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楓
“含蓄”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文化。含蓄,使人更加謙遜;含蓄,使人更加親近;含蓄,使人得到尊重。含蓄,是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然而我們并沒有過多去參悟這樣的文化,使得人們對含蓄這種文化理解成了不善于表達愛、情感教育薄弱。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隨著統(tǒng)編版教材的推行,課文中承載著的文化傳承所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本文將以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為例,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文化滲透的現(xiàn)象與問題進行診斷,并提出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yōu)秀文化的策略。
《那個星期天》是統(tǒng)編版話文六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史鐵生,選自《務虛筆記》,本單元的單元要素是讓真情自然流露。這篇文章含蓄內斂,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物之中,自然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
初次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按照時間順序讓學生找出文中的“我”和母親做了哪些事情,此時“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學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我”從“滿懷希望”到“有點委屈,依然希望”,到“有點失望,焦急催促”,到“不敢希望又不甘心”,到“徹底失望”的情感變化。在這個基礎上,筆者細細地為學生講解每個情感變化怎樣在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以及環(huán)境描寫上得以體現(xiàn),課文上到最后,筆者讓學生總結出這篇文章就是這樣將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物而間接表達出來的。
然而,讓學生仿寫一篇間接表達情感的文章時,筆者卻發(fā)現(xiàn)了問題。由于課堂上只注重情感的表達方式要從具體的人、事、物中流露出來,有學生就寫了一篇“那個周末”,其中描寫了很多關于等候媽媽出發(fā)去動物同,卻因為媽媽出去逛街一直推脫,導致沒有去成功的內容,最后學生寫道:“為什么夕陽每次都落下去,就如同我每一次的希望。”還有的學生寫“我的生日”,描寫了關于爸爸媽媽之前答應“我”過生日,到了生日那天早上“我”就滿懷希望,卻等到晚上都沒有人提起,“我”的心情一落千丈,在作者的落淚中結束了生日。這些文章確實都與《那個星期天》的表達方式接近,但是文章的內涵就變樣了,變得消極、無奈,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差距呢?這真是這篇文章要讓學生學會的東西嗎?
課后,筆者反思了這個問題,《那個星期天》作者雖然徹底失望,但是母親的懷抱卻恰恰表現(xiàn)出作者要表達的“含蓄”文化的家庭情感,而不是純粹抱怨母親。筆者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更新教學理念,忽視了文化的內涵,沒有引導好學生,就變成了抱怨爸爸、媽媽,這是違背“含蓄”文化的真實意義的。
小學語文教材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研讀教材,發(fā)現(xiàn)文化,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傳授語文知識,更能擔負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那個星期天》一文中,描寫母親語言文字不多,我們能看出“我”的母親一直都是忙忙碌碌的,母親可能是因為家庭瑣事牽絆,無法兌現(xiàn)對孩子的承諾,但是即使忙得不可開交,她也沒有呵斥孩子或者以直接拒絕的方式去傷害孩子。這就是含蓄的愛、含蓄的表達,也是這篇文章教會我們間接表達情感——含蓄的方式。如果我們沒有深入文本,忽視了文本的內在的情感,就抓不住文本的內涵。因此,有的學生寫的埋怨父母的文章就完全和這篇文章含蓄表達母愛的情感完全天差地別。
文化是語文學科的核心價值,語文學科是重要的人文學科。而有些教師忽視了語言文寧的審美和文化的素養(yǎng),只是簡單的機械式的訓練,導致學生只記住教師重點講的內容,成了課堂的配角。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課文結束時會問:“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此時,學生根據(jù)前面所感悟到的作者心情的變化,很容易會這樣回答:“父母要能夠兌現(xiàn)給孩子的承諾,不然可能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忘懷的傷害。孩子也要能夠正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當教師沒有引導學生理解文中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與作者想要表達出含蓄的母愛達不到共鳴時,學生很難把握含蓄文化的表達方式,在他們的習作中也往往很難將父母含蓄的愛表達出來。
基于此,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注重學生對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學會自主探究、深入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刻內涵,學會感悟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文章中的體現(xiàn)。
因此,筆者做了以下的調整:
首先教師要提高文化素養(yǎng)。小學生缺乏對周圍事物的判斷能力,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對小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在教學《那個星期天》時,可以這樣問:“同學們,你們看文中除了描寫孩子的內容,還有描寫母親的部分內容,這部分內容很少,為什么呢?”其次教師要分析到“我”的情感越是豐富,在兒童視角下,“我”母親的地位就越是處在次要位置,這是作者將“含蓄”在內容安排上的體現(xiàn),作者真正將含蓄這種文化融入其中。最后可以將母親的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圈畫出關鍵的詞語,描寫比較多的是結尾處“我感到母親驚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進她的懷里……”,這里的“驚惶”“甩手上的水”“拉進懷里…‘親吻”“不停地說對不起”都表現(xiàn)出母親對“我”的滿懷歉意。看到這里,我們才能感受到濃濃的母愛,母親的愛原來一直藏在寧里行間,但是只有我們用心才能發(fā)現(xiàn)。整篇文章從描寫的詳略安排上,很明顯可以看出文中描寫“我”的部分很詳細,描寫母親的部分卻很少,這是作者將“含蓄”在結構安排上的體現(xiàn)。
通過發(fā)現(xiàn)“含蓄”,學生才會領悟到作者真正的意圖。如果課堂上教師沒有讓學生關注到含蓄這種文化,學生不去細細品讀文本,只關注“我”的心情變化、環(huán)境描寫,讀這篇文章時感受最多的莫過于文中的母親不顧及作為一個孩子滿懷希望的心情,只等到孩子失望了、哭了/r去安慰。很多學生的感受是厭惡文中的母親的,對她的做法不理解,甚至有些學生聯(lián)想到自己的父母也有這種情況,于是感同身受,學生寫的文章就流露出對父母的埋怨。相反,如果教學時教師這樣問:“同學們,你們來看看這位母親她在做些什么,你體會到了什么?”此時,學生更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總是忙忙碌碌的母親身影,她在做家務,她為什么一直在做呢?其實這就是為了寫出一位勤勞的母親,她與一般被孩子纏住的母親又有所不同,她沒有直接拒絕孩子,她會拖延自己的承諾,安慰孩子。這是一位在其他人看來普通的母親,但卻在一位孩子長大后依舊被惦記著的母親,惦記著的是母親對家庭的責任,對孩子的關心。通過這樣的引導,再來讀這篇文章,學生就有不同的感受了。
教師在教學時要慢慢將教材中的文化滲透給學生,讓學生體悟到文化的魅力,再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將傳統(tǒng)文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走人情境、感同身受,更好地感悟傳統(tǒng)文化。教師要通過讓學生在感悟到母親對孩子的關愛中,引申出“含蓄”的文化理念,讓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傳統(tǒng)文化就在我們身邊,可能就在母親的一個擁抱中,可能就在母親默默的關心中。中國人的情感流露很多都是含蓄表達,雖然不容易讓人發(fā)現(xiàn),但恰恰是這樣默默的付出更讓人珍視。當學生意識到“含蓄”文化后,他們也能更容易理解父母有些自己原本不理解的做法。有些學生因此發(fā)現(xiàn)了家長平時自己反感的做法其實也是在關心自己后,自身可能就不再排斥,從而更加理解,甚至是做一些事來回報自己的父母。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的教學帶給小學語文課堂的不只是知識層面,更多的是實踐層面。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關注語文學科的文化概念,引導學生深刻感悟文章中的文化內涵,并在生活實踐中加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