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斌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日常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時常會抱怨課堂上存在學生不聽指揮、指東卻往西、不理解授課內容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種現象,也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法。筆者認為一節好課必定有充分的備課做基礎,我們要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 1年版)》為理論依據,以提升備課能力作為抓手,以駕馭課堂為階段性目標,以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為根本目標。
備課是指在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充分的預設,以保證學生有效地學習。
上圖展現的是備課框架圖。首先,在備課時,先以教材的基礎知識和學生常規行為意識的認知為著手點,逐一確定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習情境、組織調控和教學要求等部分;其次,經過課堂實踐檢驗后,發現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與備課中的預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離,教師為了糾正偏離值積極進行教學反思;最后,重新對教材、學情、學習目標、講解示范、組織調控和教學要求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整合和修改,完成備課。
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體育教師在日常備課時通常只依賴于教材和自身的理論層級,簡單思考,往往會導致教學設計的廣度不夠,思考的深度也達不到。而優秀的教學設計,必須具備有效性、合理性和易操作性等特點,在備課中教師應結合實際學情,認真分析教材、確定重難點、創設合理情境、優化講解語言和完善組織形式,將教學中應該有的環節全方位地統籌思考,才能完成高質量的備課。備課框架構建大致分為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目標、重點難點、教學要求、情境創設、講解示范和組織調控八個環節。
教材又稱課本,它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此外,教材的編輯妥善處理了思想性與科學性、觀點與材料、理論與實際、知識和技能的廣度與深度、基礎知識與當代科學新成就的關系,教師須認真地研讀和思考。備課是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緊緊抓住教材中的技術技能進行多角度剖析,也可以將已學、正在學和即將學的知識技能合理關聯起來,把整個單元的知識點有邏輯、有遞進地串聯起來,讓新授、復習、應用和挑戰等教學模式在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中,制訂出多維度、有成效的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以籃球的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為例:在新授課中,新教師往往從持球手型、腳步動作和全身協調發力等方面按部就班進行教學,技術動作教授完成后,學生分組進行投籃練習。當我們將整個單元教材統籌關聯起來之后,完全可以在示范講解和個體嘗試之后,以接傳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原地運球1次+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或原地單手肩上投籃+跟隨籃板球(只建立意識形態,不做技術要求)等多元化組合技術的形式進行練習,既然學生在學習原地單手肩上投籃之前已經學過了運球和傳接球技術,那我們就將已學運球和傳接球技術關聯起來,既起到了復習的作用,又起到實踐運用與實戰模擬的作用,同時改變了學生的投籃練習單一和枯燥,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得到了充分激發和調動,教學效果也得到相應的提升。
學情分析指的是對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何特點、學習方法怎樣、能力如何、習慣如何、興趣如何、成績如何等進行分析。學情也是體育教師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如協調性不好、調皮不守紀律和女生不愿意動等等,雖然在教學設計的要求中對學情分析有明確的要求,但是部分教師在很多時候卻把握不住關鍵點,分析得不夠全面,理解得不夠透徹,沒有做到多重兼顧。例如,筆者所授班級是七年級,七年級學生已經備具一定的技術基礎,但是專注力不夠……上述形式是最常見的學情分析。而多重兼顧的學情分析,不僅要包括最基本的年齡內容,還要著重對學生在學習“難點”時遇到的困難方面、性別方面、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安全方面等進行綜合分析。以快速跑為例:(1)所授班級是××年級的學生;(2)男生對快速跑的興趣比較高,喜歡追逐和比賽,而女生偏文靜,不大喜歡跑類項目;(3)快速跑過程中,部分學生用全腳掌著地,我們應該糾正他們的錯誤動作,要求他們使用前腳掌著地;(4)通過快速跑的學習,學生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自信;(5)學生在快速跑過程中易興奮,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避免碰撞,男生在練習時可能打鬧等。
學習目標的制訂一定要有科學性和引領性,從學情、課時和課型等多個方面綜合思考,結合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確定三維目標。三維目標既可獨立也可融合,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時候,接受能力和運動能力都是不同的,如果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很容易導致兩極分化,想吃的吃不飽,吃不下的在硬著頭皮撐,整體教學效果必定不理想,同時學生也不會認同。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科學分層,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遞進性,針對不同能力制訂分層遞進的學習目標。
教學重點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及由內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稱之為學科教學的核心知識。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也有些內容既是難點又是重點。每節體育課的教學策略的側重點主要放在解決重點和突破難點上面,不過很多體育教師在確定重、難點的問題上存在誤區,普遍認為一個知識技能只有一個概念性的重點和難點,如上下肢協調用力,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個技術可以分成多個重點和難點,它們是根據技術掌握的不同程度而發生相應改變的。以持球突破為例:第一次課的重點是轉體探肩,難點是跨步的同時放球;第二次課的重點是跨步轉體探肩,難點是快速跨步卡位。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教學嚴謹、課堂生動、要求嚴格是優秀課堂教學的三種體現形式,并不是所有體育教師都能精準把握哪個環節該嚴謹、哪個環節該生動和哪些要求該嚴格。體育課是具有活動空間大、學生自主性強、動作練習幅度大等特點的室外課程,既要保證學生學到運動知識技能,又要保障運動安全,因此體育教師更應該重視課堂中的教學要求。體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的需求,將教學要求分類設置、細化環節,大致為:(1)準備活動須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教學內容做鋪墊,結束部分能放松身心,評價總結須到位。(2)語言要精練,講解要簡練、易懂,示范須標準到位。(3)科學預設知識技能掌握的熟練運用、一般運用和繼續努力的達成度等。(4)根據主教材內容,設置合理的運動負荷,球類55%左右,武術35%左右,等等。(5)安全教育須重視,安全保護須到位。(6)過程性評價和結論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比例提升,結論性評價比例縮小。
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的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積極建構具有學習背景、景象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對運動技能沒有興趣是體育教學的困難之一,能力不夠可以通過反復練習得到提高,但是興趣只有通過引導才會逐步激發,創設合理的情境教學是激發興趣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學手段之一。體育教師可以創設游戲、名人效應、勵志故事、任務模式和比賽模式等多元化的情境,對學生進行注意力引導和興趣激發,先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再轉化成上進心,同時又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鋪墊,循序漸進,不經意間將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的活動中,讓學習過程變得輕松自然。
語言是門藝術,應言簡意賅。有些教師話語冗長,把握不住表達的重點,學生聽得也是云里霧里,但是經驗豐富的教師,三言兩語,學生就能恍然大悟了,因此教師應該有意識提高自己組織語言的能力,多學習、多觀察、多請教,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日常教學中,在做到講解精練的同時,往往需要結合教師的動作示范,學生在技能學習初期的主要形式就是模仿.十個人模仿,可能就有十種不同的結果,因此,體育教師務必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示范能力,力爭在課堂中給學生做講解示范時,做到語言精練、示范標準。
小學體育課40分鐘/節,初高中體育課45分鐘/節,在這短短的幾十分鐘里,組織隊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課堂中如果出現多次重新排隊或隊伍大范圍調動的現象,很直觀地說明教學設計中的組織調控是不合理的,占用了學生的練習時間,降低了練習密度,影響了整節課的運動負荷。因此,體育教師在備課中應積極思考,反復論證,用最簡潔的策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少的隊伍調動來提高組織形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教學能力的提高,是要經歷從備課到教學實踐,再到發現問題和教學反思才能實現的。優秀教師的完整備課并不是到教學反思這個環節就結束了,而是經過思考,再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備課,因此,提高教學能力是建立在循環式備課框架基礎之上的。備課是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實踐教學的基礎,是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技能。通過備課可以不斷提高教師的教材分析能力、組織教學能力、業務拓展能力和職業技能素養等,進一步提高課堂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