的差距,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對照組中新生兒病房采用常規的院內感染控制管理模式。觀察組新生兒病房中采用PDCA管理模式,具體護理模式如下。
(1)計劃(Plan):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病房的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是病房管理中所存在的漏洞,同時對病房中以往出現感染的新生兒病例進行剖析,找出感染發生的原因。經過分析后得到新生兒病房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監管不嚴格、護理人員對感染控制問題未引起重視、暖箱消毒不徹底、無菌操作未得到貫徹以及手衛生不達標等。
(2)執行(Do):對新生兒病房中所有醫護人員包括護理員進行嚴格的專業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定、消毒隔離技術培訓、六步洗手法培訓、無菌操作的規范培訓以及暖箱、各種儀器的消毒規范等,培訓后對醫護人員及護理員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訓直至合格后方可上崗工作。將暖箱的消毒規范制成展板上墻,新生兒院感知識做成口袋本,人手一冊,隨時隨地學習相關知識,新生兒所有用品使用前均需進行標準的消毒措施;醫護人員在接觸新生兒前需要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保持手衛生。
(3)檢查(Check):對以上所有執行內容使用嚴格的檢查和考核制度,使用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兩種方式共同運行的監管模式,考核結果與醫護人員的績效結果掛鉤。
(4)處理(Action):每次檢查結果要整理成冊,對每一階段的新生兒病房感染控制工作成果進行總結,對護理中的漏洞研究新的方案并在之后的管理中應用。
對比兩組新生兒感染情況以及病房中空氣、暖箱、設備儀器以及醫護人員手部消毒達標率。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數據通過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新生兒病房空氣、暖箱、設備儀器以及醫護人員手部消毒達標率的對比中,觀察組相對于對照組具有顯著的優勢,兩組數據的對比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感染控制相關指標達標率對比[n(%)]
觀察組新生兒的感染率比對照組新生兒感染發生率更低,數據存在顯著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感染情況對比[n(%)]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抗致病菌可選用的方法越來越多,但是由于抗生素、免疫抑制劑以及激素等藥物的過量使用,使得醫院內部的感染率仍居于高位,有調查指出,目前世界范圍內院內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不低于20%[2]。由于新生兒剛剛脫離母體,其各項器官都未得到完善的發育,免疫力極為低下,而醫院由于其特殊性是各種病毒細菌的聚集地,即使醫院本身的消毒殺菌工作未出現漏洞,仍不免有院內感染的情況出現[3]。為了保證在我科收治的新生兒不受到院內病菌的感染,需要在平時的護理管理中采取更為嚴格的措施[4]。PDCA模式是一種新式管理模式,在醫學領域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并應用于各項醫療領域的管理中[5]。PDCA模式的名稱取自其四個模塊英文單詞的大寫首字母,分別為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以及處理(Action)。這種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通過對目前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措施,然后定期對改進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再次分析改進后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并在下一階段的工作中進行修補,在循環不斷的優化中最終得到最優的管理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病房感染控制相關指標的達標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新生兒的感染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采用PDCA護理模式對醫院新生兒院內感染進行控制能夠取得顯著的效果,使新生兒的感染發生率得到有效降低,具有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