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蕓蕓
唐代文學家韓愈在教導學生李蟠過程中,寫下名篇《師說》,用以鼓勵學生繼續秉承良好的求學精神和學習習慣。公元803年,李蟠考得進士,這篇《師說》也傳承了千余年。“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里的“傳道”我們可以理解為傳授道理,也就是當前學校中的道德教育。“傳道、授業、解惑”中,“傳道”居首,可見自古以來,道德在育人過程中的重要性。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中小學“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指明了方向。本文以此為基點,從“守正”和“出新”兩個角度來進行論述。
小學生德育工作應堅守“立德樹人”理念,需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應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以品格修養、文明行為養成為核心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德育教學的全過程。通過對“指南”研讀,筆者認為“守正”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人手。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公問孔子,如何選取人才,孔子總結為“觀其言而察其行”。言語是用來抒發心中志向和感情的。因此在培養小學生道德素養的過程中,我們要追根溯源,扶正學生的思想情感,讓學生“坐得端,行得正”。由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在認知程度上與低年級小學生有了明顯變化。因此在教學的思想情感守正方面,應當更為具體。通過銜接低年級階段小學生對道德素養的基本認知,上升到中高年級“以學促知、以知促悟、悟中生情”。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逐夢、復興中華》中,通過學習虎門銷煙,學習林則徐開放的思想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愛國精神。其中,應以學促知,通過學習清朝末期白銀流失國庫空虛、軍民贏弱,認知鴉片(毒品)的危害;以知促悟,通過《南京條約》這一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領悟到“落后就要挨打”。讓學生了解到,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奮斗,國家綜合實力逐步增強,100多年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到祖國懷抱,從而領悟到:只有努力奮斗和發展,才能不受欺辱,贏得尊重。就這樣,通過認知、學習、感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指南”指出,中小學中高年級德育工作應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并反映學生們的真實需要。“道德規范、文明禮儀、誠實守信”等不能停留在紙上或墻上,而是要從學生自身的“三觀”出發,用眼睛觀察社會、用心靈感受社會,并用實際行動參與到社會豐富多彩的生活中來,實現知行統一。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快遞小哥、環衛工人、消防員默默奉獻的精神,用心靈感受如何構建我們美好和諧的社會。還可以組織小活動,讓學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感受自己也能為社會出一分力。如:組織“小小環境衛士”到公同撿垃圾、保護環境,組織“小小公益家”捐獻舊圖書、舊衣物、零花錢等,“手拉手”幫扶貧困地區學生,等等。通過課本的學習,學會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實踐活動中,將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默默奉獻落到實處。
基于小學生中高年級已具備一定的規則意識,在中高年級階段進行基本的法治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中高年級的道德與法治中,“意識”“觀念”是高頻詞,也就是說,我們在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活動中,需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
仍以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在《友善相待》一課的教學中,通過了解《殘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知識,可以讓學生了解社會弱勢群體,幫助他們樹立主人翁意識、責任意識。
具備一定的環保意識是小學中高年級德育的目標之一。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求。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從小根植“環保意識”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小學生中高年級的認知特點,我們需要從“什么是生態環境”“為什么要保護生態環境”“怎樣保護生態環境”三個方面來進行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和環保意識的培養。
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文明生活多一些綠色》的教學中,可以先通過對身邊環境污染進行了解,從而認識什么是生態環境,生態環境的污染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危害。先讓學生猜測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深入挖掘,并有效探討。教學第二課《變廢為寶有妙招》時則讓學生知道如何從身邊小事做起,來保護環境,鼓勵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來形成低碳環保的意識。
教育者需要充分認識到,社會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學生的德育方式也應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有效革新,不斷提升小學生德育的教學效果。當前諸多一線德育工作者,開創了許多德育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借簽和學習。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環境下學生參與感不強,教學效果差,難以完成教學目標。筆者通過梳理當前應用廣泛的教學模式,并結合多年的德育實踐經驗,認為情境化教學、鄉土資源教學、小組學習法,在德育的教學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教學效果。
(1)情境化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要教授的課程內容,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體的場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公共生活靠大家》教學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排演小動作劇(排隊、不隨意丟棄垃圾、積極幫助他人等),多人參演,一人通過旁白指導,將小學生迅速帶人德育的學習中,讓學生在扮演和欣賞中,深刻認知要靠我們每個人的努力/j1能讓社會更加美好。
(2)鄉土資源教學。鄉土資源是小學生身邊的最為熟悉的事物,將鄉土資源應用到課堂,能促進學生對德育知識的認知。在小學生環境保護的德育教學中,可以適當引用鄉土資源素材來進行教學,讓學生樹立熱愛家鄉,保護環境的生態意識。
(3)小組學習法。在傳統課堂中,由于教學內容“枯燥”“乏味”,導致許多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愛搞小動作、講話等,使得教師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來強調課堂紀律:小組學習法,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學習、討論、總結等,強化自身對德育內容的認知。小組學習法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我們不僅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方式,還要圍繞實踐活動的主題,開展體驗式探究活動,將體驗式教學與主題探究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把實踐活動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落實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提升實踐能力、感悟能力。
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多種教學模式中,可以在學生學習后,布置一些趣味作業。如在應用鄉土資源素材教學課后,可安排學生對身邊環境污染的根源進行分析和探討,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在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時,不僅要讓學生順利完成任務,還要讓學生站在道德與法治的高度上進行分析,提m合理化建議,并有所感悟。
傳統的教學模式里,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大多以規范化、機械化來要求學生接受既定的教育,德育的目標貌似就是將每個人培養成“聽話的孩子”,在這種模式下,灌輸、訓導式的“言傳”是德育的主要方式。久而久之,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缺乏,教師的教學興致也大減,教學效果更是不盡如人意。《后漢書·第五輪傳》說:“故日: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因此,“言傳”之后還要“身教”。如《媽媽洗腳》公益廣告,其中愛的傳遞正說明了“身教”的效果。教師與家長都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在德育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用行動來示范。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發現,教師與學生情感距離的遠近與教學效果有很大關系:情感距離越近,教學效果越好;情感距離越遠,教學效果越差。教師與學生應當是一種朋友關系。筆者在每一屆教學中,總是先靠近學生,然后再了解他們,經常與他們在課外討論一些生活上、游戲上的話題,與學生做朋友。這樣一來,學生都拿筆者當朋友,在學習中積極配合,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小學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黃金階段,從多維度培養好孩子的道德素養,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非凡。筆者在長期的德育實踐教學中,摸索m四個維度的德育“守正”思路,并結合諸多教育學者的課改創新思路,總結出適合中小學德育教學的三個“出新”路徑。經過實踐,這些方法可有效推動小學德育教學。